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等教育量的擴充速度非常快,目前國內已有115所大學,有些還正在籌備當中,然而相對地,高等教育的資源並沒有增加反而有減少的趨勢,長此以往,高等教育品質勢必每況愈下;有鑑於此,國內高等教育發展應有重點並適當分級與分工,個別朝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或社區型大學發展。目前美國3000多所大學中僅有50多所被認定為頂尖研究型大學,而國內新興大學多仿照臺大模式,都是希望先成為綜合大學並成為研究型大學,這對國家競爭力造成不好的影響。
綜觀臺灣鄰近的國家,中國大陸在數年前即喊出211工程,要在2010年有100所世界級大學,並從這100所世界級大學中特別將北京、清華、南京、復旦、中國科技大學等校列為重點發展,藉此拉抬整體水平。香港和韓國也是一樣,韓國提出Brain Korea 21,要讓21世紀韓國更具有競爭力。日本雖然沒有很明顯的措施,不過數十年來,日本東京大學所享有的資源卻是得天獨厚。臺灣強調齊頭式平等,但即使如此,臺大以每人所獲政府資源與他校相較,不但不多,甚至因為是老舊的大學,在維護各方面都比較困難,這樣的運作方式對臺大的發展極為不利。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反映,也漸漸獲得社會認同,認為再如此下去對臺灣的學術發展並非好現象。
去年11月間,在花蓮天祥召開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中,國內、外的科技顧問們共同討論了兩個議題:一是大學研究,一是技術創新,這兩個議題與大學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建議是至少在國內選擇一所大學,給予足夠的經費使其在廿年內達到世界級水準;會上雖未指明哪一所大學,但有幾位科技顧問皆心儀臺灣大學。以臺大各方面的條件及此次我們提出追求卓越計畫獲得通過的成績來看,臺大當然是責無旁貸的,但縱使有這樣的建議,我們也不能等到別人來指定,而必須事先有所準備,維昭認為較具體的作法是我們可以根據科技顧問的建議,擬定一份計畫書,一方面爭取科技顧問的支持,一方面向政府顯示我們的能力,相信經過努力爭取,達到目標指日可待。
本校現有25,000名學生當中即有8,200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多達2,500人的高比例來看,本校定位在研究型大學是無庸置疑的,當前的問題是我們是要整體發展?全面發展?抑或是重點發展?又何謂世界級大學?若依照《亞洲週刊》過去的評比我們早就是世界級大學了,不過我們並不能以此自滿,我們需要選擇幾所心目中的世界級大學作為競爭努力的對象,設定進度達成目標。
臺大最大的優點是我們是一所綜合大學,我們應思考如何利用綜合性的優勢促進院際合作。須知很多研究是單一學門或單一學院無法獨立完成的,但透過院際整合將可激發出很多新領域及新突破,從這次「追求卓越」計畫申請案來看,臺大確實有很多單位可以互相整合,整合後顯現無比堅強的實力,這是有關校內的整合。當然校外整合也是可能的,科技顧問會議後陽明大學要與清大及交大合併,就是考慮到唯有合併才能與臺大競爭;如何與國際合作是很重要的,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水準並沒有比我們高,但近幾年積極與世界有名的機構合作,如生物技術方面與Johns Hopkins大學合作,科技工程方面與MIT合作,且政府皆有投資贊助,我們的資訊電子領域有很多同仁都是畢業於Stanford大學,臺大是否能與之合作,這要看我們是否有規劃且政府也願意投入經費。
另外,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國際化,我們必須加強國際交流,吸引更多留學生及客座教授。近來本校一直在推動英語教學,到目前為止只有19門課採用,還不是很普遍,希望將來可以推動更多課程的英語化。
除此以外,最近還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就是大學法人化。科技顧問報告寫的是財團法人,但所謂non-profit organization並不一定就是財團法人。政府可能擔心大學法人化後會失控,例如屆時財產變賣或處理皆過於彈性等,因此如果全體國立大學一下子都變成法人,一定會有阻力。因此有顧問建議或許由臺大先行試辦,由我們擬定一套讓政府放心且對學校運作又有利的制度,讓學校更有自主性及彈性,招生更有彈性之外,還有彈性之薪資及激勵制度,若能做到如此,對大學的發展將更有鼓勵作用。
為爭取成為重點大學,校方已組成推動小組,由維昭召集,而各院亦應積極研擬提出自己的規劃方案與發展方向,做為全校計畫書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