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緣起

臺灣大學總區校地,長期以來被舟山路切割為二,導致其兩旁的發展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在師生眼中舟山路以南校地更常被視為「化外之地」,進而衍生出舟山路僅成為穿越性道路與停車空間,以及師生行路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既成事實。經過校方及學生們長期與台北市政府協調,目前已達成舟山路回收的決議;但由於協議條件,也就是基隆路內縮一線車道,以及將提供周邊使用之百餘停車位尚未完成,故截至目前,回收的大業尚待努力。

然而為了校方對舟山路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檢討時有所參考,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乃接受校方的委託,於去年與今年兩次進行了調查、分析,就舟山路的未來、其回收後可能對周邊校園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進而研擬包括交通的因應、活動節點的塑造、開放空間的整理、生活機能的提供等之對策方案,來達成藉由舟山路整體的規劃,縫合被割裂之校園的目的。以下即針對本規劃的初步構想予以扼要說明,做為校友與全校師生們進一步討論、凝聚共識的基礎。

貳、規劃流程與課題

一、流程

為確實掌握目前舟山路及其周邊地區存在的課題、未來空間規劃的基本方向、需求與限制等條件,乃經由彙整既有的相關資料與圖說、實地現況調查、訪談相關行政部門、系所與其他單位的主要人員,並進行師生之問卷調查、資料分析與歸納、研擬與繪製規劃方案、舉辦方案說明會,以及修正規劃方案等步驟,進行整體的規劃工作。

二、課題

經由上述的調查與訪談,大致可掌握舟山路及其周邊地區目前存在的主要課題:

1.人車衝突之環境問題,尤其以小小福與鹿鳴堂一帶的問題最為嚴重。

2.學生使用之大量機、汽車的停放與道行問題。

3.如何進入校園與安排校內的服務動線。

4.現有圍牆拆除後,各系所空間如何界定

5.改善現有舟山路一帶,教學研究以外諸多機能的不足

6.實現對林蔭大道的想像與嚮往

 

參、規劃概念

在進行方案規劃之前,基於課題的掌握與分析,提出以下的概念,做為規劃時的基礎。

一、葉脈

1.以葉脈狀動線、縫合校園

建立葉脈狀發展的動線系統,便利校內各空間串聯,並使被舟山路分隔的校地能互通無阻。

2.提供校園多元的服務機能

配置生活、運動、休憩等多項機能,使舟山路沿線能成為充滿活力的帶狀校園服務空間。

3.延伸、形成活動腹地

藉由舟山路的回收與脈狀的動線,整理兩側的崎零地,發展成為有系統、舒適的活動空間。

二、點、線、面

採取先由點狀來改善各區塊,再利用動線系統串聯各個活動點,最後達成面狀區域改善的發展模式。

肆、規劃準則

為了使日後不同階段、不同的規劃專業人士在進行舟山路的規劃設計時,不至於互不相干,無法形塑有整體考量的空間品質,乃嘗試研擬有關交通及空間兩項的規劃準則,以為日後的參考。

一、交通

1.南北校地的串連

在舟山路的縱向上,以不同層級的動線串連南北校地,而橫向上則利用舟山路的林蔭大道主軸串連各節點。

2.以人為主的交通

在動線上重視人的優先性,亦即人>腳踏車>服務性車量>一般車輛;配置人行與腳踏車行動線,使其通暢於南北校地。

3.服務動線

規劃明確的服務動線,同時顧及緊急時的進出。此外,宜預留未來「校園公車」的規劃。

4.停車

整體考慮校外來車的接近路徑,以人行動線串連未來可能設於校園周邊的停車場,並建議採分區停車收費制。

二、空間

1.依照活動強度,設置不同層次機能的節點,包括:

(1)活動最強的主要節點:鹿鳴堂周邊的「鹿鳴生活廣場」、總圖書館後側的「藝文草坪」,以及長興街的「入口廣場」。

(2)活動居中的次要節點:例如捷運入口周邊、農產品展示露天咖啡座、塯公圳生態親水區、農場觀景區、福華生活廣場等。

(3)較安靜的系所入口廣場:例如共同教室、生科館、地質系、環工系等建物之入口廣場。

2.以帶狀林蔭空間串連各活動節點

規劃帶狀的林蔭大道作為串連各節點之整體空間骨幹,塑造校園林蔭意象。

3.預擬發展區各類空間的設計準則

如開放空間、各級動線空間、停車空間等。

伍、分期分區階段性發展與近程的改善構想

一、階段性發展

基於學校爭取經費的限制、解決問題的難易度,以及存在部分不確定的因素等真實條件,本規劃方案擬定了如下近、中、長程五個階段的發展構想,以落實舟山路的整體改善。

1.初期

第一階段:首先改善「小小福、鹿鳴堂」周邊的人車衝突,增加生活機能。

2.中期

第二階段:整理總圖書館周邊為活動與林蔭廣場、福華三角地提供生活與簡易運動機能,並改善長興街與校內的動線。

第三階段:整理舊獸醫院周邊成為總圖另一側的活動空間,並將「鹿嗚廣場」擴大至地質系、編譯館一帶,以及加強生活大街的機能。

3.長期

第四階段:形塑農場側邊的林蔭大道,並配合農場的規劃,讓農場活動與舟山路活動相串連。

第五階段:舟山路各節點全部串連完成,整體空間回歸校園。

二、近程的改善構想

針對第一階段的改善目標,提出以下的構想:

1.規劃範圍與目標

以小小福與鹿嗚堂周邊,目前人車衝突最為嚴重的地區做為首要的改善範圍,達成下列目標:

(1)減少不必要的通過性車流,並改善機、汽車的停車空間,消除人車衝突。

(2)創造活動空間,增加生活機能。

2.改善內容

(1)拆除現有部分的圍牆,增加路邊的人行空間,尤其是確保144巷的人行動線。

(2)於原舟山路兩側劃設充分的機車停車場。

(3)拆除小小福移至鹿鳴堂,並充實其內部飲食、休憩之服務機能。

(4)整頓鹿鳴堂內、外部及其周邊的空間,提昇環境品質。

(5)其他,如改善植栽、舖面、公共傢俱的設置、指示標誌,以及擬定管制辦法等。

陸、結語

本規劃方案(如附圖所示)雖透過本校師生意見的彙整,環境現況的調查分析、課題的綜合歸納等而研擬完成,但其仍然屬於構想方案;因此期待各位校友對規劃內容不吝指教,提出寶貴意見,以做為日後確認方案時的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