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一詞廣義的指身體之免疫球蛋白或淋巴細胞在碰到過敏原時,反應過度,產生病變。免疫系統很像教育學習過程,第一次碰到過敏原時,先認識了解,然後決定如何應對,並將應對方式記憶下來,再次碰到過敏原時就會迅速反應,若反應後果反而造成自身的傷害即是過敏。免疫系統很有個性,對同一過敏原,有的人決定反應,有的人卻置之不理。而且免疫系統在不斷的接觸新抗原後會受影響稍做調整,就像一個人在不斷遭受挫折後會調整其個性一樣。因此常有苦於「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找不出過敏原,到處尋找所謂名醫。病患若問題多到醫師窮於應付時,往往以免疫系統有問題回應,於是門診就會碰到病人一坐下來就要求檢驗免疫系統,並補上一句「以前不會,怎麼現在跑出來了呢?」。解釋起來很辛苦,要讓病人了解過敏疾病之免疫機轉是正常之免疫功能裏的其中一種,只是結果反而造成症狀。以前不會過敏,是因為沒有接觸過敏原或現在的免疫系統改變了。
過敏疾病的治療常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均有或多或少之副作用,此若能避免接觸過敏原,實為釜底抽薪之計。過敏原依據其進入人體之途徑可分為吸入性,吃進來的,皮膚接觸到的以及注射進來的過敏原。
吸入性過敏原
從呼吸道進來的過敏原可以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疾病,空氣中常見之過敏原包括植物的花粉、黴菌、動物的毛髮、皮屑、排泄物等,例如季節性的過敏有可能是開花時期的花粉過敏,由於各地區生長之植物不同,在遷移居處時,就有可能暴露在不同源自植物之過敏原下,第一次接觸後若產生過敏抗體,再次接觸時就出現過敏症狀。在台灣幼童過敏氣喘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家塵裏的塵璊,此種節肢動物需用放大鏡才看得到,常在寢具、吸塵器收集到的灰塵裏找到,因此整年均有可能接觸到,避免的方法只有勤於日曬枕頭棉被,維持家中一塵不染。此外,蟑螂之排泄物也是重要的家塵中過敏原,這在老舊房舍裏是個問題。
在民國38年有上百萬的人口自大陸遷移來台,我們過敏科的前輩當時發現有不少剛來台的人士產生呼吸道過敏,追究原因後認為是在台灣濕熱環境下較易生長黴菌,並由皮膚過敏原測試證實。可見空氣中有各式各樣的空浮過敏原,而且隨氣候不同,動植物種類不同而有差異。真是防不勝防。
呼吸道過敏也可能是一種職業病,這種只在上班時發生在下班後即消失的過敏可以經由吸入化學藥品、酵素等導致,例如植物製品加工廠,製造過程產生細小顆粒之空氣塵可以是過敏原。此類過敏需與非過敏性之刺激物區別,例如二氧化硫、汽車廢氣、霧化之香水等,它們會直接刺激過敏細胞,釋出中介質,產生過敏症狀,而非像前述過敏原一樣,需先產生過敏抗體,之後才產生症狀。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最常受到誤解與誤診的。食物過敏的症狀已被證實的有腸胃道症狀,如嘔吐、腹瀉、肚子痛等,皮膚症狀如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異位性皮膚炎等,以及呼吸道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較罕見的亦可引起過敏性休克、腸胃道過敏,診斷上需排除病毒性腸胃炎、食物中的腸毒素、乳糖代謝的問題等等,因此常常錯過診斷。
較容易讓人疑心食物過敏者是皮膚過敏,但很多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只要提到食物過敏,就先想到魚蝦類,這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常碰到,很多人從此將海鮮列為拒絕往來戶,但即使是這樣,仍照舊發作。事實上對某一種食物過敏,只要一陣子不再接觸,症狀即會消失,再度接觸則症狀再現,因此可以用此法來診斷。
尋找過敏原有時相當困難,因為每種食物料理過程中可能有多種添加物,例如紅燒豬肉,這道菜裏可能有醬油、香料、米酒,甚至豬肉內可以殘存有養豬戶餵豬的磺胺藥物,因此可能的過敏原就有不少。若沒有特殊的懷疑對象,就只能先限定幾種簡單且無添加物的食物天天吃,若症狀能改善,再每次增加一種食物,讓選擇性逐漸多樣化。
接觸性過敏
日常生活裏接觸性皮膚炎的例子相當多,最簡單的情形連病患都能自行診斷為過敏。在臺灣很多人筋骨酸痛喜歡貼藥膏布,兩天後一塊四四方方的紅斑就跑出來了。又如隔壁張小姐高高興興的擦上男友送的眼影膏,幾天後紅腫著一雙眼皮到皮膚科報到。至於戴戒指、手環的地方,與清潔劑接觸過的手,染過髮的頭皮等處均是常見接觸性過敏的地方。接觸性皮膚炎的特點為通常在接觸後12至48小時才發作,過敏原可以是無機性小分子,例如鎳合金,與蛋白質結合後形成過敏原,經吞噬細胞處理,將其傳遞給已敏感化的T淋巴球,使淋巴球活化,進行發炎反應。要證實過敏原,可以將懷疑的過敏原塗在膠布上,貼於皮膚,過48至72小時檢視是否有皮膚過敏。
接觸性過敏是常見的職業病,舉凡化學藥品製造業、染料廠、皮革廠、美容美髮業等均可能接觸過敏原,即使是醫療人員亦有此一困擾,例如有人對酒精過敏,有人對刷手用消毒水過敏,更慘的是對無菌手套過敏,幾乎無法進行相關治療工作。不過有部分皮膚炎是清潔液內的刺激成分造成,並非敏感,必須分辨清楚。
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是對過敏原的全身均有激烈的反應,其致命的原因為支氣管收縮,喉頭包括聲帶水腫、無法呼吸,且因心臟心搏過速,造成血壓過低;呼吸及血液循環的雙重影響下,最後心跳停止。會引起休克的過敏原包括抗生素、賀爾蒙、血清抗體、疫苗、減過敏用過敏原、蜜蜂螞蟻螫咬、食物等。大部分此類過敏原為注射進來的,其發生率均不高,但因後果嚴重,卻廣為人知。有些一針斃命者,造成醫療糾紛即是此一緣故。例如盤尼西林過敏性休克,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二,卻造成國內除大型醫院外無人敢用,因為即使做皮膚敏感試驗正常者,亦無法保證不發生過敏性休克,而且倒楣的話,在進行皮膚試驗時就會發生過敏性休克,屆時被法官引用消費者保護法,來個無過失賠償豈不冤枉。
蚊子叮咬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機率極低,較常見的過敏為皮膚紅腫數天才退,厲害者且出現潰瘍。幸好對蚊子唾液過敏者不多,大部份只有受其刺激,產生一、二個小時的癢疹而已,但若是嚴重過敏者只好將自己包個密不透風,在大熱天的臺灣實在是難過。
藥物過敏
西藥為人工合成之化學藥物,吸收後與體內蛋白質結合,即成為過敏原之候選人。中藥粹取自各種藥材,裏面含有西藥的有效成分,例如水楊酸,自然也有可能過敏。藥物治療目的為改善症狀,但若反而產生新症狀,甚至有生命危害,當然是大家希望避免的,但是過敏的本質即不確定,沒有使用前無法預測。有些個性緊張者會要求用藥前做皮膚過敏原試驗。殊不知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是不會有反應的,等到過敏抗體或淋巴球成熟後,才產生症狀。例如病人因細菌感染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燒退了,治療第十天突然又高燒,把抗生素停掉後,發燒自動消退。此種藥物熱在院內並非罕見,是過敏反應從接觸到出現症狀之間有潛伏期的典型例子。
藥物過敏反應最常見者為皮膚敏感,大部分停藥後自動痊癒,無任何後遺症,但亦有少數嚴重者導致全身皮膚及黏膜潰爛,有生命危險。藥物有可能造成各種器官的過敏症狀,例如氣喘、溶血性貧血、顆粒白血球缺乏、毒性肝炎、間質性腎炎等等。會引起這些過敏的西藥很多,在各種藥物說明內均會提到會有何種過敏以及發生的機率,診斷並不困難。較難診斷的是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產生肝衰竭或腎衰竭,即使是已知成分之中藥,在歐洲也有產生間質性腎炎之報告。國人有愛吃藥,愛打針以及中藥無副作用的偏見,殊不知所有的藥物若過量均是毒藥,又有無法預料之藥物過敏,何苦自己當神農氏。
結語
目前坊間充斥各種營養食品,號稱美容養顏,促進免疫力。事實上我們每天呼吸進來的,皮膚碰觸的,吃進來的,均有潛在的過敏原,越單純越少刺激。如此觀之,何必為了一個不知是否有成效的目的,花錢去自找麻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