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畢業季,楊校長以「勇於創新、實踐責任、提升臺灣競爭力」為題,勉勵畢業同學,發揮創意、進取、利他精神,對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並特別提及參與創意創業學程的同學校園創業的表現,以及城鄉所師生成功營造的「臺灣藍鵲茶」足為社會實踐的典範。
醫學院張上淳院長以臺大傳統「寧為良醫,不為名醫」相呼應,強調培養全人醫者,以服務他人為志。張院長在SARS之役帶領臺大團隊成功抗煞,2013年接任院長,自許為接力賽中的一棒,持續進行整合課程,致力基因體研究,並讓臺大領銜生技產業,走向國際。
而本土研究更應該走向國際,就像漢學、棒球,吳誠文認為不但要號召全球學者一起來研究,更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世界大王的地位。
中國傳統教育觀學以為己,強調讀書人要作道德表率,直到明末東林思想家有所省思,主張道不遠人,才真正關注天下國家事務。到了20世紀則歷經天翻地覆的變動,從1919年五四到2014年香港的「佔中」,學運活動充分體現了現代民主思想的鉅大影響。請看李弘祺教授精闢入裡的解析。
「都更」是近年引爆臺灣社會衝突和歧見的議題之一。蔡志揚律師從實務經驗分享臺灣的都更在921震災後的崛起,呼籲進入後文林苑時期應本著協商再協商,共築真正的公共利益。黃麗玲教授溯及1980年代歐美都市再生的概念在延續城市的文史本色,進而探討日本、韓國如何從三高(高壓、高層、高尚)轉向三低(低層、低姿勢、低碳)發展,建造讓弱者生活幸福的街區。而臺大師生在南機場忠勤里、萬華三水街的空間再生計畫,就是以居住正義、公平分配為理念的具體實踐。
此外,林楨家教授鑽研自行車道網絡設計,包括對運輸型和遊憩型的雙重探討,並從北海岸和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的實例分析,以構築更完善、更友善且有益健康的都市自行車道系統,提升城市幸福感。從本期「城市發展」專題再次充分展現臺大的社會關懷。
臺大新聞研究所學生為報導太陽花學運創立了新聞E論壇, 3位同學-陳貞樺、藍婉芸和劉芷彤現身說法,他們在學運現場的日子,如何草創E論壇、採訪報導,身處衝突情境和保持嚴謹審稿,以及看見人與人相互扶持的溫暖。誠如他們自己所說的,他們是學生、也是記者,為了守護家園,他們用所學盡一份力量。
黃河明親身參與並觀察一項「為不能跑的人而跑」的路跑活動,有效運用網路結合全球力量,成功募集所需公益基金,他認為這種新世界公民運動,可以解決許多人類社會的重大難題。
敬愛的虞兆中校長於5月12日辭世,享壽百歲。臺大於6月18日舉辦追思會,楊校長於會上追憶故人,全文刊於本期「典型在夙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