有一天,在臉書上看到我的同事與某位同學在餐廳的合照,我發現背景上掛的是莫迪里亞尼畫作的拷貝版,就給他留言。沒想到發現另一位留言者寫的是臺灣也有一位畫風和莫迪里亞尼相像的畫家,名叫邱亞才,可惜過世了。

以前我並不知道誰是邱亞才,查了谷歌,才知道他(1949-2013)很喜歡畫人像畫,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後來罹患了阿茲海默氏症,而於2013年過世。

《中國時報》和臺北市立美術館曾經合作舉辦「美好年代──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收藏展」,其中莫迪里亞尼的《藍眼女子》(圖1)是十分吸引人的一件作品,也特地收藏在玻璃櫃中。

從義大利到巴黎學畫的莫迪里亞尼(1884-1920),猶太裔畫家,自幼體弱多病,1901年罹患結核病,這在當時沒有好的藥物可以治療,再加上他以酒、迷幻藥等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戕害自己,以致於36歲英年咳血而死。

作家龐駝曾在《皇冠雜誌》撰文描述莫迪里亞尼,他說,和米開朗基羅或畢加索比起來,莫迪里亞尼的一生,如一顆流星,一閃即逝。假使他換一種生活,不那麼放浪,不自我戕害,他是否會畫得那麼好?誰也無法答覆。但他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並不只一次對畫家李齊茲說:「我只要一個短促卻熱烈的生命!」而他對待自己身體的生活方式,剛好助長了結核病的惡化。

龐駝對他的人物畫的評語是這樣的:「他所畫的人物,一貫地表現出來悲憐與高雅的情操,尤其是以女人為模特兒時,更透徹地抒發了人生宿命的悲哀與孤獨,他好像天生有一種能力,能透視被畫者的心,把蘊藏在心底的情感挖掘出來,做淋漓盡致的表現。」而《藍眼女子》,更是龐駝所謂的:「在酒精的燃燒下,他驅策整個靈魂,放膽的將人體變形,彎曲了線條,拉長了脖子,去掉了眼珠,終於找到了他意念中的世界。」

其實人類真正瞭解結核病的歷史並不長,1882年德國的醫師柯霍才發現病因為結核菌,1921年才有疫苗,1944年開始有抗結核藥物,直到目前結核病仍然十分猖獗。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罹病的莫迪里亞尼也只能療養而已。

肺結核的病人,全身性症狀有消瘦、厭食、疲倦、微熱及夜間盜汗等,而波及肺部時,有咳嗽、吐痰、甚至咯血,偶有胸痛,X光片上有異常的陰影,例如肋膜積水,多發生粟粒性顆粒等。此外結核病也可發生在別的器官,例如心包膜、腎臟、腎上腺及中樞神經系統等。而莫迪里亞尼的肺結核,至少侵犯肋膜。

要確實診斷肺結核,必須從痰、肺組織培養出結核菌,由於需時較長,早期診斷較為困難。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科學家已開發出快速診斷的方法。

現對結核病已有很好的藥物。適當的選擇及合併使用,有規則的服用藥物,90%的病人會治癒。

其實莫迪里亞尼在去逝之前,已漸成名,但他繼續過著踐踏自己的生活,加速了自己的死亡,也連累了他的未婚女友,懷著九個月的身孕,在他死後,從五樓飛躍而下,為悲壯的愛情,畫下令人傷感的句點。

至於邱亞才,為臺灣藝術家,在臺灣的作品拍賣會上獨占鰲頭。1949年在宜蘭出生,自幼對正規學業不感興趣,退伍後才開始追求文字和藝術,以及對人性作深刻觀察。在詳讀中國歷史、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大師的巨著後,豐富了人物繪畫的深度。

他筆下的臺灣現代文人肖像畫,受唐代繪畫的影響頗深,如鉤狀鼻、杏眼,鵝蛋臉,身材頎長纖瘦,人物表現孤寂、憂鬱、內斂而沈靜。1980年代經常於臺北「紫藤廬」一隅創作,完成無數畫作及小說。曾於臺北春之藝廊、歷史博物館及省立美術館等處展出畫作。以肖像畫著稱,藉由畫筆探索人類理性面具下的卑微、傲慢、頹廢與脆弱,細膩和優雅中流露著文人感傷落寞的氣氛。

2009年以後,邱亞才因健康惡化幾乎無法作畫,身體每況愈下。據臺南梵藝術負責人陳阿露表示,在邱亞才的人生最後幾年,身體狀況不佳。2013年4月3日於宜蘭家中安靜地離開人世,享年67歲。晚年因罹患阿茲海默症,對於過往的記憶逐漸淡去,極少與外界聯繫。而今,我們只能從他留下的繪畫、小說文集裡,回首其平凡卻又不凡的孤寂人生。

1906年,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次發現此病,因此得名;主要分為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與阿茲海默老年失智症兩種,其中又以後者較常見。阿茲海默氏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有4%~5%的患者會在65歲之前就發病,屬於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

至於治療,包括家庭照顧:小心餵食、避免感染及跌倒等意外,日常用品放在熟悉的地方,避免讓老人獨自在家,避免開瓦斯、燒開水等危險動作。對於精神:包括失眠、情緒不穩定、躁動,先找出問題所在,是否因為身體不舒服、發燒、疼痛等引起。如果不是,先嘗試非藥物治療,如環境改善、轉移注意力等。如果無效,可給予抗焦慮、抗憂鬱或鎮定劑等抗精神藥物。此外,也可使用增加乙醯膽鹼的藥物:乙醯膽鹼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增加乙醯膽鹼在腦部的含量可以改善認知功能。此類藥物以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為主。目前衛生署通過的藥物有二種,愛憶欣Aricept (donepezil)和憶思能Exelon(rivastigmine)。因為這些藥物昂貴,需事先向健保局申請,並要符合輕到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才能使用。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服用後有進步。至於腦部血液循環促進劑,這類藥物療效不太明顯,但多少有些幫助。包括piracetam (Nootropil), hydergine, gingko biloba(銀杏)等。

藝術的創作方式和畫家的疾病並無相關,只是他們或英年早逝或晚年失智,而醫者幫助有限令人感到遺憾,目前對結核病的治療已大有改善,但對阿茲海默氏症,還是只能盡力而為!

參考文獻:

https://ravenel.com/artist.php?id=11&lan=tw
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1935

圖說:
圖1:莫迪里亞尼的《藍眼女子》是他現實而扭曲的生活寫照。
圖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