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清貧讓他選擇商職就讀,然而六年的商學訓練,卻讓他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從事學術研究的志向。從貨幣理論到區域經濟,優游於經濟學域數十載,1994年獲中研院院士桂冠,兩年前入主中華經濟研究院,發揮所長位國家經濟大局獻策。本次受訪,除了個人志業的心路歷程分享之外,對全球經濟走向及資本主義發展也多有見地。
從省立商職到德州農工;經世繼民不變的理想
在新竹長大,初高中就讀於省立新竹商業職業學校,六年時間讓他對經濟學發生興趣,加上家庭清貧,對「經世濟民」的理想一直有所憧憬。以第一名畢業後參加聯考,由於不熟悉聯考制度,第一年考得不理想,隔年重考進入臺大政治系,自承個性內向,不適合政治,在大二那年轉到經濟系。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即有出國深造的意願,由於當年多數留學生出國後便不回臺灣,家中長輩有此顧慮,孝順的他遂報考母校經濟所碩士班,只是畢業後繼續更高深的學術研究的意念越來越強烈,終於決定出國唸書。那是民國59、60年之交,當年很少有自國外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社會仍不脫「洋和尚比土和尚會唸經」的想法;自己在無形中受到潮流影響,也認為出國留學才能更上層樓。
先到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念碩士,之後轉赴德州農工大學繼續博士研究。在羅徹斯特大學的暑假曾到紐約打工賺取生活費,體驗學生之外的歷練;而德州農工大學則給他豐厚的獎學金,讓他更能潛心鑽研學問,在這裏他碰上了恩師Dr.M.L.Greenhut。
1976年取得博士,不久即應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現已更名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陳昭南教授之邀回國任職,第二年由中研院與臺大合聘,直到現在。
在臺大求學時的啓蒙是貨幣理論,主要因為當時陳昭南教授及柳復起教授均為個中專家,受到兩位老師的開導所致。去美之初本來也朝這個方向繼續探究,後來因緣際會與專長區域經濟學的教授M.L.Greenhut認識,並接受他指導,從而轉到區域經濟學的領域,先專攻廠商設廠的理論,之後是個體經濟、產業經濟,而由於世界各國貿易連動性高,自然而然就將觸角伸展至國際貿易,最後結合此三者於一。
Greenhut教授影響他至為深刻,麥院長說「當時他已是國際知名學者,常有許多期刊請他審稿,他則交付給我,要求我閱後給予評論並撰寫審查報告;雖然很辛苦,不過經過幾次訓練,還未畢業我即練就出閱讀、評論及投稿的信心。對大多數學者而言拿到博士才是研究的開始,而我有幸比別人更早把握到機會。」
人才與學術研究具卓越:臺大經濟系堪稱搖籃
而在臺大求學這段時間,也有兩位良師影響頗深,一位是陳昭南教授將最新的國際金融理論帶回臺灣,而他本人更是臺灣當時極少數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者,這位臺灣經濟學界的先驅成為當時後輩學習的對象。第二位是不久前去世的系主任張漢裕教授,他治學態度之嚴謹,讓學生受益匪淺。張教授對經濟思潮流派觀察入微,針貶問題鞭辟入裏,讓我了解到探討一個問題或政策的形成,必須探究其背景與需要,掌握社會脈動才是完整。
對臺灣的經濟學發展,他認為其學術成就的評比較其他社會科學高得多,主要是因為經濟學有一套較客觀的評量基準。再則,幾十年來國內外學界造就不少人才,他們回國執教,也提昇國內水平。
臺大經濟學系長期執國內學界牛耳,除了前文提及陳昭南教授為國際金融理論翹楚之外,現任副院長、也任教本校經濟系的黃鴻教授和麥院長在區育經濟及國際貿易議題上合寫過不少論文;另外,新科院士朱敬一教授在人口、法律及公共經濟的研究亦深獲肯定;這些都是臺大經濟系表現特出的領域。
與夫人合影於紐約,1990(麥朝成院長提供)
全球化和區域化勢難擋:前瞻21世紀新趨向
前瞻21世紀,他認為有兩個趨勢,一是全球化,一是區域化。全球化會隨著貿易自由化、國際化而至,在全球化之前先有區域整合,慢慢達到無國界的境地,即所謂地球村,所有國家都是地球村的公民,現已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未來亞太地區也將有類似的整合。
臺灣的經濟發展曾被譽為奇蹟,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下,臺灣的展望如何?他強調臺灣未來還是要以經濟實力為後盾,但面對全球化和其他國家激烈的競爭,要提升競爭力勢必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在技術上要大幅領先東南亞國家,也才有能力與先進國家競爭。而有鑑於未來產業是知識的產業,國家應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摒棄過去的勞力密集或技術仿冒。
除了全球化以外,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取得平衡是21世紀每個國家都要面對的問題,過去臺灣一意追求高成長,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於今問題已逐漸浮現,每逢大雨即接二連三發生土石流即是一例。臺灣環境問題直得正視的另一個理由是足以影響國家整體產業結構,臺灣早期經濟及有貢獻的鋼鐵和石化工業,都是高能源、高汙染,為減少環境污染,這些產業若不是被淘汰就只能外移其他國家。
提及經濟發展,這兩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臺灣也受波及,但事實上臺灣今年尚有5%經濟成長率,然而國人卻認為偏低:「其實經濟發展至一成熟階段自然會趨緩,因此我們應該推展一個新觀念,以追求適度成長取代高成長,要將環保及人民生活福祉等需求納入考慮。」
從臺大中研院到中經院:理論與實務兼而有之
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多年,兩年前到中華經濟研究院任職,而今為政府智庫他感受到最大的轉變是所學與實務產生連繫,真正落實經世記民的理想。
理想或使命自是學問最大的動力,然若要持久,還必須是興趣所在,一頭栽進經濟學這麼多年,他深知這是他畢生的追求,「要耐得住寂寞,能夠專心,惟有志趣專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擔任中經院院長對研究工作多少有影響,若情緒不佳便看書,看書可以讓我忘卻一切不愉快。另外我要特別提出來分享的是,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內人在台北科技大學教書,深知個中滋味,她的體諒與協助讓我無後顧之憂。我記得剛回國時,論文投稿到國外期刊還要付審查費,當年月薪不及新台幣5000元,投稿一次卻要30美金,而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被接受,要承受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我想若非志趣所繫,根本難以為繼。」
主張資本主義修正路線:追求公平正義為原則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阿瑪迪斯‧森強烈主張以公平正義的原則,為弱勢國民爭取福祉,意義非凡,但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當代社會,他認為這個問題可能無解,主要的癥結在於機會不均等。「資本主義社會強調個人自由發展、追求成就,從而裨益全社會,這是一個理想,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公平分配是未來必要採行的一種。」
資本主義的另一個特質是競爭,競爭有助於人類進步為前提,如為人身健康、溫飽及提升生活品質而發展生物科技是好的,但伴隨而生的複製人、器官移植等倫理問題則考驗著傳統生老病死的觀念;人類的科技文明有創造、有毀滅,如何運用存乎一心,端視人類智慧;他的看法是樂觀的。
麥朝成院長全家福,1993(麥朝成院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