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05)年12月1日,動物科學技術學系陳保基教授接任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台大畜牧系畢業,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擁有豐富的畜產實務經驗,也曾借調農委會擔任畜牧處長三年,經過中央農政單位歷練,他說他要讓生農學院動起來,成為台大第一個進入世界前一百名的學院,更大方地與讀者分享個人學習與成長經驗。
種田的小孩 來自屏東
1953年出生在屏東潮州,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因待遇微薄,必須兼農作貼補,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得幫忙,清早採收完香蕉才搭火車到屏東上學,半夜起床幫仔豬餵奶;他的務農經驗可是豐富得很。
所以當他1971年考上畜牧系時,一度被消遣,「要學養豬還念大學?」家人當然期望他當醫生,但成績沒法上公立醫學院,私立的學費太貴,結果就進了和私立醫學院成績相當的台大畜牧系。
「剛進來時真有轉系的念頭,可是也沒好好念,確定轉不成了,我就很認真讀書」。因此他對於想轉系的同學都持鼓勵的態度,轉不成就要更認真。在團也活躍起來,從登山社、慈幼社、系學會到代聯會,乃至1972年保釣運動,都有他的影子;他這才真正享受大學生活。
「大二擔任畜牧系學會會長,編了有史以來第一本系刊,藉此接觸了很多學長,才開始瞭解畜牧系。」他說,「和其他大學比起來,台大資源最豐富,任你發掘;學生又優秀,一年才招收1,100多人(全國考生4萬5千人),考進來的在各校都名列前茅,同儕間互相學習也有良性競爭。」
同學背景迥異 麻吉多
他那一班才24人,又獨立在校總區之外的蟾蜍山腳下,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同學要不好也難,經常全班出遊,到東南亞看早場電影。
他住過第七、第八宿舍(現已拆除),「很破舊,可是同學感情好,有錢的住宿舍,沒錢的也住宿舍,一個月600元過得很愜意,一起看電影,凌晨騎腳踏車去永和喝豆漿,就覺得很享受;宿舍生活讓我學習到如何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相處。」
死黨從同班同學、社團到室友都有。同系的姜延年教授是大學研究所六年的同學,食科所郝龍斌教授是寒訓時結識的「麻吉」,而現任社會科學院院長趙永茂教授則是研究所期間的死黨。當時研究生少,雖不同所也都熟稔,如農化系陳尊賢教授、獸醫系王汎熒教授和郭宗甫教授、植微系孫岩章教授等,現在都是系主任、主管,也幫他很多忙。
台大改造 內向變開放
考上台大是他生平第一次上台北,剛開始根本不敢和同學講話。「我整個學期理平頭,每天穿白上衣、黑長褲,我們班同學說這傢伙有問題,念大學了還這樣自閉。」
城鄉差距尤其令他感受強烈,「新生訓練時,有一半是綠色的,北一女,有一半穿卡其服,是建中。班上有位北一女同學問我哪個學校畢業,我說屏東中學,她說『喔!我知道,我知道,屏東中學在墾丁公園旁邊。』這給我打擊很大,我念了六年的學校居然沒有人知道,還把它搬到墾丁去!」那屆屏東中學有十來人考上台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就是同屆的。
宿舍生活、社團活動讓他交了很多朋友,視野大為擴展,個性才從內向變得開放,這是台大對他最大的改造。「大學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階段,這四年轉變最大,」他以個人經驗指出,「上課之外,學校要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從中學習,塑造價值。」
沈添富教授 終生導師
他work hard,更work smart,大二即投入專業。「經由戈福江教授引介,二年級暑假到台糖打工。那時台糖剛從國外進口肉牛,我一個人在肉牛場住了兩個禮拜做觀察,方圓兩公里內沒有其他人,餓了就騎腳踏車去找吃的,那個暑假把三年級要實習的課程做完了。」
碩士班時接受沈添富教授指導,研究鴨子飼養營養標準的建立,他是他回國後的第一個學生。「鴨子是中國特有家禽,早年台灣鴨蛋比雞蛋還多。那時沈老師剛從國外回來,有新知識、新作法,跟著年輕老師雖然辛苦,不過學了很多。他做事嚴謹,待人寬厚,也曾擔任三年農學院院長,到今天我還深受影響。」
研究所畢業後,服完兵役,他就到宜蘭五結的養鴨中心報到,前後待了十二年。「我同時考上研究所和高考,那個年代同學都要出國,而我去考高考,其實只想畢業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鄉下出身的小孩不敢奢望出國,只有把握每個機會,才能累積實力,繼續發展。」
到宜蘭第一年,為了做實驗,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撿鴨蛋,親自配飼料,「只有自己動手,才能得到真正第一手的資料」。四、五年後成功改造傳統飼料配方為完全混合飼料,1983年獲台灣省政府第一屆「特殊貢獻獎」(獎金10萬,足可在利澤簡買一棟房子)。他不敢居功,直說這是團隊合作,「民國68年,沈老師把我們的論文發表在美國家禽學會刊物,一個土碩士能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非常少見,對我做研究的鼓舞很大。」此後他努力申請國科會計畫,更專心於研究工作。
人生轉折 康乃爾深造
「每個階段完成了才想下一步」,這是他的人生哲學。工作多年後他打算出國進修,也曾想回台大繼續唸博士,不過沈添富教授不准,他說「我可以教你的就這些,你要學就出國。」,因此沈老師逼他繼續成長。
任職農委會的學長黃輝煌博士推薦,1985年獲農委會公費,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當時主委李崇道先生與康大簽有交流協定,送人到康大進修;需以兩年時間通過博士資格考後,回台灣用本土材料做研究,再返美提交博士論文。台灣材料,美國技術,研究結果可於短期內提升台灣農業質能,他說這樣研究成果才能生根台灣。
文化差異 引導VS圍堵
康大校風開放,讓師生有絕對自由,「舉個例子,他們的Arts Quart,小路錯綜複雜,看來有點亂,但是草坪維持的非常好。我很好奇,他們告訴我:『原因很簡單,只要人走過,草長不起來,就把它舖成路。』反觀我們,立個「請勿踐踏草坪」的牌子,草坪還是被踐踏,越是圍起來,越是圍不了。這很有意思,我們的教育就是「請勿踐踏草坪」,只給一條路走,老師直接告誡學生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其實我們的責任是當學生選擇一條路時,協助他們把路舖好,只要告訴他哪裡有危險,不必限制他,自然可以有很好的草坪。」
而康大行政效率超高,亦值得效法。「全系只有一名行政人員,三、四位教授共用一個秘書,技術人員很專業,地位非常高,教授專心教學研究;而台大幾乎每位老師都有助理專門報帳,一樣忙得很。」
可見康乃爾大學之受推崇絕非偶然,關鍵在於理念與態度,「康大是私立,非常有彈性,台大仍受教育部管轄,限制太多。台大如要成為一流大學,首先需從基本的結構及行政改起;不要太多規範約束,讓大學真正用自己的能力開創新局,走向世界。」
效力母系 協助轉型生技
1989年,系主任沈添富教授聘他回母系兼任,1991年回校任教。「人一生工作四十年,至少要轉換一、二次跑道。」研究也是如此,從傳統的生產,到美國康大做肝臟細胞培養,現在做黴菌毒素、軟骨細胞培養與分化;看似多元,實則有脈絡可循,目前主持一個三年期大型計畫,探討家畜禽抗生素減量使用後的影響。早在宜蘭時,他即發現鴨子對黃麴毒素敏感度高,預見以動物模式探討人類病因的發展性,期未來透過五年五百億計畫,和醫學院、台大醫院合作建立實驗動物模式,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幹細胞、組織再生醫學等研究。
在他主掌畜產系四年間,力促母系轉型,從師資、學生、設備及課程四方面調整方向與比重,包括新聘5位專長生技領域教師,系所更名「動物科學技術學系」,課程分為「生產技術」與「動物科學」兩學群等。他認為動科系在生物技術已領導全國,在國際學界亦有一定份量,惟圈養環境、設備依舊簡陋,「要發展一流大學,這些基礎設施非常重要,所幸校長承諾用五年五百億經費來改善。」
校內外服務 歷練豐富
在教學、研究之外,他的服務經驗也很精采。擔任學生課外活動組主任期間,學生運動正熱,陸續發生「廢除刑法100條」、台大學生盜墓被退學等事件。他強調那是社會結構變遷下的產物,社會開放了,抗爭的原因隨即消失,「現在同學已不熱衷政治性活動,最喜歡的話題是投資理財;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尚,沒有對與錯。」
1994年,<大學法>通過,陳維昭校長剛就任,要他擔任校規會執行秘書,參與組織章程修改、校園規劃事宜,因此對台大有了全面性認識,「就算在台大教書也不一定有這種機會,尤其陳校長反應敏銳,思考細膩,決策明確,有領導者風範,我很佩服他對事情判斷的精準,他竟開玩笑回我說,『我是外科醫師,一刀下去,錯的話,會死人的。』另外,陳校長記憶力過人,300多位校務會議代表,他都認識,叫出名字。陳校長說這要很認真的做功課,不是天才。」
1997年,口蹄疫爆發後,他被借調至農委會畜牧處救火,參與WTO談判、辦理「離牧」措施,推動<畜牧法>和<動物法>立法,成功降低傳染病、加入WTO對畜牧業者的衝擊。他是怎麼化解危機的?他說「危機處理一定要有準備,不能靠運氣。所謂準備就是對危機形成的背景和過程作全盤瞭解,我們設計離牧政策時,動員所有基層人員,以三個月時間進行全國普查,完成每座畜牧場衛星定位。因為有準備,所以有因應措施,至於化解到什麼程度,要看動用資源的能量,這就要靠平日所建立的人脈了。」
生農學院 最早進100大
「樂觀、熱忱、平易近人」是他對自己性格的註腳,或許正是如此,讓他在2005年底生農學院院長選舉中出線。在全校繃緊神經,朝向百大邁進的此刻,他頗為堅定地表示「生農學院可以是台大最早進入世界百大的學院。我們農學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平均值(RCI)是全國唯一高於世界平均的領域;生物技術領域基因轉殖排名世界前三名;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缺乏競爭力的領域轉型,符合世界潮流。學院是一個可隨時變動的有機體,必須靠人去移動,我們設定的目標就是都要全面提升。」
在研究方面,他提出兼顧傳統與新興科技,整合該院農學、工程及社會科學三大領域,開創新價值,讓生農學院能永續發展;中長期目標則是透過推動跨學院乃至跨校整合研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計畫等策略,建構台大生農學院成為生物技術教學研究的重鎮。
有鑑於國際化是評量一流大學的重要指標之一,陳院長表示,強化國際化會是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特別是在增加英語授課、培養本國學生國際視野及吸引優秀外籍生方面,將陸續推行各項措施,如建立生農學院英語核心課程;獎勵博士班學生出國開會,以英文發表研究成果;提供獎學金,鼓勵交換學生計畫;獎勵研究生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爭取主辦國際學術會議;開放在職專班,提供國外農業人員來台進修等。他並以今年8月將成立的生物技術研究所為例,所有課程均以英語講授,期能吸引優秀的外國學生。
為實現前述理想與措施,必須調整現有組織架構,他對修正中的<大學法>寄予期待。「我在康大讀的系已經被別系整合了,這對他們來講是簡單的事,在我們卻困難重重,不只是人事問題,制度僵化才是癥結所在。大學如以院為單位,就要讓學院組織更有彈性,依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也期勉本院各系所暨附設單位能配合,共同協助生農學院前進世界百大。」台大生農學院有悠久的歷史,傑出的校友和優秀的師生,當然對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也有一份責任和使命感。
加強聯繫 讓院動起來
曾任康乃爾大學在台校友會會長,擔任動科系主任時舉辦系友會,陳院長對校友聯繫工作頗有心得。「台大人比較冷漠,學校對校友的聯絡也不積極,兩方都要檢討。學生在學時,學校就應培養他們對台大的認同與感情,這種風氣要靠全體師生一起來營造。國外對校友的關心與肯定值得借鏡,像康大設有專責單位可提供校友任何協助,從校友子女申請學校,甚至返校接機;MBA學院申請入學的interview,也委由在台校友把關,賦予校友責任和榮譽,自然就有向心力。台大在這方面似乎顯得有些吝嗇,目前做得較好的是法律學院及醫學院。」他說他可要好好想些點子,加強與校友、師生聯誼,讓生農學院動起來,讓全世界都看得見。
陳保基院長小檔案
學歷:
⬛ 美國康乃爾大學家禽學系博士(1985/06-1989/12)
⬛ 台灣大學畜牧學研究所碩士(1975/08-1977/07)
⬛ 台灣大學畜牧學系學士(1971/09-1975/06)
經歷:
⬛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兼主任(2005/08-2006/12)
⬛ 台大畜產學系教授兼主任(2002/08-2005/07)
⬛ 台大畜產學系教授(1993/08-)、副教授(1991/08-1993/07)
⬛ 美國康乃爾大學Council Member(2002-2005)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處長(1997/07-2000/06)
⬛ 台大校長特別助理(1993/11-1997/07)
⬛ 台大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主任(1991/09-1993/07)
⬛ 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兼分所長(1988/03-1991/07)、副研究員兼系主任(1981/01-1988/02)、技正(1979/06-1981/01)
教學及研究:
指導博士畢業3位,均任職國立大學動物科學系;
碩士畢業8位,任職國內外公私立畜產相關單位;
現有博士班學生2名,碩士班學生4名。
在本校服務期間(14年)發表於國內外科學期刊論文48篇。
勳獎:
⬛ 國科會研究獎勵:優等獎-1994
甲等獎-15次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80年度(第六屆)「優秀農業人員獎」
⬛ 台灣省政府72年度公務人員「特殊貢獻獎」
⬛ 中國畜牧學會「學術獎」(2004)
服務(現任):
⬛ 世界家禽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 中國畜牧學會監事
⬛ 台灣生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
⬛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食品委員會」委員
⬛ 考試院「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典試委員
⬛ 教育部「私立大學院校整體發展獎助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
⬛ 教育部「大學評鑑校務類組」評鑑委員
⬛ 台大學生社團輔導委員會委員、學生住宿委員會委員、社團評鑑委員
圖説:
圖1:生農學院陳保基院長要讓生農學院動起來,重新創造臺灣農業的價值。(攝影 / 洪培元)
圖2:1996年帶畜產系導生參觀牧場。
圖3: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期間,與家人合影於校園。
圖4:師生感情融洽,每年都與畜產系畢業校友聚會。
圖5:卸任課外活動組主任,同仁致送「宵衣旰食,視我手足」匾額以示感念。攝於行政大樓前。(1993.7.27)
圖6:2006年生農學院辦理院評鑑,陪同評鑑委員至溪頭實驗林等附設單位參訪。(提供 / 生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圖7:加強與國外大學學術交流,推動國際化是重點工作。(攝影 / 洪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