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臺灣婦女的前十大死因仍以癌症居首。與婦女相關癌症有乳癌、子宮頸癌及子宮癌被列入國人前十大癌症,但因為這類型癌症的疾病進展速度緩慢,患者接受治療的期別對於日後存活率及效果差異甚大,所以是屬於適合篩檢的疾病,可以預防且治療的。
子宮頸癌
過去,子宮頸癌一直是育齡期婦女除乳癌外,第二常見的癌症。臺灣從民國84年後,大力推廣子宮頸抹片定期檢查,從國民健康局的資料可知,因子宮頸癌致死的機會減少了62.7%,進展為子宮頸侵襲癌的風險則下降58.2%。加上目前推廣的子宮頸癌疫苗注射,此一疾病的盛行率應該會再下降。不過,由於社會風氣開放,初次性行為發生年齡下降,性伴侶人數增加,病毒的散播力強且傳染非常普遍,而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預防性疫苗僅針對人類乳突病毒(HPV)16及18型,所以還是無法完全杜絕癌症的發生。2011年,子宮頸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81%,因病死亡人數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60%。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7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亦同。
子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HPV型別高達百種以上,一旦感染,大部分婦女有自行清除的能力,僅少數會成為帶原,而從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到引致子宮頸癌的過程需時10-20年。人類乳突病毒的篩檢,在臨床上可與抹片一起進行,或者在發現異常抹片結果後施行,以幫助臨床醫師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美國癌症醫學會在2012年3月14日所發布最新建議的篩檢準則中,建議接受子宮頸癌篩檢的年齡降至21歲,並將間隔時間拉長,不再建議每年作抹片檢查。其所建議的間隔時間為:對於21-29歲婦女,每3年一次抹片檢查,在抹片異常情況下再進行乳突病毒檢查。對於30-65歲的婦女則建議每5年同時接受子宮頸抹片與人類乳突病毒檢查,若不能接受後者,則至少每3年接受抹片檢查。至於無異狀的65歲以上或接受過子宮及子宮頸全切除的婦女,則不用受檢。但若曾經有子宮頸癌前病變病史,仍要繼續定期檢查。施打過疫苗的婦女仍要做定期篩檢。若是HIV感染,器官移植,免疫功能異常者,屬於高危險群,更應該增加篩檢的頻率。
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資料,2011年子宮體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1.86%,死亡人數則占0.47%。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6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14位。自2011年起,子宮體癌的發生率開始超過子宮頸癌,成為第二常見的婦女癌症。而且也是在臺灣發生率最快的婦科癌症,目前發生率已是20年前的6倍以上。
子宮內膜癌主要的症狀為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患者多會因異常出血現象而就醫,因此多數的子宮內膜癌診斷時仍侷限在子宮內的第一期。早期治療有較高的治癒機會和存活率,所以子宮內膜癌在國人女性生殖道癌症中的5年相對存活率最高,預後也在各種婦癌當中最好。
子宮體癌包括子宮肉癌與子宮內膜癌。大部分子宮體癌來自子宮內膜所以稱為子宮內膜癌,預後較佳,僅少部分(約2%子宮體癌)源自子宮肌肉層或是子宮的結締組織,稱為子宮肉癌,預後差且死亡率高。而80%子宮內膜癌屬於分化較好且存活率高的典型子宮內膜樣腺癌,少數為其他病理上細胞分化較差的癌症,如亮細胞或乳頭狀漿液性細胞癌等。
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1)僅使用雌激素的賀爾蒙補充療法,尤其停經後未加入黃體素會使風險增加。
(2)肥胖
(3)Tamoxifen(治療乳癌的藥物,引起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小於每年1%)
(4)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不孕患者
(5)高齡
(6)糖尿病患者,或是攝食高脂肪且缺乏運動習慣。
(7)有家族史,尤其是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者。
(8)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者
(9)接受過骨盆腔的放射線治療者
(10)曾罹患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簡單性子宮內膜增生於日後變成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8%,但若為複雜性非典型的子宮內膜增生,則日後有高達29%的機會變成子宮內膜癌,所以在這階段就須接受治療以避免未來形成惡性腫瘤。
子宮內膜癌的常見症狀主要為非月經期的異常出血或是停經後的出血,少數會有不明骨盆疼痛,自己可摸出的骨盆腫瘤,或是體重急劇減輕等症狀表現。雖然經陰道超音波與子宮鏡檢查皆可以提供部分資訊,但仍要經由子宮內膜病理切片才能確診,所以對於高危險群或有遺傳病史者,更需儘早治療如投予黃體素、子宮內膜騷刮或預防性切除子宮等。由於國人西化的飲食習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一定會繼續增加,值得重視並加強預防。
卵巢癌
卵巢癌的發生率沒有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高,但死亡率相對較高,主要原因為初期卵巢癌沒有症狀,不容易早期發現,統計上僅有20%的卵巢癌可以在早期被發現。目前篩檢的工具主要是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以及檢測腫瘤標記CA-125,但過去研究發現上述檢查不會降低因卵巢癌導致的死亡率。原因是陰道超音波無法準確地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最後還是需要手術後的病理判定。至於CA-125則因為其他良性疾病也會有CA-125上升的現象,專一性不夠。但目前尚無其他更可靠的工具。
除了少數致病基因的遺傳變異如BRCA-1及BRCA-2外,卵巢癌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因此除了使用避孕藥物可減少發生率外,沒有其他預防方法。
陰道癌與外陰癌
發生機率低,但年齡越大發生機率走高。70%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與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有關。婦女若有抽煙、喝酒、HIV感染或是有子宮頸癌病史,皆屬於高危險群。常見症狀為性交後異常出血或是疼痛,有時有可摸到的病灶,需做切片診斷。
結語
癌症的防治,首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若能明確瞭解癌症相關的危險因子及其特性,就知道如何採取有效的疾病篩檢,以利在發生之初給予診斷及治療,以獲得良好的預後甚至完全治癒。(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吳明賢主任&骨科部江清泉醫師)
陳美州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婦產科臨床副教授(2013-)
臺大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2004-)
學歷:
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2009)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1998)
經歷:
臺大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婦產部主任(2011-2012)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婦產科臨床助理教授(2008-2012)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婦產科臨床講師(2005-2008)
學術獎勵: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奬(2012)
臺灣生殖醫學會李鎡堯教授基金會優秀論文獎(2010, 2012)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優秀論文獎(2012)
中華民國不孕症基金會優秀論文獎(2007, 2008, 2011)
臺灣生殖醫學會傑出論文獎(2008)
臺灣生殖醫學會傑出論文海報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