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新聞E論壇》因報導318學運而成為許多人在學運期間熟悉、信任的媒體。然而一切僅起因於新研所同學前往反服貿晚會進行採訪,在誤打誤撞進入議場後,實況轉播議場內部情形;同一時間,身處立法院圍牆旁的新研所同學們也將當日所見以照片、影音同步上傳臉書(Facebook),兩者皆發現貼文獲得許多迴響與轉貼。
而在親眼見證現場後,卻發現主流媒體對於攻佔立院行為的詮釋有立場差異,因此眾多新研所同學經過討論後,決定自發性前往立法院周遭進行採訪,希望透過現場訊息的及時傳遞,讓更多人了解最貼近現場的報導。
見證歷史時刻 爭取現場詮釋權
在社群網站普及的年輕族群中,透過臉書進行訊息傳遞、由點擴散到面的訊息轉貼,不僅方便也能迅速發散訊息。因此新研所同學以《臺大新聞E論壇》臉書專頁作為學運報導的分享平台,即時更新學運最新消息。
當《臺大新聞E論壇》的關注人數從原先800多的粉絲增加至13萬人,這顯示群眾對於現場正確資訊的渴望,更突顯在充斥媒體亂象的臺灣環境下,《臺大新聞e論壇》在現場的一手消息為人所信任。新研所同學 積極爭取的是現場所見的詮釋權,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現場的情況 。
其實立法院周遭在學運期間便處處是新聞E論壇》留給讀者做決定,因此提供大量的周遭即時訊息於臉書平台,並隨著學運進行時間漸長,《臺大新聞E論壇》將報導面向提升至專題報導、深度採訪、圖表製作、即時新聞訊息等不同面向進行經營,也發展出一套獨有的編採機制進行組織運作。 ,然而什麼才能成為新聞,《臺大新聞
建立共同審稿機制 運用新科技協助編採
隨著學運占領行政院行動、330凱道大遊行等重大事件發生,《臺大新聞E論壇》開始串聯各傳播院校學生駐點立法院內外,應付24小時排班發稿的人力需求。並制定編採準則,利用line群組討論消息、以hackpad共筆軟體進行共同審稿,希望透過扁平化的組織模式,讓每位記者皆能自由揮灑能力,忠實記錄現場狀況。此外,為確保網路順暢而能及時傳遞內外訊息,《臺大新聞E論壇》租用多台4G分享器供記者隨身攜帶,確保在任何突發現場都能隨時隨地發稿。
哪裡有事件 哪裡就有E論壇記者
《臺大新聞E論壇》內部總是開自己玩笑說,這群人看見新聞,拿起相機與手機,便一股腦地向現場衝去。
但即使非常熱血,也同時得堅守新聞寫作的原則。無論是323的行政院現場、24小時的立院內部、青島東路以及濟南路駐點報導等新聞現場,其實隨時都有突發事件的發生,然而記著們依舊秉持傳遞最正確而迅速的新聞訊息,而不斷地在新聞現場穿梭,並在消息經過再三確認後才進行發稿。
「先做人再做記者」,在現場的衝鋒陷陣難免會遭遇推擠、親眼目睹衝突,因此《臺大新聞E論壇》仍舊希望記者們要隨時注意自身安全。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產製更多有意義而正確的新聞給無法親臨現場支持的民眾。
我們是學生,也是記者
由於《臺大新聞E論壇》的記者群多半是研究生或是大學生,並沒有正式的記者證可以自由進出立法院,常常是透過線上記者學長姐幫忙申請臨時記者證再附上學生證供身分檢驗後,才能勉強進出立法院;有時在政府官方舉行的記者會現場,常因為不具正式記者身分而以公民記者自稱,卻被阻攔而拒絕進入採訪。
然而,即使是公民記者也具有採訪自由,議場嚴格的身份管制尚可諒解,但對於官方記者會的拒絕放行,卻讓身為學生也是E論壇記者感到心寒,並透過記者協會、以及在臉書平台上撰文呼籲,希望政府正視新媒體的採訪權利。
退場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而在太陽花學運於4/10退場之後,陸續又有許多抗爭,也讓我們總是忍不住前往現場報導;然而因為記者多半是學生,現場也不再僅是立院周遭,因此未能提供最全面而完整的新聞面向,只好選擇暫時停止現場新聞。並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之後,決定以「新聞e論壇」新名稱重新出發,並在FlyingV上籌募基金,除了以出書、講座、專題報導形式留下記錄,也期盼未來繼續以創新的形式紀錄重要議題。(本專題策畫/臺大新聞研究所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