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理盲而濫情的社會。亞運時,楊淑君的事件,我們看到拒買韓貨、抵制甚至恐嚇在臺韓僑,包含臺大的韓國留學生也遭到恐嚇,這完全是一個濫情的社會。在此之前一個學期,我們本地生跟一個外籍交換生發生衝突,當晚就有幾十個同學去靜坐,只聽一面之詞,沒有聽到另外一面之詞。這都是因為我們缺乏深刻的思考,常常都是照著感情、感官來做事,我們是一個理性社會的公民,應該要有理性的行為。

臺大的同學,將來不但是在這個社會要做一個好公民,還要做個領導者。一個領導人的素質,要能深入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所以很早以前就嘗試在文學院推動一個哲學思考的風氣,也許可以用這個獎做楔子,引導同學思考。思考不只有人生的問題,社會很多的問題都跟各位有關係。

舉大學入學方式的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繁星入學」,就是學科能力測驗完了以後,只要成績符合某個系的門檻,完全看你高中的成績排名、百分比,所有學校包括建中和其他偏遠地區高中都是一樣的值。它就比百分比,誰的百分比高,誰就贏、誰就進這個系,所以第二階段完全看申請者在高中時的排名,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個理由,平衡城鄉差距。由於很多中上階級都來到城市生活,鄉村裡的人也到城市裡找工作,鄉村慢慢落後,沒有人要去了,這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要鼓勵年輕人或中上階層的到鄉下去居住,而且帶他的小孩去,所以要讓在鄉下的小孩也有機會進明星大學,像是臺大,不必到城市來競爭。基於此,有人認為繁星入學應該排除明星高中,如建中、師大附中、北一女中、中山女中、中一中、南一中、高雄中學,才符合平衡城鄉差距的理念,這樣做符合公平正義嗎?你認為呢?

第二個是在指考之前的推薦甄試。推薦甄試通常有第二關的口試,要準備一些資料,最好過去有參與研究,甚至在中研院做研究的活動資料。教授坐在那考你,有人說這不公平,尤其對鄉下來的學生,因為在城市裡有很好的環境、有很多的機會,準備簡報資料、做口才訓練,甚至大學就在附近,可以到大學找教授,跟他做研究,所以不公平。

我不認為是這樣。如果這兩個問題你都支持或都反對,你仔細想想,你可能犯了邏輯上的矛盾或inconsistent。很多人會想,我念大學是靠我的能力、靠我的學習,跟我住哪裡有什麼關係?關我家有沒有錢、有沒有勢力什麼事!我的學習和努力,讓我應該要獲得很好的機會進很好的大學。可是也有人認為,環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在一個好的地方、好的家庭,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不像家境不好的孩子需要幫忙家務,需要打工賺錢。而且城市有很多文化活動,都很方便欣賞這些東西,即使資質相近,因為環境好而使你變得更傑出;也就是說,環境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而不僅止於你個人的努力。

所以如果不考慮環境的因素,這個升學制度就不是一個公正的升學制度。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這是要靠自己去思考、去判別的。你有沒有檢視這樣想法的根源是什麼?

下一個問題來了,大學是不是可以根據自身使命而剝奪了學生的入學機會?有時為了配合改善城鄉差距、讓這個國家發展得更好,所以繁星入學限制明星高中參與,這合乎公平嗎?合乎正義嗎?誰說學校可以以這些使命為理由剝奪他們的入學機會?

又有問題來了,學校有此項規定,且法律上允許,是否就合乎公平正義?有人說公立學校因為拿國家的錢,所以要配合國家政策,為什麼是國家政策你就要配合去做?反過來,私立學校拿國家的錢比較少,就可以根據自己辦學的理念自行做決定嗎?這些問題一波波的浮現。仔細想,當你碰到問題要去檢視時,立論的根據是什麼?是不是對的?真是這樣嗎?有思辯過?有沒有不斷的辯論?你所想像的、你所基於的假設是真的、就是真的存在嗎?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你想為什麼能排除我?從另外一種角度出發,要符合什麼才能排除?當你越深入去思考,問題就會一個個出現。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社會。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去面對這樣的社會,要做理性的公民,必須深入思考這些問題。例如,私立學校學費是公立學校的兩倍,由於政府資源較少,必須靠學費來彌補短缺的經費,公立學校則因有政府的補助,可以付相對便宜的學費。但問題是,公立學校因為拿政府的補助,品質會比較好,私立學校就不一定了,可是,私立學校資源受限已經難跟公立學校抗衡,學生卻要付出比較高的學費,獲得比較差的待遇;相對的,公立學校付比較低的學費,獲得比較好的待遇、好的教學水準。再進一步想,進入公立學校尤其進入臺大,中上階層占大多數,因為家庭環境好,從小讀書順利,不需要負擔家計,有充分時間讀書,可以很容易表現自己的才能。根據統計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有很多家庭比較窮,比較沒有那麼多的機會、時間,所以就沒有辦法考進公立大學,又要負擔較高的學費,這合乎公平?合乎正義?我們到底要怎麼辦?我們的學費制要怎麼改,我們該怎麼做?這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哲學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要培養你思辨的能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追下去,反求諸己,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你的立論基礎在哪裡?你到底在講什麼?這是對的嗎?這是合乎公平正義的嗎?你常常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然後尋求可能的答案。所以我們希望,至少在臺大要培養這樣的風氣,同學不要只是看到事情就跳起來,純粹的感官反應,而要能深入思考問題,這只是你現在碰到的,將來還有更多,會一個個出現;這就是我們舉辦哲學桂冠獎的重要目的,要讓大家開始去思考問題,學習怎樣思考,怎樣獨立思考,找出怎麼做的方法。而不是聽我的解答。

人生的意義是在人生的經驗中慢慢建立起來的一套價值體系,我只能告訴你我怎麼開始人生價值、人生意義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過程,分享給各位做參考。但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要自己找答案的,找出你自己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歷程、自己的體會。

我怎麼會開始嘗試理解這個問題?小時候念書,學校禮堂兩邊都掛著兩個精神標語。現在沒有了,但在我們那個年代是需要標語的年代。通常右邊掛的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另一邊掛的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仔細想,好像也對,一個人從出生、長大、到開始進入學校求學,求生活的學問、生存的學問,然後大學畢業,或者再讀碩士、博士,畢業後找個工作維持經濟生存,再來就結婚生子,最後走入墳墓,然後下一代重複同樣的事情。人生就好像這樣在走,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就這樣走。

生活目的呢?就是改善,不斷的改進,時代在進步,所以是增進人類的生活,看起來像是對啊!1986年,我從美國回到臺灣,回到我們電機系當副教授,1986年發生什麼事情?哈雷彗星再度回來。哈雷彗星76年一個週期,1986的時候哈雷彗星回來,從85年到86年整整一年多,從太陽邊緣走一圈再走回去,這是76年難得的機會,所以我買了一個10公分的反射式望遠鏡,每天晚上就跑到我們住的公寓陽臺5樓,去看哈雷彗星,從人馬座找到哈雷彗星。我們的概念是它76年走一圈,已經走了兩千多年,總共走了三、四十圈。它是個髒雪球、是一個雪球堆積成的彗星,所以經過太陽一次,它就蒸發一部分,估計再走個三、四十圈,哈雷彗星就沒了,就被蒸發光了,這是我早就知道的天文科學事實。同樣的,哈雷彗星會消失,那麼太陽有一天也會不見。太陽現在是46億年到50億年,處於中年期,再過50億年就沒了,不是紅巨星爆炸,就是變成白矮星、褐矮星,然後死去;太陽要是消失,地球也不可能存在,因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來源來自太陽。想到這,忽然有點震撼,前面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那是不是科技趕快進步,因為50億年還很久,人類有時間移民到外太陽系去。可是宇宙有生命嗎?會不會結束?不得了,這個宇宙可能也會結束,它可能不斷、無窮的膨脹,不斷的膨脹後,單位體積裡的物質密度越來越稀,核子反應沒有辦法發生,它就熄滅了,所有的能源反應都熄滅了,它燒完了,生命就沒有了,如果宇宙會再收縮最後壓縮到一個起點,它就回來到原來的,然後宇宙也就沒有了。如果連宇宙都有可能消失,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話就不對!

以我們的科學知識來講,它有一天會消失,回問自己,如果生命會消失,那我現在活著是什麼意義?我以為可以傳宗接代一直傳下去,但科學告訴我們這是不對的,有一天它會不見,回歸原始。這對我真是當頭棒喝!這對我們一直相信的這件事情,不見得是事實,竟然生命有天會結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對生命產生興趣了。

地球上的生命是怎麼產生的?你讀演化論,第一個DNA是怎麼來的?RNA怎麼來的?第一個生命怎麼來的?第一個單細胞怎麼來的?第一個多細胞怎麼來的?生命到底怎麼演化?我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包括地球的發展、生命最原始形態的發展,對生命產生極大的興趣。1988年某一天,在辦公室突然接到國科會副主委的電話,他後來擔任交大校長,他問:「你對氣功研究有沒有興趣啊?」我是電機系教授跟氣功有什麼關係?我連氣功是什麼都不曉得,只是以前看武俠小說,看書中那個掌法,飛來飛去、一出手非常厲害。不過我也準備好了,因為我對生命感興趣,任何跟生命有關的事情我都感興趣,接到那個電話,一般人就...喔,沒有興趣就放下來了,我就說可以啊!就那麼一句話,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幾年了,回頭看,就是這麼一句話:Yes。我可以把我後面的很多career path整個改變了,我就突然跳進了一個人家稱為「怪力亂神」的領域,研究氣功,一直到今天。

在過程中開始接觸宗教、接觸許許多多的事情,然後開始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以各位,在你的一生中,你會在很多關鍵點、很多機緣點,讓你開始對這個議題感到興趣。幸運的是,臺灣大學現在有「生命教育研發中心」,可以研究、探討、傳播這樣的一個領域,諸位在大學時代就可以有一點接觸,不必像我到38歲的時候突然開始有所理解。

生命是一個過程,因為它最後會消滅,它的意義要在過程中慢慢去體會,這是一生的功課,從體會當中,你會慢慢理解人生的意義。關鍵在於隨著人生面向接觸越來越廣,你會慢慢的開始感覺到人生的意義。哲學是要去尋找,自己去思辨,自己要去查覺,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這個process才能真正的深化刻入你的心靈,那才是真正的東西,別人跟你講得再多,都是聽了就忘、過了就算。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對於整個生活狀態一個整體的感受,這感受,隨著你的年紀、隨著你的經驗,是會改變的。我只能講在我60歲的這個時候,感覺幸福關鍵的根源在家庭,不是你很有錢、有很高的成就。很有錢,可能你坐在辦公室裡不想回家,覺得家是個地獄,一點都不感到幸福,所以關鍵是在家庭。我特別強調是在我這個年紀,每個人在不同的年紀對幸福的感受會有不同。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孫效智主任跟我年紀差不多,也許會有共同的體會。

幸運的是,20年前我說了一個Yes,把我引進了相關領域,讓我見識到了非常多的事情,讓我開始理解了宗教的根源,讓我理解了很多事情,我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我的理解跟宗教的理解並沒有差太多。不一定需要宗教,如果你找到支持你自己心靈的信念,你不需要宗教。我可以說這是我的幸運,因為我做了這些研究,讓我進入很深的層次,對於人生、生命、實相、宇宙的實相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比較理解宗教。

這就是機遇,在過程中我做了一個或一些選擇,人生就是因緣,緣起、緣滅,一個機會來、一個機會走,很多都是擦肩而過,所以機會來的時候你能不能抓住它,跟你的哲學有關係。你認為人生是怎麼樣,這是不是我要的?它就改變你的一生,會走向另外一邊,所以我一再強調自己很幸運,我寫過3本書,如果你看過我的書,你就會知道我在講什麼,你就會知道宗教。很多人沒有宗教信仰,在臺灣大部分人是拜拜,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佛教徒多一些,基督教數目比較少,大部分是民間信仰,而民間信仰不能算是真正的宗教。對於宗教,如果它真正幫助我,那就信,總之,要自己去思辨、自己去檢視自己,一切都是看自己。(本文整理自第一屆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講座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