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校長早於數年前即不斷警示,臺灣的大學數量過於膨脹,但質量未能相對提昇,加上社會少子化趨勢,已使部分大學面臨倒閉風險。本期陳校長再談「臺灣高等教育困境」,直指政策搖擺、經費不足與缺乏大學分級是三大問題核心,並提出建立大學評鑑、建構大學分級制、教育政策與經費一貫、檢討國防役等多項具體解決方針。
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生農學院,是臺灣數十年來農業發展的推手,當農業逐漸褪去主要產業的角色之際,生農學院也積極尋求轉型,力求傳統農業領域升級,同時切入生物科技新興領域。新任院長蔣丙煌教授表示,他將賡續目標,在既有厚實的學術基礎下,掌握時代脈動,創新研究,作育人才,以符應國家和社會需要。
社會系畢業校友柯志明博士,現任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專長歷史社會學,以其對歷史獨到之理解,分別從小型成衣製造業、糖業以及臺灣平埔族等主題入手,觀照臺灣在清領、日治及國民政府三個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變遷;縱深兩百年,期為臺灣的政經發展重建一套長程的觀點,也提供建立臺灣主體史觀一參考架構。何謂歷史社會學?一位社會學家又怎會悠遊於歷史?請看本期「校友專訪」。
有鑑於網路與多媒體技術已成為資訊科技發展的重點,為因應此項科技人才之需求,本校資訊工程學系於87學年起即積極籌設研究所,經過多次更名、突破人事凍結等窒礙,終於92學年度如期招生。擔任召集人的吳家麟教授於本期撰文細敘籌設緣起與經過、組成師資及課程規劃等。
今(2004)年適逢虞兆中校長90壽慶,黃俊傑教授為文記述虞校長與大學通識教育之淵源,指出虞校長本著大學自主、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大學為一品德教育的三項理念推動通識教育,實具有傳統自由主義者的風格。
本期「校園新貌」介紹舟山路及尊賢館。在民國89年廢巷之前,臺大校園內有條路街-「舟山路」,曾經有1路公車經過。民國91年改造工程起動,鹿鳴廣場、水源地及周邊綠美化陸續完工後,現在的「舟山路」已成為師生休憩、閱讀的最佳場所;對於早年舟山路的舊觀,不僅是e世代學弟妹們無法想像,即使是老中青世代也逐漸模糊了。本期請讓蔡淑婷告訴您,他們是如何打造這條「綠色生活廊道」的。
矗立於二活旁的圓形建築,並不高聳,但造型特殊,已然成為公館商圈地標之一。這是國內著名企業家吳尊賢先生子女所捐建,並命名為「尊賢館」以誌紀念。尊賢館係教育部推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第一個成功的OT案例,現委由太平洋立德經營,所收取之權利金則挹注本校校務基金。關於尊賢館之興建過程、建築特色及其經營管理,詳見羅健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