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到我這個年齡,希望生活越簡單越好。近來喜愛聽童歌,內容既簡單又真實,如果真能做到,人生已相當美滿。……葛卓言 

葛卓言(濟捨),本校醫學系畢業,旅居美國廿年。本業是醫師,也是成功的企業家,現在則是全職志工,負責慈濟紐約長島聯絡處的工作。他結合醫學及管理的長才,應用在慈濟的工作上,終於實踐他濟世救人的本願。

葛醫師參加新加坡慈濟人合十感恩活動時致辭。

 

小時恆立志 二十甫定

他出生在單純的小康家庭,父親是軍人,退伍後做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溫和善良,待人以誠。他聰明,但不夠努力,課本只讀一遍,考試只求中等,他說「那時有一個僥倖的想法,要保持名列前茅太辛苦了,中間就好」。

不愛讀書,可是志向卻很多,他戲謔地自嘲是「小人恆立志」。基於愛國家,希望國家強的心理,他的第一個志向是做一名核子工程學家,用核彈救中國。

回想成長過程中,同儕的影響來得大些。初中時有一位同學總能在上課前把英文背得滾瓜爛熟,後來才知道他事先預習,「原來比別人早一點努力就可以跑在前面」,因為和他成為好朋友,互相砥勵,英文基礎就這樣奠定。

高中時愛天南地北談理想,由於同學的姐姐讀生物系,讓他認識到生命科學是未開發的處女地,於是立志要做生物學家。

升上高三,讀杜利醫師的信,受到他深入柬埔寨服務人群的感動,懵懂的他又改變主意要習醫,即使考上輔大生物系,他還是決定重考。第二年考進台大醫學系,由於重考前一個月才真正下功夫,考上醫學院連自己也覺得意外,一度以為自己很優秀,差一點誤了大學的良好學習時光。

中學受到升學主義的荼毒,進了大學像是脫籠的小鳥,他招認前兩年上課時數不及一半,大部分的時間或是和朋友泡咖啡屋,或是看存在主義的書……,大三以後課業漸趨繁重,才開始認真讀書,五、六年級過得最踏實,加上七年級的實習,才完成紮實的醫學教育。

多元化生涯 挑戰三十

那個年頭「內、外、兒、婦」有四大科之稱,大家爭著進這些科,由於不堪面對內科多數是重症病人的沮喪,也不習慣孩童的喧鬧,經過考慮,才選擇了外科;然而外科要當班、待命,一年下來身心俱疲,總覺得還是不合適,來美國後才改成病理科。不過有意思的是,拜外科訓練之賜,他練就了在深寤中可隨時起身也不生氣的本事。

或許是現實環境與最初憧憬不符,他對開業興趣缺缺,1977年醫學系畢業,在服完兩年兵役、榮總外科一年後,出國進修。到美國唸書,轉攻病理,初來時幸運地有住院醫師職缺,四年內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順利考過病理專科醫師資格,到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做病理主治醫師,他的醫師生涯不長,從1980年到1991年,僅僅維持了十一年,由於自己創造的企業成長太快,醫學和企業兩者難兼顧,決定棄醫從商,先照顧好自己的公司。

1984年,妻子提出創業的構想,那時他已完成四年住院醫師訓練成為主治醫師,有了穩定的收入。他想:公司只做代理業務不必資金,他的薪水也足夠家庭溫飽,加上好奇心驅使,所以同意了。事後發覺經商的挑戰可比醫學來得大,而且成就感十足,他謙稱學習很多,而這些都要感謝同業、股東及員工。

他是一個樂於接受挑戰、不固執己見的人,也因此成就自己的財富和多彩的人生歷練。從經商成功到投資獲利,他都視之為學習的機會,全力以赴。由於經商不是本業,雖然向許多人學了許多,總覺得不足,於是到學校再學習,拿了一個EMBA學位。在學習過程中,對「財務管理」發生興趣,進而走入股票市場,也「繳了不少學費」,甚至進入投顧公司工作接受訓練,後來悟到投資的成敗決定於公司經營的好壞,和獲利成長率;遂改變投資策略,得到很好的結果。獲利豐厚之餘,也樂得與人分享,教朋友如何成功的投資,成立了「快樂投資人俱樂部」。

人生最巔峰 四十有惑

公司由妻子負責行銷,他擔任智囊,在夫婦倆同心協力的經營下,業務從代理擴張到進口,進而到世界各地設廠,成為製造商;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中年危機感竟悄然襲來。

那時他常常在午夜夢迴中驚醒,心想年屆40,要不了多久即將走到人生終點,審判指日可待,回顧一生所為何來?人云「立德、立功、立言」又如何?剎那間覺得人生茫然,過去以面對挑戰、克服困難而獲得成就感,如今彷彿人生失去了目標和意義,每天忙東忙西,人生難道就是為賺錢嗎?賺了錢自己又沒時間用,自己都覺得可笑,難道就是這麼渾渾噩噩的過嗎?這種空虛、苦悶和惶恐的日子,整整持續了四年。

直到接觸到慈濟,進而深入的做慈濟,才將他從失落中救出。這段過程他要感恩妻子的包容與引導,尤其是後來決定放棄事業,全心投入慈濟工作,完全得自於妻子的信賴和鼓勵。

接觸慈濟之初,以為只是個捐款助人的慈善團體,後來擔任長島聯絡處負責人,為免有愧才開始認真地去了解這個團體,經過師姐(妻子)及當時美國慈濟執行長黃思賢師兄的開導,他回到台灣「隨師」(隨證嚴法師行腳),並至中國大陸貴州賑災;他親眼看到證嚴法師為眾生忙碌,完全沒有私我,以及慈濟師兄、師姐們為貧苦疾病者無所求付出的大愛精神,付出後還生出無限的感恩心。這些經歷對他的人生觀產生極大的衝擊,他體認到自己擁有的實在太多,相對地給予的太少,以前的痛苦是源於都是為己,唯一解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付出無所求,從此堅定他作為慈濟人的心。 

大愛與感恩 回歸本性

或許有人質疑他不虞吃穿,當然可以放心當志工,他則以為只要知足,自然富足。回顧這一生,他自我剖析「人生無非在追求身、心、靈的平衡」。身代表物質,包括財富與健康;心是知識及聰明才智的發揮;靈的追求則是宗教,在佛教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早年他著重在身、心的追求,度過中年危機之後,轉向靈的追求,進入慈濟則更明確認清追求的目標是慈悲與智慧。當靈獲得滿足,即不在乎成就感;這種過程,佛教徒稱修行,一般人稱學習。學習是最快樂的。當然「慈濟也有人事的問題,如何超越,將煩惱轉為菩提,就是修行;學習如何縮小自己,成就他人,渡一切苦厄,就是智慧」。

學習無涯,修行亦然,證嚴上人創辦慈濟33年無所求的付出,即是最高境界的「無我」的典範,這也是她之所以能感動無數人加入慈濟行列的原因。他不時以《心經》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菩薩)』自勉:做任何奉獻不要自以為有所得,更不要執著於自己是否已開悟,自己的付出應視為本份事而已。

發心容易,恆持難,他常以證嚴上人的修行的「三心」來策勵自己,所謂「三心」:一是赤子之心,二是獅子勇猛的心,三是駱駝的耐心。他希望在走慈濟的菩薩道上,永遠保有這三個心。證嚴上人有三個願望,一願人心淨化似清晨,二願社會祥和無紛爭,三願天下無災無難無嚎聲;要如何能達到這三個願望呢?他認為只有人人為眾生無所求的付出,用「大愛」和「感恩」的慈濟精神,才能實現這三個願望,創造出「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