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大校總區的入口旁的傅園,是所有臺大人所熟悉的地名,大多數的人也知道傅園是為了紀念傅斯年校長對臺大的貢獻,也知道傅園裡參天的樹木是珍貴的熱帶植物標本。但是除了在傅園的入口處停放腳踏車以外,有許多原因,使得進入傅園裡的臺大人相當有限。對多數年輕的臺大人而言,傅校長對臺大的貢獻與付出,也所知有限。
圖1 傅園與周邊環境關係示意圖。
過往雲煙話傅園
在日治時代的臺北帝大時期,校門口有一片綠地做為熱帶植物標本園,即傅園的前身。當時日本人企圖以臺灣為基地向南洋挺進,積極地調查與收集臺灣與南洋各地的熱帶植物,並將標本栽植於當時臺北帝大的校區內。當時熱帶植物園的範圍,據考包括了現今女生宿舍區及公館捷運站的部分現址。當年生態學者與植物學者努力研究收集而來的成果,除了保存在熱帶植物園中,也收藏在現今的植物標本館裡,是臺灣及世界重要的植物標本及分類研究基地。
1949年,傅斯年先生臨危授命,接任臺大第四任校長職務。傅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之後的學運總指揮、公開鼓吹白話文革命,三十三歲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所所長,五十歲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五十四歲任本校校長。他學貫中西,在學術上建樹豐碩;一生以學者身份參政議政而不從政,勇於直言的個性,倍受學界推崇。
圖2 傅校長肖像。(翻拍自《傅故斯年校長哀輓錄》)
傅校長在當時動盪不安的時代中,為臺大奠定很重要的發展基礎。傅校長開朗而認真的辦學態度,也影響了全體師生。為使臺大師生能夠安心致力於教學研究,傅校長努力克服當年物資缺乏的困境,爭取較佳的民生物資、如增添圖書儀器、增建教室宿舍、延聘教授名師、改革附屬醫院、嚴格執行入學考試以提高學生程度。此外,傅校長也常常隨機參觀上課的情形,提醒教授們認真治學,並盡力維持校園內的自由學術風氣,保護校園不受政治因素左右。臺大人所熟知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字,即是來自於傅校長1949年11月15日所發表的校慶演說詞。從此亦可了解傅校長對臺大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
然而傅校長因長期健康不佳又過度操勞,在1950年12月20日,於臺灣省參議會進行報告時,不幸於議會議事台上因腦溢血昏迷而辭世,享年五十五歲。雖然傅校長帶領臺大的時間僅有1年11個月,卻為臺大樹立非常重要的學術典範和自由風氣。傅校長身後火化後,經各界及傅夫人討論後,決定於臺大校內擇處安葬。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先生率領國家要員,及臺大重要成員,組成「斯年堂籌建委員會」,向各界徵圖後,最後決定了斯年堂的建築形式。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本校舉行大典將傅校長骨灰遷入,亦將此地更名為「傅園」。
傅園建築之美
傅園的特殊建築設計與園道安排,相當引人注目。傅園的基本配置與設計概念,和希臘的帕森農神殿有許多類似之處。帕森農神殿位於山丘上,從唯一的入口「衛門」進入後,沿著蜿沿路徑一路仰望神殿的背立面,向西往上前行,最後才看見神殿的正面,讓瞻仰者在步行中產生期待與崇敬的情緒。
斯年堂本身也是仿造帕森農神殿的比例和建築語彙而來,強調莊嚴隆重的紀念氣氛。此外斯年堂的屋簷下方的裝飾圖騰與放射狀圓柱也是如此。古希臘人具有唯美、唯善的觀點,強調秩序與均衡的幾何美學,在斯年堂與方尖碑、水池、環狀步道的對稱造景中一覽無遺。
斯年堂的柱子屬於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特色為造型樸實無華、沉穩雄壯,正面多為六根圓柱子。柱子只有柱頭與柱身,沒有柱基。柱頭極為單純是一塊方形頂板,柱身有凹槽(flute),微凸略呈瓶狀,柱頭上方再上去則是楣樑與飾以豎條紋的橫飾帶。據說,在建築語彙上,多利克式柱子代表的是陽剛的個性,又希臘文明崇尚自由與邏輯,從這些建築方面的特色來看,或許正是回應傅校長的剛直性格和嚴謹而開放的治學態度吧!
圖3 傅園斯年堂等設施剛完成時的情形。斯年堂周邊植栽尚小、整體景觀明亮莊嚴。(翻拍自《臺灣大學概況》,民國44年)
圖4 上圖左方為希臘雅典衛城上帕森農神殿(Pathenon Temple)之鳥瞰圖。右方則為傅園原有平面配置圖,請試著比較看看,步行路徑與方向是不是有許多相似之處?
(左圖來源/The Archaeology of Greece - An Introduction, William R.Biers,1980,p.194;右圖來源/臺大校園規劃小組)
方尖碑(Obelisk)據考是埃及中王朝時代,矗立在神殿門口,象徵太陽的錐形石碑,平面為正方形或長方形,下大上小,頂作方錐形,通常具有奉獻太陽神、紀念國王在位若干年、或純粹裝飾等用途,日後古埃及的建築藝術亦融入歐洲。埃及的方尖碑有類似於中國「表」的功用,碑四面皆會鑿刻象形文字,不過傅園中的方尖碑無任何碑文,應是做為視覺焦點之用。
原來斯年堂前的環狀園道旁設有花台,花台立面與與水池周邊皆以圓形和豎條紋裝飾,就和斯年堂的楣樑一樣。另外斯年堂兩側的燈柱,也仿多立克柱的凹槽造型製作。為配合傅園整體空間比例,彎延的步道寬度設計為一米寬,以水泥舖設並留設伸縮逢,樸素卻充滿景深。設計者高明細膩的手段,以及以精湛施工技術彌補當年物料不足的師傅們,是當今傅園足以留名的重要功臣。
圖5 上圖左方為多利克柱式之簡化示意圖,右為傅園斯年堂柱頭之特寫。(左圖來源/http://ceiba.cc.ntu.edu.tw/th9_1000/open-07-broadcast.htm;右圖來源/筆者拍攝)
圖6 上圖左方為樹立在法國巴黎協和廣場中的埃及方尖碑,有清楚的碑文與圖形。圖右為傅園中的方尖碑,水泥結構表面抿石子處理,無任何文字。
圖7左圖:傅園原有燈柱與園道。燈柱造型與作工精緻,園道彎延製造景深,設計手法高明。
圖8右圖:原來步道旁設有花台,使空間分割並使步道更顯狹窄,且花台和步道,皆被樹根撐破。(照片來源/台旌景觀)
傅園重新整修動機
雖然傅校長的功績受眾人敬重,而傅園特殊的建築風格、眾多植物標本,也同為臺大人的驕傲,但是近一世紀以來,當年的小樹苗早已成蔭,斯年堂等設施物經歷五十年的日晒風霜也逐漸毀壞,又因傅園周邊的各種改變,如羅斯福路拓寬、女生宿舍區興建、新店捷運線開挖等,讓傅園的地表和排水高程相對變低,使得大雨後傅園內部排水更加不易,因而衍生許多問題。
傅園內原本栽植的熱帶植物,多為適應熱帶地區高溫多濕的植物,如白榕、銀葉樹、穗花棋盤腳、圓果榕、第倫桃等,這些植物都會產生板根以浮出潮濕的地表幫助呼吸。在容易積水的傅園裡,步道被兩側大樹浮上的根系撐破,不利行走。原本就已相當狹窄的步道又四處破損積水,前來參觀的遊客多不願行走在步道上,總愛往周邊的草地上自行闢路,又因此使周邊有限的草地更難以維持。因為長年來多數人認為傅園內植栽為重要標本而放任生長,也有熱心的教授同學或民眾持續將各種樹苗移入傅園中,過於茂密的樹冠使地表遮陰嚴重,又落葉量大、積水多,地表很難生長地被植物,光禿又缺乏光線的林下空間令人畏怯。
圖9 經過五十年的時間,噴泉周邊原本裝飾破損頗多。(照片來源/台旌景觀)
圖10 斯年堂的屋頂天溝受雜物阻塞(上圖箭頭指示),造成斯年堂天花板內積水。
隨著臺大人口激增,校門口的腳踏車停車問題越顯嚴重。傅園入口不知何時起被闢建成為腳踏車停車場,數量不斷增加的腳踏車甚至將園道入口和步道全部佔滿,畸零的空間也淪落為擺設臨時設施的場所,如電源開關箱、自動販賣機、垃圾桶等,一般行人步經傅園入口,實在很難產生想要入內一探究竟的心情。
斯年堂建物本身也多了許多裂痕,有些是雀榕寄生於壁面後根系撐開結構,有些則是因為內部鋼筋鏽蝕膨脹使表面水泥崩落,另外建物表面附著了許多髒污,看起來也暗沉不少。最糟糕的莫過於斯年堂屋頂天溝被落葉堵塞,造成天花板內積水嚴重,再不立即改善可能會傷及樑柱結構安全。為徹底改善以上問題,景觀綠美化小組開會討論改善對策,並且由總務處向教育部環保小組爭取「永續大學實驗案」之專案補助,並於今年2004年2月開工進行改善,歷經四個月餘的改善,傅園以清新的面貌再度與世人見面。
2004年傅園整修側記
本次傅園整修的最大目的為重新彰顯傅園原有的價值,因此只要尚符合現代需求,皆儘量避免變動為主要依歸。施工過程中,也要求廠商儘量保護眾多植物們的枝幹與根系不受傷害。但為使傅園擺脫過去陰暗的印象,首要工作即為修剪樹冠,並將入口的腳踏車遷出。在森林系羅漢強教授的指導下,由本校事務組自行修剪樹冠,而步道旁原有花台間的灌木也全數遷至周邊圍牆旁,使林下空間較為明亮。之後由廠商埋設新的排水設施及調整地表高程,敲除原有花台重設步道。因為近年前來傅園參觀的遊客激增,步道寬度改為二米,並以透水磚排列,除改善排水外亦使景觀較為活潑。步道旁新設矮燈柱,改善過去傅園夜間一片漆黑的安全問題;入口地區亦改為小廣場的型式,留設花台座椅供遊客停留等待,亦使入口較為開放明顯。
圖11 事務組協助修剪過密的樹冠,而施工中所有樹幹包裏保護,減少損傷。
斯年堂等紀念設施外觀以高壓水注清洗後大致恢復舊觀,清理天溝解決天花板積水後,重新裝設天花板。設施外牆上的裂縫儘量填充修復,方尖碑的底座和水池周邊地坪因表面破損過於嚴重,甚至重新抹面,而水池原來水循環不良的情形,也裝設新的循環過濾系統藉以改善。為了在夜間亦能展現斯年堂本身考究的建築美學,斯年堂的天花板中設有間接照明,外部亦設置高燈柱打亮斯年堂立面,未來可視需要點亮斯年堂,讓夜間的傅園也能持續散發美麗。
傅園的步道及入口廣場整修後,於合適地區設置停留空間,周邊並以較耐蔭的觀賞草花及地被植物點綴,讓遊客能夠感受到愉悅的庭園景觀。為將人群與動物們的活動空間妥善分隔,於是離步道較遠的地區,則設計以野放、自然的林下植物做為地表覆蓋植物,藉以強調傅園「熱帶植物園環境」的特色,並提供合適的躲藏空間讓小動物得以棲息。
圖12 新的入口空間,開闊簡潔,並提供解說及等待等功能。
圖13 經整理後林下空間較清爽,步道周邊視線開闊。
圖14 更新後的斯年堂天花板。
圖15 加上照明後,夜間的傅園建築景觀更具可看性。
在本次整修中,亦希望藉由文字與解說,將傅園豐富的人文、生態、建築景觀資源傳達給更多人了解。於是傅園中原有的五面以植物為主的解說牌及設置位置全部做了調整,並另外新增四面解說牌。承蒙校內各領域教授及助教、同學的協助,編寫、翻譯及安排解說系統才能讓此一美意如期完成。過程中文學院彭院長、中文系葉國良主任、外文系梁欣榮教授協助潤飾解說文字及英譯;生農學院森林系袁孝維教授、畜產系丁詩同教授提供傅園常見鳥類圖片並編寫解說牌內容;生命科學院植研所郭城孟教授、高美芳助教及多位同學協助確認傅園內眾多植栽名錄;工學院城鄉所夏鑄九教授則針對傅園建築及帕森農神殿提供許多參考資料。
圖19 典禮貴賓揭牌及周邊觀禮者。
2004年6月2日傍晚,在陳校長與總務長的主持下,本校在傅園辦了場簡單的整修落成啟用典禮及夜間音樂會,邀請前校長虞兆中先生、故校長錢思亮先生之公子監察院長錢復先生、傅家後人傅樂智先生及其家屬、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秘書陳志傑先生,共同為重生的傅園揭牌,並由陳校長代表向傅校長靈柩獻花。虞前校長表示曾和傅校長有共事二年的情誼,而錢復院長當年曾陪著傅校長天天吃中餐,眾人一同見證五十多年來臺大與傅園的變化。空氣微濕的夏夜中,伴隨著望月詩社同學們的詩歌朗誦、薩克斯風社及交響樂社的幽揚音符,那晚的傅園特別令人感動。
圖20 校長代表所有人向傅故校長獻花。
圖21 望月詩社同學們的表演。
在臺大眾多精英集結下,透過文字使傅園的整修工程產生畫龍點睛之效,也期待下回您蒞臨傅園時,能夠以輕鬆但不失莊重的心情,細細體會傅園的美,及傅校長的諄諄教誨。
◆2004年傅園環境改善工程檔案
指導單位:臺大景觀綠美化小組、臺大總務處
承辦單位:臺大總務處營繕組
協辦單位:臺大總務處事務組、臺大校園規劃小組
規劃設計/監造單位:台旌景觀工程顧問公司
土木施工單位:天祥土木包工業
綠化施工單位:臺大事務組
經費來源:教育部環保小組「2003年永續校園實驗案」臺大總務處
總工程經費:約420萬元
施工期間:2004/02/01~200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