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家沙龍

臺大人的故事> 丈夫、爸爸、專業經理人:一個男人追求工作家庭兼顧的故事

作者:口述・圖/Vincent 文/蔡淯鈴

資深校友 Vincent 年少有大志,聰明加上自律,建中、臺大、留美企管碩士,一流外商,人生勢如破竹,工作、婚姻一切照他在國中時立下的計畫前進。
 
27歲結婚,28歲成為父親,29歲時發現兒子有自閉症傾向,31歲時他的長子確診重度自閉症加上過動症。他的人生故事從此不同。
 
如今60歲的他,跟太太一同持續照顧長子的生活,老二老三也已碩博士畢業,分別從商從醫。原已退休的他,前年加入小一輪臺大學弟所創立的公司擔任財務長,跟年輕人一起奮鬥打拼。

謝謝學長願意跟我們分享您的故事。先請您簡單地介紹自己。
我的父親是軍人,我是他在45歲時生的小兒子。上面有四個姊姊。我的名字是父親取的,有個「希」,他說我是他心裡的希望。
 
我從小就認真,在國中開始,陸續讀了很多世界名著,也做出計畫,希望大學畢業後努力工作,40歲就能退休,退休後再來發展人生興趣。那時就立志,以後要娶一個國中老師當太太,是有寒暑假的公教人員,又不純是家庭主婦,脫離社會,當我全力打拼事業時,她可以照顧家裡,讓我無後顧之憂。
 
我上了建中、臺大工管系,在服兵役時,陪同袍們聯誼,交到一個正在讀師大的女朋友。之後來出國讀書,因著爸爸身體出狀況而決定不留美國,回國後很快就結婚。她在高雄當國中生物老師,我在台北進了 P&G,前途一片大好。隔年我們就有了孩子。

是什麼時候發現老大有狀況的?
那時因為太太工作的關係,我們兩地分離。她帶著孩子住在娘家。差不多在孩子快一歲時,我們發現他不會使用語言,只是丫丫地重複我們講的詞。我們帶孩子去臺大醫院檢查,醫生說,似乎有自閉症的傾向,要等他三歲多以後才能確認。也在這同時,我們有了老二。

後來,我去參加臺大醫院兒童心理治療的家長支持團體。我是諸多家長支持團體中唯一的父親,因我在外商工作,老闆也很體諒,讓我請假參加。在團體裡,我發現,大部分這樣的家庭走向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離婚;一類是先生埋首於工作,忽略家庭,只提供錢;還有一類,先生在外面就有小三,原本的家庭留給老婆自己想辦法。我就在想,那我未來怎麼辦?我一輩子就要這樣嗎?就是這三類中的其中一類嗎?我如果要走出不一樣,該怎麼做?後來,我協助太太去參加支持團體,也在老二老三的成長跟撫養,甚至幫忙帶老大上面,我都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舒緩太太的壓力。事後回想,支持我,走過一大段人生最大挫折的,應該是年輕時讀了很多世界名人傳記,從其中得到的力量,因為每一位偉人後面都有精采且不為人知的堅毅精神與額外持續的付出。

在老大確診之後,我就鼓勵太太辭職搬到臺北,我一起照顧妻小。那時候,我的想法單純,只要我一直拼,我就一定會加薪。沒有想到會有婆媳的問題,發現媳婦跟婆婆住在一起,還是會有一些不自在,且需要智慧來面對。我跟太太說,只要不要公開跟媽媽對立,其他什麼我都會配合。太太做到了,所以相對上比較沒什麼問題。我也全力私下支持她的一切需要。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的媽媽跟我的姊姊們都很吃醋,她們覺得我這個弟弟是非常愛這個老婆,她們的丈夫對她們,都沒有我對我太太那麼好。我跟她們說,因為大兒子的關係,太太實在是太辛苦了,所以我願意承擔。作為一個丈夫,難道不是本來就要這樣做嗎?難道夫妻之間,遇到很大的危難時刻,不應該互相扶持嗎? 這才是真愛啊。』這樣的對話,也觸發了她們進一步地去思索夫妻關係與患難時相處的意義。

也在那時,我在公司看到外派海外人員的待遇,可以配車、配司機、住大房子,我的目標就想要當外派人員,希望讓太太可以不用那麼辛苦。這也促成了我在九O年代早期就為了外商工作帶全家到對岸發展。

你怎麼處理婚姻裡的高低潮呢?
那些年,太太有時候把自己跟老大畫成等號。當我在改正老大的某些行為,我是糾正老大,太太會跳出來跟我對抗。我知道這個狀況之後,有時候就會避免,只想要家庭關係可以更順。

我就這樣看似剛強地撐著。有時撐得很辛苦。好幾次,我跟太太說,假如我覺得很累,而就不想要撐這個家的話,我們很可能就會貌合神離,或者可能就會離婚了。我太太認同,但她說她根本就已撐不住了。

差不多在老大十歲時,因為朋友介紹,太太開始去教會,聖經的話碰到她心裡面最柔軟的一塊。我就覺得這樣蠻好的。我太太的個性是非常強勢的,很難改變她的,但她竟然溫柔下來了,會聽別人的話、會反省。我看到她的改變,自己就也決定去尋求信仰的幫助。

信仰給我的幫助是,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神為中心。讓我看人事物更清楚,而不再會為了一句話就跟人有血氣之爭,不再這麼地愛面子。當然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譬如說,跟兒女道歉、跟太太道歉,秀出自己柔軟的一面給另外一半看。

你怎麼同時養育三個截然不同的孩子呢?
小時候,老二老三也都曾經說,父母應該要把老大送走。他們才是正常的小孩。而父母為什麼長時間忽視他們?坦白說,其實我一直在跟太太溝通孩子的需要,但太太也直白地對我說,她已經無餘力了,想到夫妻或父母常常就是互補的。所以,我就在老二老三方面自願付出很多。我努力在週一到週五很有效率地把工作完成,週末帶孩子去游泳、養雞鴨、騎腳踏車、養魚、捉鳥,帶全家出去吃飯。

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有老大這樣的小孩,就羞於見人。這個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應該要帶他出去適應更多的新環境,所以我們週末帶他出去吃飯,把用餐時間調得晚一點。他即便吃得慢或有狀況(大哭大鬧、大吼大叫),也影響最少的顧客。後來,他變成我們家吃最快、最不挑食的那一個。

弟弟妹妹在當中有一段很長的過程,覺得很丟臉,恨不得分開坐。我們跟他們講,當老大尖叫的時候,你要來協助,比如說顧東西,或者是做其他的。不能夠避而遠之,因為你已經長大了,你們是有能力去改善這個環境的。我們也教他們,出去玩的時候,大家分配工作來減輕父母的負擔。所有的起居,全家都是互助。遇到問題就是要一起面對來解決呀。不能夠怨天尤人。

在老二老三要離家去國外上大學時,我跟他們修復關係。我們彼此都有哭。他們說媽媽只有照顧吃穿,但是沒有關愛,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老大身上。我跟他們說,可是爸爸有啊。有的家庭裡面,本來就只有一位角色扮演。有的家庭是媽媽,有的家庭是爸爸,我有跟你們有互動啊。而且我們週末都一起吃飯與
活動啊,你不能說,這樣就是沒有媽媽的心靈交流,就覺得沒有父母的愛。實際上你也得到了很多從父母親來的關愛與互動啊。

我們對老二要求很嚴,從小就要求他要聽話,因為我們沒有額外的心力來照養他。修復關係時,老二跟我們說,他就是白老鼠。我也很誠心誠意地告訴他說,這個我們知道,所以現在來跟你道歉。父母是很愛你的,只是在那個當下,父母都已經被壓垮了,甚至透不過氣來。

這個關係修復的歷程很長。在他們出國念大學之前,我想該是跟他們道歉的時候了,因為他們之後去美國,就會過得非常獨立,不想錯失最佳時機,所以我們必須要把他們當作朋友一樣地來交流。我們跟他們說,我們其實也學著在做父母,爺爺奶奶沒有教,當時也很少書本討論如何教導與協助新手爸媽,尤其是面對殘障或是智能問題的孩子。老大給屬於順遂人生勝利者的我們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媽媽以前是以淚洗面,爸爸不想要過屬於前面三類家庭的模式,想要走出一個不一樣但仍然是完整有愛的家庭生活模式啊。我就把這個過程講給他們聽,我是怎樣努力的在親子關係裡,想要彌補媽媽扮演角色的空白。

有時候,我太太也說,沒有送走老大,不知道是對還是不對?我說,如果做出了這個選擇,即便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跟老二老三在一起,但是這輩子可能會活在懊悔中,覺得對老大是有虧欠的。那我們因為沒有這樣做,我們現在永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多對老二老三好。

在他們長大離家之後,我們在日常的關懷跟行動中,確實讓他們更多地去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同時因為有老大,與老二,老三也會有一些不同角度與層次的交流。孩子們均能感受到父母也在學習,且更用心地愛他們、父母不斷地在檢討自己,有在努力進步中,所以親子關係就越來越好。

能否請你分享你的工作秘訣,如何工作高效,年輕就能退休?
最重要的是時間管理、設定優先順序,以及分工授權。

這也是一個過程。我希望在週末時,能夠更多地參與小孩的活動。就必須要有一個很高的自律性。

在優先順序上,自己要把事情的複雜度想清楚,難的需要很多人一起要解決的,或是解決後效果好但在這過程中要很多資源的,就要先處理。我非常習慣寫checklists,寫完以後就排優先順序,持續地更新順序。為部屬分派任務。

不要事必躬親。每次有新任務,我就不斷地去想這個工作可以怎麼樣來拆解。第一次也許需要我30個小時做完,但在那之後我就會想,能否拆成3個人、5個人來做,我只要負責其中3、5個小時。 

我訓練自己很理性地來看待工作,而不是很慣性地按照喜好做擅長的事。我現在的位置被要求要做哪些事,就是要做那些事。即便那些事可能是我不擅長的,我要從那些事分解,找出我擅長的事來做。所以我在組織設計上有一個大原則是1+1大於2,用的部屬跟我在能力上是互補,希望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而非一代不如一代。

這兩年退休後再戰江湖,你怎麼跟年輕人工作? 
年輕人有很多創意,所以我會很有耐心地聽他們講。在工作上,我避免倚老賣老,我會用稍微暗示的來表達,而不是直接的挑戰。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產業,也是一個新的學習。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我也會學到很多。隨著時間越長,同事們發現,我可以給很多重要建議。很多人就會先來問我的看法,之後再重新來定調事情要如何聚焦。 

再戰江湖,對你來說,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我現在最開心的事,促進公司的跨部門合作,協助大家找到問題的核心與讓組織,人資發揮高效運轉:到底問題是什麼?當事情很多又沒有找到核心時,大家就浪費太多的時間。人生一路走來,我已經很習慣去想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家庭對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從小跟孩子的互動,我在意的也是協助他們去看到核心問題是什麼? 我都跟孩子講,你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是遇到人生的挫折,一定要告訴我,父母絕對是孩子最後最大的支持。如果你已經解決了,願意多分享,那就多分享一些。因為你分享、父母也多分享一些自己人生歷程的事,這樣子大家才會更加靠近。家庭是彼此生活跟心靈上的支持。(2023/3/15網頁更新版)

 

蔡淯鈴小檔案
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得人起初以「幫媽媽找工作」初衷出發,多年來致力於「友善職場」與「工作家庭平衡」的推動,積極連結各方資源,投入於本土知識的建構、知識的實踐及知識的傳播。得人為企業提供顧問諮詢、訓練課程、工作媒合、短期派遣等服務項目和解決方案。榮獲2020台北市政府亮點企業友善職場貢獻獎,2019遠見雜誌社企之星潛力獎。
在得人之前,她任職於科技業從事新事業開展十多年。她是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