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臺大校友會校慶募款4萬美金

休士頓臺大校友會於1115日舉行85週年校慶晩宴。當晚會長翁定台宣布已募得4萬零500美元,作為母校校務基金。當晚有上百位校友及其親友參加,並首次與楊泮池校長視訊連線,得到楊校長應允參加20144月的年會。

會長翁定台致詞時首先表示要慶祝三件喜事,一是母校成立85週年,而且臺大校譽日隆,校友與有榮焉。第二件是與校長楊泮池視訊,校長並允諾20144月到訪休士頓參加年會。而第三件喜事是為母校募款破紀錄,共有36位校友捐款。翁會長表示不論是一佰元或一萬元,她都代表母校誠摯感謝。最後以「昨日我以臺大為榮,今日臺大以我為榮」勉校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剛結束教育部演講的楊校長,隨後透過Skype 以手機與休士頓連線,這個令所有校友及校長都非常開心的設計,是由翁會長、洪明奇院士、理事會居中聯繫,並由浦浩德校友安排設備;楊校長祝校友們餐會快樂進行,並感謝募款,也明快允諾來年春天到訪並參加年會。

這次邀請到中研院院士洪明奇專講,他先以畢業40年校友身份發表風趣感言,接著以「癌,不再是癌」為題發表演說。除了標靶藥物的功效,幾種癌症的先進療法、以及引進中藥的君臣佐使療法外,洪明奇院士也介紹了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在治療癌症的「登月計畫」;他的第一手資料、數據及舉例,讓校友聽得津津有味,吸收許多癌症最新觀念。

校慶晩宴當晚最高潮,是在分享香檳及蛋糕後,全體貴賓及校友的百人大合照,由王永士理事領唱校歌。而前會長黃博英更上台吟唱自作的祝賀校慶七言詩,也博得一片叫好聲。

此次捐款有一位校友不公開捐款3萬美金,黃博英捐3萬台幣。以下捐款以美金為單位:〔1000元〕翁定台、洪明奇、邱淑蓉;〔500元〕李君愷、蔡文忠、林婉真、陳康元、王琳(伉儷);〔300元〕林中;〔250元〕徐小玲、鄭芳彥(伉儷)、李博文、 陳瑾(伉儷);〔200元〕潘敏、劉修齊、蔡以中、鍾正芳、黃龍雄;〔100元〕鄺祖國、林婉珍(伉儷)、王文綺、廖正雄(伉儷)、顏秀福、陳綺紅、何國鐸、唐秀美、王力仁、何鼎昌、錢莉、謝允中、鄭嘉慧、鄧嘉陵、林宗生、俞立凡和Chevron Matching Fund。晚宴之後捐款持續增加,總額為415百元。

 

1:部分在場捐款校友合影,右起:邱淑蓉、黃博英、翁定台、洪明奇、林婉真、鄭金蘭。

2與會貴賓,左起僑教中心主任尤正才、經文處副處長齊永強、洪明奇院士與會長翁定台、前會長潘敏、前會長浦浩德。

3:慶祝臺大建校85週年,休士頓校友會百人合影圓滿紀念。


2013大費城地區臺大校友會年會紀要

文/劉珮如 圖/李彥輝

大費城地區臺灣大學校友會第27屆年會於20131020日,在新澤西州辛那明森市(CinnaminsonThe Merion舉行。校友們熱烈參與使得整個會場洋溢溫馨歡愉氛圍。當天下午540分晚會開始,由目前在賓大研究院攻讀的臺大年輕校友領唱沈剛伯作詞,趙元任譜曲之「臺大校歌」,讓早年沒有校歌時代的校友耳目一新。接著會長薛公惠博士致詞。然後是薛信夫校友代表校友致辭,他擔任新澤西州西溫莎市市長,臺大化工系1967年畢業。薛信夫政績頗獲好評,目前正忙著競選四連任,實乃臺大之光。

今年邀請的主講人是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首席教務長戴海龍,他分享了「從美國大學的危機談高等教育的價值」。戴海龍1974年畢業於母校化學系,1981年獲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1984年任賓大教授,1996年升任化學系主任,2007年轉往天普大學迄今。2013年獲馬龍國際領導獎(The Michael P. Malone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表彰他對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的貢獻。

戴海龍指出目前美國大學的問題,一為學校經費的政府補助減少。以天普大學為例,1965年賓州政府資助67%,如今只剩12%。據稱是轉移到Medicaid/Medicare,由0%升到40%。另一為學費高而導致學生負債增加。美國大學生4年畢業約占25%6年畢業50%,有不少學生中途休學甚至退學。外界以為學費多半支付給教師,其實不是。天普大學只有30%而賓大11%用於教師薪資。天普大學為改進網絡(website)方便視障學生,就耗掉大筆經費。更為了醫療糾紛和解金,每年得付出7千萬,而醫院收入才5千萬。因此學校得向外募款籌錢。至於大學排名很是偏激,涉及商業利益,較有名之NRC評鑒有20指標,其中有兩項是對非亞裔少數民族之教師及學生所占比例要高,可見一般。所以大學排名僅供參考,實無太大意義。

他表示當務之急要開發實用課程,讓學生4年畢業、能接受全球化挑戰、成為有用人才。目前美國大學呈現一言堂,傾向民主黨者占80-85%,常春藤更甚達121,因此改變步調緩慢。最後,戴教授提出儒學所倡「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與臺大校友共勉。

此次年會餘興問答很多和母校相關,例如傅鐘為什麼敲21次?臺大占全臺面積百分比多少?臺大校總區大王椰有幾棵?當然還有歌舞表演、話劇、猜謎、舞蹈、卡拉OK及現場抽獎等,讓校友們盡情表現,很高興今年有年青校友參加並獻唱,有若歌大學(Rutgers)在沈默芳率領下歡唱「簡單愛」,賓大由賓大同學會會長李琬琳帶隊,以中英文合唱李彥輝改詞為【客家魂】的新「望春風」(這12位是江岱臻、陳尚騫、吳南昆、葉育豪、李亞芸、牟宣旗、周德泉、蔡松智、徐艾梅、董為劭、劉珮如),博得不少掌聲。前賓大北京大學學生學者聯誼會理事長田麗君也受邀參加。又該日乃創會會長李彥輝醫師生日,大家齊唱生日歌以示祝福。

 

圖1:領唱【臺大校歌】。

圖2:薛信夫市長致辭。

圖3:薛公惠會長代表答謝主講人戴海龍教授。

圖4:若歌大校友獻唱【簡單愛】。

圖5:賓大校友合唱新「望春風」-【客家魂】。

圖6:左起:李琬琳(賓大同學會長),徐艾梅(賓大同學),李彦輝(大費城創會會長)、田麗君(北京大學)


◆回眸青春夢,情繫同窗誼~記菲律賓臺大校友會50

文.圖/曾華滿(1956中文系畢業)

那一年,我們幾個菲華高中學生,嚮往老師談起在中國大學的多采多姿校園生活,因而有了白日夢。1952年我們的夢成真了,僑委會公佈保送僑生赴臺升學條例,於是開始有菲律賓僑生到臺灣讀書。就讀臺大的菲僑生以文學院居多,班上同學及宿舍學長對僑生很友愛,所以我們沒有身處異鄉的困擾。

當時,臺灣還處於克難時期,而臺大校園是充滿純樸風氣,校總部圖書館經常學生滿座。文學院擁有許多在學術界著名教授。中文系學生有幸受教於臺靜農,王叔岷,毛子水,鄭騫,屈萬里等老師,他們在傳道、解惑時,也著重敦品的啓示。

由於民國41年度中文系的學生人數少,所以師生有機會同遊觀賞風土文物。記得有一次,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師邀請系裡教授到臺中參觀故宮博物館(尚未開放),也邀學生隨行。臺師是書法家,他和教授們指點我們品賞書畫,瀏覽玉石雕刻、銅器、青瓷紋圖等珍貴文物。

我們感恩臺大的培育。畢業返菲後,紛紛踏入教育界緩解師資老化危機。無論是代課或當教師、主任、校長,都稱職有愛心。從商的同學也多事業有成。為了方便聯絡,遂由林文普、林欽德、胡金錠、王自然等人發起籌組校友會。

1968年菲臺大校友會成立,選出林文普理事長及其他理監事,辦理春節聯誼、校慶活動。往後歷屆理事會都有創新的活動。1981年翁華碧接任理事長,因會員增多,活動費用提高,黃欽庭倡議籌組福利基金會,支持校友會每年兩次聯歡會(免費參加)及其他活動。黃欽庭和張寶湖首先捐款,拋磚引玉,獲得校友們熱烈回響,以迄於今。

校友會成立30週年及40週年慶祝會,分別由林文普及王自然主持,贈禮金予畢生奉獻華教的校友表示嘉勉。50週年慶祝會由張寶湖主持,更是盛況空前。

感謝歷屆理事長、理事及熱心校友。讓菲臺大人在憂傷病痛時,得到親切慰問;讓菲臺大人每年有兩次歡聚。由張寶湖等學長主持的餘興節目挑起我們的朝氣,開懷大笑。

 

圖1:前排女生(左起):林文月,王保珍,曾華滿(作者),楊桂玲,郜樹玫。後排左起:金嘉錫,王叔岷,(中間2位不詳),戴君仁,鄭騫,施珂。

圖2:感謝恩師(左起):屈萬里,王叔岷,許世瑛,臺靜農,戴君仁。

圖3:臺靜農先生。1946年秋,應臺灣大學之聘,至臺大中文系任教。19488月接任系主任,掌系務達20年,臺大中文系之學風與規模賴其奠定,培育人才無數,貢獻卓著。(關於先生事略請見臺大中文系網頁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9#personal_writing


◆古建築新活力-臺大歷史建築之再生

文‧圖/曾華璧(臺大歷史系1973級,長庚大學特聘教授)

炎炎夏日,正好眠?野外戲水、電影院吹冷氣之外,在臺北市還有什麼可以選擇的活動?

7 11日,豔陽高照。新北市臺大校友會辦了一個「臺大歷史建築參訪活動」,我雖然不是這個校友會成員,但身為校友,又住在溫州街,對這個活動,心生興趣,毅然的在行前一天,報名參加。

全部行程共5站,有重生型態、有火災受難建築,也有大師故居。第一站從「青田76」開拔,它位於青田街76號,是前臺大馬廷英教授之故居,而且由前屋宅主人的兒子、名作家亮軒先生親自擔任解說導覽,將該棟日式住宅的淵源、建築的特色(例如採用手工玻璃、卡榫、大量使用檜木等),以及其父親馬教授生前在地質學上的研究理論與成果,詳加陳述,這使得歷史的幽情,在今人、故人與故情之間,形成一個綿延的交錯。「青田76」目前由年輕的臺大地質系校友所組成的「黃金種子文化公司」加以活化,使之成為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

中午會餐時,臺大總務處營管組鄭經理向校友解說目前校方在歷史建物保存與活化的政策,讓大家對於散落在臺北市青康龍一帶日式建築有全面性的認識。青田63號成為「微笑家居六巷展場」、812號由敦煌畫廊承做為「青田茶館」,讓整個青田街的文化氣息,更添增不少。大家在「青田茶館」的茶香與名家畫作的環繞下,品茗聊敘,自有一番風情。

一行人轉往溫州街,先觀看在今年農曆年期間(26日)遭到火噬的一棟日式老建築,當年是日本海軍招待所公共宿舍。穿過倖存的屋舍架構外圍,最後一站抵達「殷海光故居」。房舍雖不大,卻十分雅緻,房間擺設了殷海光的生平年表與著作展示,其中有句話-「在這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屬萬幸」,讓人感慨。一如馬教授退休之後,陷入赤貧,讓人驚覺,臺大的科學與人文教授,曾經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同樣都是在微薄的薪俸下,致力於學術研究,啟蒙學生,誨人不倦,樹立了令人敬佩的學者風範。

古建築飄出歲月的滋味,當年臺大教授的屋主身影,則是歷史建物的靈魂。活化工程為臺大校務營運增添資糧,重要的是,附著其上的精神是否可以恆久長青的流傳?

一個夏日之旅,讓我們沉緬於舊日的記憶之中,也使我們對今日之姿,心生欣喜。對臺大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難得與難忘的。希望臺大歷史建物的活化,是對故人的緬懷,也是具有至高的生命與精神延續之意義。

 

圖1:前臺大馬廷英教授之兒子、名作家亮軒先生,親自解說導覽馬教授故居。

圖2:校友及寶眷在「青田七六」合影。

圖3:「青田茶館」內與名家畫作合照,自有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