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雙月刊第77期 2011-09

臺灣的風車
走西濱,看風車轉個不停,烈日當頭,心頭卻甚涼快。太陽真是吼厲害,只需輕輕吹口氣。小時候,使力吹著紙風車,也轉不過幾圈。
-
校長開講 生命的意義是?幸福是什麼? 李嗣涔 我們處在一個理盲而濫情的社會。
-
校園新鮮師 學心多於得教 楊馥菱 忙了一個星期、周五晚上人擠人去感受一下這個城市快速變化的腳步,總是帶著疲憊但洗滌過的心情回家,好好睡了一覺之後醒來的星期六早晨,總是神采奕奕地,想要好好利用剛開始的周末做點甚麼。
-
校園新鮮師 從試誤中學習 陳奕君 從第一次踏進臺大校園算起,轉眼間已過了19個年頭,很幸運的能在4年半前重回到這個曾經孕育我成長的地方,角色也從「老鳥校友」蛻變成「菜鳥老師」;當我偶爾獨自在校園漫步時,才發現這個我認為再也熟悉不過的地方竟處處充滿了新鮮的人、事、物。
-
校園新鮮師 愛在四方 我只是出門散步而已 趙基揚 我的成長過程是許多六年級前段班共有的回憶。
-
吳誠文專欄 壓力 吳誠文 「多給他一點壓力,他一定會做得更好。」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臺灣大學電資學院綠色電能研究中心 陳德玉主任 21世紀人類最大挑戰之一是提供綠色(亦即潔淨)能源以支持經濟及人口之成長,而能源中有絕大部分不是直接發電就是須經過電能處理。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邁向低碳經濟~智慧型電網 劉志文 地球的暖化絕大部分來自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過度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所產生的增溫現象,近年來氣候異常即是最明顯的例子。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讓世界更綠~無所不在的電力電子 陳德玉 當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劇變這些原本只出現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明天過後》中的災難漸漸變成現實,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此同時,能源還需繼續成長以維持人口及經濟之成長。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展望我國大型風力發電 林士鈞 臺灣位於大陸板塊與海洋交界處,每年強盛的東北季風使得臺灣本島沿岸及離島許多地區風能相當豐富,極具風力發電潛力。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太陽能發電系統之發展 陳耀銘 太陽能(Solar Energy)以光伏(Photvoltaic; PV)轉換的方式,最容易轉換成可供人類使用的能源。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利用奈米技術發展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何志浩 日本的福島核災又再次讓人們了解到,安全與便捷能源之急迫需求,因此發展再生能源不是口號,而是行動,且勢不可遏。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以奈米科技增進太陽能電池效率 黃建璋 在目前太陽能電池中,光電轉換的效率一直是其能否普及的關鍵因素,在實際應用上,由於太陽光入射角隨時間而改變,除非裝置一追日設備(須額外空間及成本),否則有效日照時數非常有限。
-
研究發展~綠能生活 光與能量 林清富 「光」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讓網際網路變得極為方便和普遍的光纖通訊,讓電視和顯示器變成很薄的顯示技術,讓人類的夜晚不再黑暗的照明技術,讓人可以隨時拍照留念的數位相機和手機相機,風靡全球的立體電影阿凡達,以及未來可以取代石油的太陽能發電等等。
-
吳東傑專欄 從封井救高鐵看水資源爭奪戰 吳東傑 為了高鐵的安全和正常營運,政府考慮針對雲林、彰化高鐵沿線的地下水井進行封井,「封井、救高鐵」顯然引發地方政府和民眾的不滿。
-
椰林風情~動物篇 超柔軟一族 陳俊宏(臺大動物所所長) 臺大校園裡的無脊椎動物縱然不含昆蟲、蜘蛛、蜈蚣及馬陸等,種類仍相當豐富,根據文獻、調查報告及個人觀察記錄,臺大校園裡絕跡及現有的無脊椎動物有:淡水海綿、淡水水螅、渦蟲、土壤線蟲、腹毛蟲、輪蟲、蚯蚓、蛭類、淡水多毛類、蝸牛、蛞蝓、田貝、圓水蚤、箭水蚤、蚌蝦、淡水蝦及美國螯蝦等。
-
校友情與事 追記臺大1981年畢業生30年重聚晚會 魏筱珍(外文系) 延續去年的傳統,臺大1981年畢業生於2010年6月從學長手中接棒,以一年時間籌備我們的30年重聚晚會,其間共召開9次籌備委員會議,加上各個工作小組會議,以及各組的準備工作,雖然辛勞,其實是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
保健天地 板機指可以不開刀嗎? 洪珊珊
-
保健天地 板機指可以不開刀嗎? 洪珊珊 媽媽們抱著baby餵奶時,為了保護baby的頭,經常將大拇指撐得很開,當關節靈活度變差甚至感到疼痛時,就可能是罹患了所謂的「媽媽手」(De Quervain’s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