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惠專欄

華爾街的悲喜巨浪

作者:楊雅惠

在椰林搖曳的校園中,走進午後微風吹拂的教室,樹影花香穿梭的空氣供人輕鬆悠閒地吸納。拿起貨幣銀行學與金融體系的講義,雖然窗外藍天白雲吸引學生們遐思,我總是要打破寧靜,提醒學生:「看看美國紐約華爾街吧!當你們課堂中打盹,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的高材生正紅眼廝殺著,稍一閃神便可能被淘汰出局,逐出華爾街。當你們晚間躲在被窩裏大夢周公,全球最大金融中心正承載著億萬資金,如火如荼地翻滾。」在華爾街,每天吐納巨額錢潮,扛載著滿山滿谷的財富夢想,也冷血吞噬著摔落谷底的失敗者。華爾街的波波資本巨浪,在此編寫不同的劇本,有人在浪頭上喜悅歡欣地捧著金銀財寶,更有不少人黯然神傷地消溺浪底。多少情仇巨浪,一波一波地劃過。

  每天早上9點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市鈴聲響起,展開各式各樣的資金活動。在華爾街的重要金融據點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市場、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等,掌控全球約莫40%資本。在這個精華金銀地區,有個銅牛雕像,象徵著股市從低轉而上揚的雄赳赳氣勢,為牛市象徵;與牛並峙的大熊雕像,象徵著股市自高處下滑的肅殺氣氛,為熊市象徵。每分每秒,牛熊交錯摔角,世界多少資金熱錢,就在這摔角的過招中翻轉滾動。

華爾街之崛起
  華爾街並非世界第一個出現的金融中心。話說華爾街的起源,英文名稱Wall Street,牆之街,此乃四百年前荷蘭人在此打造的一道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原為歐洲對外貿易港口,17世紀以來荷蘭船艦縱橫世界大洋,不少地區為其占領殖民,商品貿易賺得滿滿荷包。1602年,荷蘭東印度股份公司成立,接著成立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這是全球首座證交所,風光登場,各種新型金融交易型態逐年展開。其後兩百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出海發出近5000艘船,豐收回航。接下來,英國以日不落國之姿,取代荷蘭,在倫敦締造了新的金融中心。當美國1776年獨立之後,其發展勢如破竹,1792年5月17日,華爾街68號門外的一棵梧桐樹下,24家股票經紀商共同簽訂了一項協議,稱為「梧桐樹協議」,為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章程之源起,1863年改名紐約證券交易所,紐約一路奔向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的寶座。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之就職典禮,就在今日紐約證交所對面的聯邦大廳。華爾街的金融紀錄,與美國的崛起緊密相臨,同步踏進。

  華爾街的風風雨雨,歷史上有成有敗,罄竹難書。且從美國建國之初談起,靠著華爾街解決國家破產問題。當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負債累累,向荷蘭與法國借來的龐大借款,無力償還,眼見國家馬上就要陷入欠債泥沼,瀕臨破產,惡性通膨噩夢在即。當時有不同解決策略被提出,開國元勳之一漢彌爾頓(A.Hamilton)設計了一套策略受到採用,不但償還負債,並保有國家信用。首先,政府發行新鈔以替代舊鈔,緊接著發行國債,鼓勵民眾以新鈔購買之,並聲稱政府為此國債之最終支付者,信用無虞。這一套策略,不少金融業者與有錢財團看到商機,聞風而至,資金簇擁成河,貫注至華爾街,不但打通了市場能量,匯聚足夠資金以償還負債,也守住了美國江山。

資本大河的滋養
  不少重要工程,乃經過華爾街資金大河的承載方得以上路,鐵路則是其中一例。廣大的美國土地,有賴鐵路架起輸通網路,帶動經濟東西南北相互貫穿。建造鐵路需要天文數字經費,難以靠政府預算支應,此在紐約證交所獲得解決。1835年,華爾街只有3家鐵路公司股票;1850年已增至38家,即使證券品質良莠不一,鐵路的股票和債券占了美國可流通證券一半以上。有謂是:一檔股票,可成就一條鐵路。
  金融資本的大河,滋養了無數企業,不少科技,推動產業的進展。1971年2月7日成立的那斯達克交易所,只要十年內尚能存活的公司便可申請上市,更為新興科技的夢想提供了實現的路徑。年輕的哈佛大學中輟生比爾蓋斯(B.Gates)創立微軟公司,在此交易所自信微笑地解說創業理念,獲得了壯大養分。惠普公司也是受到金融中心青睞的新創公司,起源於加州矽谷的一間車庫,靠著幾部電腦、幾條網路線,於電腦及周邊產業打造了紅遍業界的亮眼舞台。另有不少甘冒風險探求暴利的創投機構,在美國加州矽谷四處尋找明日之星,甚至也為鄰近的好萊塢電影城提供了實現夢想的機會,不少電影皆受創投之嘉惠,在創投資助下完成一部部賣座影片。
  金融業除了與大型企業財團打交道,也不忘廣大的民眾族群,小額信貸、個人消費、房貸、保險等等,都是金融業務的重要項目。1860年代推出了縫紉機,本來一部機器約當家庭平均年收入五分之一,並非一般家庭能夠一次付清,有家聰明的廠商,勝家縫紉機公司,提出分期付款的租購模式,婦女們可以每週支付一美元來慢慢償付,使得勝家在諸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銷量居冠,也促使同業及其他行業紛紛效尤,擴大了信貸消費人群。

洪水潰堤的災難
  華爾街擁有金融霸權,也是數度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歷史上已多記載,世人諸多批判,本文僅舉較重大的兩案例。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響起經濟大蕭條的喪鐘,號稱黑色星期四,股市崩盤重挫,不少金融大亨終生累積財富一夜付諸東流,絕望驚愕,十餘位銀行家跳樓,市場交易停頓,政府措手無策,陷入流動性陷阱,經濟停滯窒息。再談2007年至2008年間,在全球驚叫聲中,陸續發生次貸風暴、房產機構告急、雷曼金融海嘯,不日之內,歐美亞各洲上百家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紛紛受到株連,百年老店亦難逃倒閉命運。記得2008年9月與10月之交,美國國會正為著是否撥出鉅款拯救金融沈疴重症而激烈論戰、揪心絞肺之際,相隔時差12小時的臺灣主管當局,也是漫漫長夜,挑燈夜戰,為著如何穩住市場而焦急無眠。不少國家在此災難中受苦受害,不但金融混亂無序,政府急迫灑錢,若干政權也因而垮台。用海嘯來形容該次災難,並不為過。
  金融風暴數度爆發,深度中傷經濟,早是多次累犯,令人痛恨咬牙切齒。2011年9月17日,近千名示威者湧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揚言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怒潮漫延至南美洲、歐亞、大洋洲等地,以occupy together串連。抗議者不滿華爾街,世界上財富所得占前1%的人,擁有25%以上的資金,這些有錢的爺們,鎮日啜著香檳珍釀,坐著法拉利超跑,輕鬆撥弄電話即把財寶捲入帳戶,社會之貧富差距如天壤之別。一群群不平的基層社會民眾,忿怒著譴責著,恨不得把財團富豪抓起來痛打,帳戶財富吐出,所得重作分配。

悲喜浪潮的流動
  為避免金融浪潮過度反應,約束權勢與貪婪,金融交易應該予以制約,約束力道有來自業界內部,亦有來自業界外部,法條規範林林總總不勝枚舉。1792年「梧桐樹協議」,被視為紐約證券交易規程之源起,也帶起國內外各種金融業同業公會之內部協議準則。至於外部規範,美國即是清楚之例,其金融中心位於紐約,首府位於華盛頓,監管與市場分家;如今各國金融監管機關制定金融法規,清楚規劃業者與市場的交易秩序。另有國際間的聯合監管機制,位於中立國瑞士的巴塞爾(Basel)之國際清算銀行,主要工業國家金融主管當局在此集會,希望改進銀行業體質,制定巴塞爾資本協定,要求各國銀行遵守,但總是無法杜絕金融危機,資本協定遂一再改版,第一版在石油危機後開始研擬,東亞金融風暴後第二版,金融海嘯後第三版,至今已進入第四版,尚不知是否未完待續。
  金融市場資金從滴滴涓涓,匯聚成河,集中成江,串流成海,不停地流動,浮沈著一個又一個故事的悲喜。如何在追夢與風險中擺渡?如何在穩健與創新中權衡?如何兼顧資本效率與所得分配?答案並不定於一尊。牛市與熊市輪流上台,自由創新與加強監管聲浪相競,鉅資暴利與小額小利共擠一堂,乃是不斷循環的景象。只要有築夢理想,追夢常要干冒大浪風險,風險中可能皮破肉傷,甚至掉落浪底。這是華爾街令人沈迷之處,也是令人痛恨之地。無論國家、社會或個人,都要思考:如何在這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大浪中,選擇適切的策略。任憑世界歷史如何翻頁,巨浪情仇如何交織,華爾街的牛熊舞台依然時時摔角,金融中心的資本大河依然刻刻流轉。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
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