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學年畢業典禮於6月5日舉行 陳校長勉以愛與關懷創造圓滿社會

92學年度畢業典禮於6月5日在校總區舉行,當日上午八時,陳校長暨師長們首先與畢業生進行校園巡禮,九時於綜合體育館舉行畢業式。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校友受邀為畢業學子做專題演講,劉校長與全體畢業生分享了個人從事教育事業三十多年來的心得,勉勵臺大人以好學、有理想、有希望、又務實的知識份子自許。

劉源俊校長致詞。(郭書紳/提供)

 

畢業生致贈母校紀念畫。(郭書紳/提供)

 

陳校長領銜,與畢業生一同巡禮校園。(郭書紳/提供)

 

今年大學部有4,963位畢業生、碩士班2,548人、博士班336人、進修推廣部350人,合計8,187人。

當天,各院系所、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宿舍及餐廳均開放參觀,並在綜合體育館前廣場安排家長休息區,提供免費冷飲及咖啡,休息區還設有露天音樂臺,邀請學生社團表演精彩節目。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在網路上亦同步轉播畢業典禮實況。晚間,畢聯會在三樓舉行“夜舞鵑城~2004臺大畢業舞會”,為今年畢業典禮劃下圓滿句點。(取材自《臺大校訊》751號1版2004年6月9日)

■因應日式宿舍被指定保存 校務會議決議設專案委員會

本校日式宿舍面臨文化局指定保存,將嚴重影響本校整體校園規劃及長程校務發展,總務處已於4月29日邀集校內外相關法律專家學者會商、5月25日提行政會議討論、5月26日邀請教職員工生代表會商均獲共識,大量日式宿舍若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或保存區,將影響校地使用及校務永續發展,本校財源有限,正常運作已顯吃力,現有十三棟古蹟及一處保存區即已維養困難,實無法再增養大量古蹟,而排擠校務正常發展經費。況且本校經管部分之日式木造宿舍均已老舊,臺灣環境高熱潮濕加上蟲害等因素,木質結構日益劣化,依建築技術規則,日式宿舍結構能力已低於現今建築耐震及防災標準,大量指定保存將妨礙公共安全;而保存方式亦可以遷地重置或採影像保留等替代方案,不應僅限於原地保存。相關單位實應就法律面與古蹟定義參酌其它國家實務處理方式並考量臺灣特殊環境氣候,修訂合理古蹟指定與維養機制。

有鑑於此事將嚴重衝擊本校發展,33位校務會議代表於5月29日校務會議連署提案請校務會議設專案委員會以為因應獲得通過,並由本校森林系羅漢強教授擔任召集人,哲學系曾漢塘教授擔任執行秘書,總務處後續當全力配合委員會運作並繼續與文化局及中央政府相關單位溝通。期盼全校教職員工生體認此事影響本校長遠發展之嚴重性,全力給予協助。(取材自《臺大校訊》751號4版2004年6月9日)

■國科會卓越計畫延續計畫 本校獲補助數量居冠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三年度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延續計畫,日前核定十三項總計畫當中,本校獨佔八項,在人文、自然、生物、工程四大領域均居領先;如連同所有子計畫,本校共有35件、核定金額為1億6千多萬元,佔總經費45%。不論在件數或經費額度,臺大均遠超越其他大學。

此項計畫係國科會為強化國內優勢學術領域,發展重點大學及提昇學術研究水準的最重要的計畫,也是銜接教育部89年第一梯次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為國內大學全力競逐的目標。

本次國科會共核可77項計畫,總金額3億5千多萬元,分屬十二所大學。(取材自《臺大校訊》750號1版2004年6月2日)

■本校與韓國國立順天大學 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本校與韓國國立順天大學學術合作簽署儀式於6月15日在順天大學舉行,由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楊平世代表校長陳維昭簽約,未來兩校將加強師生交換與學術交流事宜。

順天大學校長金在綦曾留學臺灣,於1993年取得臺大農業推廣學博士學位,2003年榮任該校校長,是本校傑出校友,他上任後邀請本校教授訪問該校,積極推展與本校之學術交流。

訪問團由楊平世院長率領,成員包括金校長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農推系教授劉清榕,以及生農學院副院長林國慶、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系主任曾顯雄、園藝系教授林宗賢等。學術合作內容包括鼓勵兩校師生互訪,以及加強資訊、資料交換等。楊平世院長致詞時表示,這項合作將可望提昇雙方教學及研究品質。

金校長特別感謝臺大在他留學臺灣期間給予的栽培與照顧。他說,順天大學以農立校,因此農業科學相當發達,目前與臺灣的農訓協會亦有經常性合作。

順天大學創校於1935年,是韓國南部全羅南道省代表大學之一,也是順天市唯一一所國立大學,設有農業生命科學院、人文科學院、自然科學院、工程學院和教育學院等五個學院。

楊平世院長(右)代表臺大與順天大學簽約,左為金校長。

 

除了與順天大學簽約之外,訪問團也在16日訪問濟洲大學,參觀該校的生物科技及園藝設施等,該校企劃處長金富燦亦希望能加強與本校的學術交流。(取材自《臺大校訊》754號1版2004年6月30日)

■電機資訊學院大樓(博理館)6月5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由本校校友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百里於91年校慶日所捐建之博理館,於6月5日下午1時30分於該館一樓門廳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該館於91年12月10日開工,93年2月23日竣工,而於93年5月3日取得使用執照。電機資訊學院大樓位於現電機館北側(資工館東側),總樓地板面積為11439‧91平方公尺,地上七層、地下一層。(取材自《臺大校訊》750號2版2004年6月2日)

■食品研發大樓竣工 5月31日落成典禮

食品研發大樓於5月31日舉行落成典禮,陳校長、校內外各界貴賓與會致賀,並為公共藝術品「民以食為天」舉行揭幕儀式。

食品科技研究所成立於民國65年,七年後始有四樓建物「食品科技館」,其旁之「食品加工實習廠」即新大樓基地所在。

經過二十多年來不斷的成長,食科所教研空間早已不敷所需,造成發展瓶頸,亟待解決。89年食科所向農委會申請農業發展計畫,內含「高附加價值食品研發中心」硬體之設置,而於90年8月獲准。同年12月完成發包。而農委會計畫經費原本不足以支應全部工程,期間有賴校方配合款及生農學院楊平世院長補助,以及該所校友會、民間企業及法人團體之捐贈,才得以完成食品研發大樓新建工程。(取材自《臺大校訊》750號4版2004年6月2日)

■大氣系「無人飛機颱風探測」團隊 成功完成多次颱風暴風圈探測飛行

一項由本校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林博雄助理教授主持之「無人飛機探空觀測颱風計劃」,在時序入夏、颱風頻頻來襲之際,已成功地完成多次颱風暴風眼探測飛行任務。

無人探空飛機Aerosonde是一種可進行長程環境監視的小型模型飛機,用於海洋或遙控區域的氣象及環境偵察。透過兩翼下端的感應器探測,Aerosonde將所蒐集之氣壓、氣溫、濕度、風向與風速等氣象資料即時回傳地面;飛機自近岸直接穿越颱風環流進行觀測,是創新的作法。

無人探空飛機Aerosonde。

 

1998年中央氣象局首先引進4架Aerosonde,1999年臺大大氣科學系另購入4架。1999~2001年由本校大氣系李清勝教授主持、林博雄助理教授為協同主持人。2001年10月16日該團隊於宜蘭外海,進入海燕颱風暴風半徑之內,締造世界首航記錄。

Aerosonde探空觀測颱風計劃由國科會防災計劃辦公室主導,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共同支援,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中央氣象局和中山科學院共同執行(簡稱為Taiwan Aerosonde Team, TAT)。Aerosonde造價每架約100萬台幣,已有5架於天氣觀測任務折損,另一架因訓練損耗和老舊而置於臺大展示,目前最後2架Aerosonde正由澳州原廠功能升級中,預計於2005年首度啟用衛星通訊功能進行更長程的颱風實驗觀測飛行。Aerosonde資訊詳http://www.cook-team.org/TAT/index.htm。(取材自《臺大校訊》753號1版2004年6月23日)

■生科院植物科學研究所參與「國際茄科植物基因體計畫」研究團隊

以荷蘭及美國為首、包括19國植物科學家的研究團隊-「國際茄科植物基因體計畫(The International Solanaceae Genome Project)」,簡稱SOL,已於2004年正式展開。而臺大植物科學研究所則代表臺灣以TW-SOL的名義進入此跨國研究團隊。

針對未來地球人口膨脹及糧食短缺問題,該計畫將以番茄基因體進行核酸序列解碼工作,探討基因調控與生理生化功能的關聯性,最終目的在「改良」與「增產」以增進人類福祉。預定十年完成目標。團隊成員來自西歐的英、法、德、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及中南美洲的巴西、祕魯等國,亞洲則只有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及以色列參加。

植物科學研究所已獲農委會補助第一年研究經費(5月1日至12月31日)一千二百萬元。研究主題為「耐熱性番茄功能性基因體」,將針對本國高溫多濕的農業環境,進行番茄耐熱的基因功能研究。初期由植科所所長葉開溫擔任召集人,整合林讚標、何國傑、鄭石通、靳宗洛及謝旭亮六位教授及亞蔬中心郭忠吉博士共七項計畫。研究重點為高溫環境下基因對於著果率、茄紅素、花粉形成及抗線蟲能力等重要生理功能的調控機轉,期能進一步提昇熱帶番茄的品質及產量。

植科所這次能夠順利加入該團隊,將有效提高臺灣及臺大在植物科學方面的學術能見度,並建立該所師生與國際學術溝通的平台與橋樑。(取材自《臺大校訊》749號2版2004年5月26日)

■磯永吉教授舊藏文獻資料轉贈本校圖書館

農藝學系磯永吉教授所藏文獻資料轉贈本校之儀式於5月13日假圖書館三樓會議室舉行。陳校長致送感謝狀,由農藝系主任謝兆樞代表受獎。

磯永吉教授以「改良稻米品種開啟臺灣農民生存之道」為矢志,在台46載,最大貢獻在於成功育成「台中65號」等新品種,而於1926年5月5日將其命名為「蓬萊米」。此後臺灣稻米的質量大幅精進,為臺灣稻作農業奠定基礎;他也博得「臺灣蓬萊米之父」尊稱。

磯永吉博士1886年11月23日生於日本廣島縣,1911年自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北海道)畢業,翌年越洋來台,歷任台中農事試驗場場長、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及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等職。太平洋戰後,教授留任臺大農藝系教授,並應聘為臺灣省政府顧問,協助農林廳糧食生產改良技術工作,1957年返日。當時政府為酬謝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省議會決議贈與終生食用蓬萊米,直到1972年辭世為止。

在臺期間,磯永吉教授共發表73篇研究著作,包括稻作改良方面45篇;豬種改良5篇;小麥、亞麻、甘薯育種等12篇;雞種改良2篇;歐美、印度支那、呂宋、中南半島及福建等農業考察5篇;遺傳研究2篇及一般農業2篇。此次農藝學系所贈教授舊藏資料,除個人著作外,尚包括講授講義、論文著作、研究資料、手稿及期刊文獻等重要文件達三千餘件,圖書館將妥善保存並整理提供研究利用。

日治時期臺灣研究舊藏資料是本校館藏的珍貴特色,有感於此,圖書館近年來積極蒐集整合校內散置各處舊藏珍籍,能獲得這批磯永吉教授資料,要感謝夏鑄九教授的指教、生農學院楊平世院長、農藝系謝主任的促成,以及曾美倉教授撥冗親自到館協助資料的整理辨識工作,共同成就此一美事。(取材自《臺大校訊》748號4版2004年5月19日)

■出版中心新書消息之一:《臺大科學家的故事》

想瞭解科學家們如何投身科學世界?他們有哪些研究成果?到底科學有何奧妙之處?請看出版中心新書《邁向卓越,深耕關懷:臺大科學家的研究故事》。

該書由教務長陳泰然教授統籌,結合研究發展委員會、新聞研究所以及出版中心之力出版。本書以「人物」為中心,深度報導本校李琳山、陳宏宇、陳文山、吳英璋、潘子明、吳益群、牟中原、萬本儒、林仁混、鄭登貴等多位傑出科學家的成長與歷練,同時也藉此了解臺大科學家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對臺灣社會、乃至世界的重要貢獻。本書售價320元(定價400元之8折),團體購買另有優惠。歡迎校友及教職員生至出版中心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參觀與選購。(取材自《臺大校訊》752號2版2004年6月16日)

■出版中心新書消息之二:《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

本校文學院人類學系謝世忠教授經過長期而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群現象的新書《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已由出版中心正式彙編出版。

一反進入村落蹲點之研究傳統,作者以宏觀角度參與觀察原住民反體制精英現象,及其與部落、大社會、國家的關係。本書共分「政治與行動」、「傳統與新傳統」、「認同與部落」、「學理與倫理」等四個單元。作者從原住民運動切入,研究烏來泰雅族、日月潭邵族等族群部落,探討並分析草根部落文化與國家文化之間對話的過程,以及觀察國家政策對原住民文化復振及其族群意識內涵變動的交作情形。閱讀本書,能讓您對臺灣原住民族群等相關課題,獲得一系統性的認識與瞭解。(取材自《臺大校訊》753號3版2004年6月23日)

■地質科學系江博明教授榮膺美國地質學會與美國礦物學學會Fellow

理學院地質科學系講座教授江博明教授日前分別獲選為美國地質學會(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與美國礦物學學會(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Fellow。顯示臺大在該領域之研究水準深受國際學術社群之推崇與肯定。

美國地質學會與美國礦物學學會分別成立於1888年與1919年,為美國歷史最悠久、國際地球科學界極為重要之地質學術團體,會員均達數萬人,遍佈世界各國。其所出版之“Geology”、“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Mineralogists”均為Impact Factor甚高之SCI期刊。(取材自《臺大校訊》752號3版200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