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化學系前身
1926年5月,剛從日本東北大學畢業的野副鐵男,在指導教授Majima的敦促下,乘船來到臺灣,一住就是22年。「或許是基於對熱帶地區新事物好奇心的驅使」,他在自傳《有機化學70年》書中如是表白,然而這段意外的人生之旅,不僅是他個人學術生涯的重大轉折,對臺大化學系而言,更是紮實奠基的關鍵期。
化學系主任劉緒宗教授(化學系提供)。
1928年3月,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於理農學部下設化學科,先後開設理論(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及有機化學等講座。野副鐵男擔任有機化學講座教授。
他從阿里山檜木提煉出之Hinokitiol (檜木酚)發現了七角環狀化合物,從而建立其Troponoid Chemisty(卓酮類化學)研究,還一度入圍諾貝爾獎候選人。他鑽研不倦,春風化雨,當年受教於他的學生追隨先師步履,化學系濃厚的研究風氣及有機化學卓越的傳統於焉成型。
此外,諸如紅豆杉的成份、有機矽化合物的合成等也都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研究。
戰後:臺大化學系
二次大戰後,化學科改稱化學系,承續臺北帝大既有的基礎,在歷任系主任及全體師生戮力經營下,逐年擴充師資、設備與規模。1956年設碩士班,1966年設博士班,1965年由國科會推動成立化學研究推動中心,1981年更成立北部地區貴重儀器使用中心。現有學生大學部約250人、碩士生130人、博士生100人,專任教師32人、與中研院合聘7人、特約講座1人。
戰後臺大化學系沿襲著前人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在化學各領域不斷精進,養成無數優秀的人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是其中最為人知者,其實,在七十多位校友院士當中,化學系系友即囊括了10位,分別在生物化學、蛋白質化學、藥理學、毒理學與無機化學等領域有卓出的貢獻。
研究:立足小分子
現任系主任劉緒宗教授1977年本科系畢業,負笈美國深造,於1985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博士。翌年返校任教,去年接任系主任。專長有機、有機金屬及有機材料化學,目前研究重點為有機金屬、高分子合成(新催化劑),曾任國科會自然處學門審議人,因此對國內化學界研究動態有全面性之理解。
作為一位化學人,劉主任自信地認為化學是其他科學的中心。「這是一個粒子的世界,所有東西都是分子化合物,也就是說任何東西都與化學有關。生命科學已發展到分子層次,基因定序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而半導體製程更是化學過程;進一步說,生物化學與材料科學就是21世紀初化學發展的重點」。此外,「化學也是解決環境污染的必要途徑,由於大部分污染源也是化合物,惟有回歸化學才能徹底解決問題,現在所謂green production(綠色製程),強調過程零污染,即需透過化學來達成;可以想見的是,化學在人類未來生活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回溯化學系研究脈絡,劉主任指出,早期在有機、無機、物化及分析此傳統四大領域採均衡發展,而以有機化學研究人員較多,近年則傾向材料與生命相關化學兩大方向,以整合型主題研究開創新領域。
在材料科學方面,已獲教育部卓越計畫補助,進行尖端材料研究,包括有機光電材料、金屬導線材料及觸媒多孔性材料等。生物相關化學則礙於空間不足,拓展較為困難,這部分有待急起直追,期待未來有美好的成果表現。
教學也因應潮流趨勢,分基礎與進階課程,搭配整合課程與學程,為學生的興趣設計更有彈性的學習模式。如生物化學課程,將來還會規畫相關學程。其實化學系原有進階課程已有整合涵義,如基礎課配搭材料、有機、生物等,在其上還有專題研究;從基礎、進階而專題研究,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七十週年校慶(1998)期間,系友回娘家,攝於原分所前。
發展:縱情大宇宙
臺大化學系教師致力於研究與教學,成果卓著,備受肯定。多年來教師論文發表量高居全國之冠(7年平均值為137篇),專任教員獲獎無數(近四分之一為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兩位國家級講座教授、一位院士),早已榮膺國內學術聲望第一名。另外,舉辦國際研討會,拓展國際知名度,也有不錯的嶄獲。然與國際頂尖大學比較,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因此,如何開拓國際視野,追求更卓越的表現,是劉主任自許最重要的責任。
化學系擁有國際化的理想與實力,然而最迫切的問題卻是空間不足,而空間不足則嚴重影響研究進展,所以在1997年理學院中長程規劃會議中,與會者咸有共識,將「新研究大樓」的興建列為第一優先。經四年餘的籌畫與募款,終於日前將企畫案提報教育部審查。
新研究大樓預定地在新生大樓前、生化館和中研院原分所後方之空地,建築地板面積約4500坪。內部空間包含可以容納45位教員的研究室,以及教學區、貴重儀器中心等。外部景觀則配合校園營造,保留大片綠地,與醉月湖、椰林大道連成一氣,美崙美奐,值得期待。分兩期施工,預計最快在今年底動工,工期需時四至五年,期望在2005年興建完成,以嶄新面貌迎接國際化學奧林匹亞活動。
不過,新館尚未落成,當務之急是尋求其他的空間,而這也是劉主任上任以來最傷神的一件事。
三十多年前甫落成的化學館,當時前方還是一片廣闊綠地。(化學系提供)
校友:永遠臺大人
新館總工程造價新台幣4億5千萬元,其中自籌款達三分之一。為了籌措建館經費,化學系這幾年募款不遺餘力,劉主任暨全體師生感謝系友鼎力支持,迄今已籌得近八千萬元,待教育部同意後,將再發動系友捐款,對於一億五千萬元目標,他顯得信心滿滿。
雖然過去系友聯絡做得不夠,不過近年透過辦理系友聚會、發行系友通訊(1999年元月創刊)、強化網頁內容建置等方式,已建立系方與系友之間聯繫的管道。擁有濟濟人才的化學系,在拋出建館需求之後,獲得系友來自各方的慷慨解囊,從張勝凱系友捐款五千萬元到數百元不等,不論款項多寡,新館將成為臺大所有化學人共享的榮耀。
劉主任以個人經驗指出,只要師生關係良好,對母校的認同在求學過程中自然產生,他日當母系需要幫助,系友絕對樂意聲援;他同時也呼籲臺大人,有幸在如此優質的學習環境成長,臺大人應肯定臺大,為母校爭取更傑出表現,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共同努力。
共勉:發現新世界
「立足小分子,縱情大宇宙」,這句話極貼切地描繪出化學的特色;野副教授從化合物研究當中深切領會,曾言「研究新領域,其實就是熱情的產物,一股對研究與無盡探索的熱情……而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學意義或是能造福人類的事,要抱持著希望與信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