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院從日據時代臺北帝國大學創例開始即設置,隨著學校的成長而發展至今日的規模,是具有相當歷史的一所學院,目前有時三所系所及八處附屬單位,分別是:農藝、農工、植病、昆蟲、森林、畜產、獸醫、農經、園藝、農推、農機十二系和食科研究所,以及農業試驗場、動物醫院、山地實驗農場、農業陳列館、農業推廣委員會、農業自動化教學及研究中心、實驗林管理處以及與工學院合設之水工試驗所:基於教學研究的需要,以及維護臺灣自然資源的社會責任,本院除了校本部以外,還包括位在中部地區、由實驗林管理處所管轄的造林區,面積極為遼闊。
甫於8月上任的吳文希院長,期勉農學院所有同仁在既有根基之上,因應社會趨勢調整體質,進行教學與研究的整合,再接再厲,為該院開創一個名實相副的新風貌。吳院長以跨系所合作為核心概念,對院務已具體構思出校園環境美化、學群設置推廣、研究成果展示、系館房舍更新、大型研究推動及研究中心設立等六大規畫。
設置主題學群突破科系侷限
「學群」與學程概念雷同,但規劃更有系統,後者已實施多年,但只是甘個學分課程的設計,而學群乃學程之擴大,規模相當於一個學系,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取得學位。課程非由一系而是跨系所教師開授,其主題則因應當前社會需求或為未來農業發展而設,具有前瞻性。日前教育部已決定學位認證方式將採學系與學程並行制,可見此乃未來課務革新趨勢。
此外,學群可補救學系不符學生志趣的缺憾。吳院長指出由於目前學生還是以連考分發進入學系就讀者居多,不盡然符合個人興趣,如勉強為之,會限制學生往後的生涯發展,學群則提供學生另一個機會,在進入學校之後還可以重新選擇適合的主題就讀。
吳院長的學群概念已普獲農學院同仁認同,並已擬就多個主題,有別於現有的十三系所的內涵,如現代化農場經營、休閒農業經營管理、農業自動化、農業環境汙染與資源保育、食品加工及營養、農業政策、農業生物技術、熱帶農業等,其中許多主題不僅廣納本院系所相關課程,尚且跨院系所,如食品科技除了食品產製加工,還包括攝食後的身體健康,因此也會將醫學院相關課程規畫在內;又如生態多樣性,吳院長表示雖未在會議中明白提出,然該主題範圍涵蓋相當多農學院系所,甚至推及理學院的動、植物系,只要教授們有共識都可以參與授課。
改善校園環境強化學習氛圍
・展示農學院研究成果
過去數十年來,臺大農學院除了致力於教學研究,更直接參與各種農林漁牧業產品與技術的實質改革且有極為豐碩的具體成果,如品種改良、加工製造、農業灌溉、防洪治洪及農機自動化等等;然吳院長表示以往農學院師生在表現上較為保守,長久以來該院的研究成果鮮為外人知,相當可惜,因此他將盡力爭取外界經援,於農業陳列館以各種主題方式展出農學院的研究成果及其對台灣產業發展的貢獻,促進校內外與社會人士對該院的認識。
・更新擴充系館房舍
房舍嚴重不足是許多學院共通的困擾,而農學院歷史悠久,更有許多系館建築體老舊,如何予以更新並補充空間的不足是迫切的問題;不過工程營建經費龐大,吳院長認為無法完全仰賴勸募,必須透過學校的正常管道向政府提出申請。
・美化綠化校園環境
首要為實驗農場的環境美化,提供師生一處完善的教學研究園地;行有餘力,可借用本院教授群的學識與能力改善整體校區環境,設及建設所需經費除了向學校爭取之外,並將廣拓其他管道勸募或申請。吳院長強調校園環境改善所創造的資源,不只嘉惠本校教職員生,所有市民也將能分享。
推動跨系所之大型研究合作
・推動跨系所研究計畫
促進院內各系所橫向聯繫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乃學院的職責之一,因此吳院長大力推動跨系所合作研究計畫,並期能提昇效率在短時間內即有成果表現。經與農業主管相關單位進行過多次溝通,目前已有四個提案具體成形,分別是:1.集水區的經營管理,有鑑於林肯大郡崩塌和土石流災變都是集水區經營管理不善的後果,故有加強研討之必要。2.山地自然資源保育維護,妥善規劃營梅峰農場作為山地保育的示範區;此外,臺大的林地海拔高度從五、六百公尺到兩千七百公尺,林相豐富,有規劃成為國家植物園的潛力。3.農漁村富麗化,針對傳統農漁村進行總體社區營造,重塑農漁村產業繁榮整齊風貌。4.農業自動化,結合農機、農藝、園藝、植病、昆蟲等系所,就機械、耕種及管理的自動化、企業化進行改良,提昇生產力和效率。
・設立相關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的設立在整合科際研究以探索或解決複雜諸如環境的問題,基於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將是甘一世紀重要課題的認知,農學院已決議籌設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尤其在現今地球生物資源明顯銳減,無法取樣將導致品種改良的瓶頸及環境汙染,對人類的生存品質已造成莫大威脅,今年5月前已有127個國家元首簽署聯合國生態多樣性公約,臺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但作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責無旁貸。另外,尚擬籌設農業科技以及農業資訊中心,以期提昇農業研究及服務之品質。
以良師風範與信仰自我驅策
畢業於母校植病系,學成回國後一直在母系任教,他說他對植病的興趣在高中唸生物時就察覺到,深為微生物和植物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所吸引,所以毫不考慮選擇植病系就讀。
回想臺大當年,陳其昌教授啓迪少年追求學問的熱情,蘇鴻基教授則引領他深入堂奧有所成長。他說陳教授克盡本份、作息規律,身教平常竟也讓他日以繼夜埋頭苦幹型;兩位老師待人處事謙卑,都令人敬重。其實,臺大的學習環境好應該歸功於老師們兢兢業業的研究精神,學生耳濡目染之下,要不養成習慣也很難。
宗教信仰是另一個鞭策他的力量。每逢主日禮拜,也許您會看見他站在懷恩堂大門外發周報或在禮拜堂內收奉獻,別驚訝他就是吳院長!他認為「基督教的規範和儒家以及其他宗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基督教要我們承認人是被造的,我相信宇宙萬物乃上帝所創造,而不是由各種物質經過化學作用就迸出來的;我們不只心裏相信,也要口裏承認。」
一般人多以為教學研究之外還要兼行政工作,壓力必定更大,但是吳院長卻不作如是想。基於責任心和榮譽感驅使,他說他經常閱讀以便不斷更新教材內容並強化研究深度,加上指導學生研究,甘餘年來的確已有身心俱疲感覺;但是今年有機會轉換工作環境,將部分的時間、精力用於行政服務,反而是一種人生過程中的另類歷練與調劑。「過去做系主任,我常說自己是公僕,現在當院長,也抱著跑腿服務的心,只要能改善師生的研究環境,我就滿意了;這是人生難得的經驗,我相信有磨練才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