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情與事

我的非典型從醫過程與斜槓:簡介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作者:文・圖/黃隆正

現今,醫者已經不像古時候那麼令人尊崇,逐漸變成醫學專家,甚至只是提供醫療服務的專門技術人員,但偶爾還是會被問到:「當初為什麼想成為醫生呢?」
我想,行醫這條路我應該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既是非典型,也比較迂迴。

我本來沒有「一定」要當醫生。醫學系對我而言並沒有絕對的吸引力,雖然曾祖父也是臺灣初代的醫師。由於聯考數學失常,讓我無法進入原本想唸的醫學系前幾志願。雖然還是可以進入排名比較後面的醫學系,但當時受到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奬的感召,還是選擇進入臺大化學系就讀。二來或許因在南一中時看過一些禁書如《野火集》、《醜陋的中國人》、《柏楊文集》,得到民主的啟蒙,想到臺大這個民主聖地去朝聖一下。 

在臺大前幾年並沒有好好用心在本科上,也很少參加聯誼,時間都花在社團及團契活動,還當上了臺師大聯合團契會長。通過團契的專講、小組活動、讀書會、營隊活動、原住民生活體驗營等,讓我在人性關懷及理性批判多有成長,並在信仰上得到很多造就,為我後來的人生規劃跟選擇奠定了根基。

比如說,當時讀書會曾讀過尼布爾(R. Neibuhr)的《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與命運》等,對我影響深遠。尼布爾是一位「入世」的美國神學家,他最大的貢獻是「基督教現實主義」,有名的寧靜禱文傳世:「上帝,給我那份平靜,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以及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他本著基督教倫理學的原則與思考,圍繞著「愛與正義」,努力讓上帝的國可以行在地上,是一位「現實理想主義者」的最佳典範。

那段時期,臺灣剛好歷經解嚴,黨禁解除、520農民運動、野百合運動等對重大社會事件,帶給我很多省思,也對於自己未來身為「一個會思考也有行動力的知識分子」的定位慢慢清晰。雖因被同學打小報告而列入黑名單,在服兵役期間頗受刁難,但在軍中經過沉澱思考,確立了往「務實、安身立命的知識分子」之路的擘劃。而在退伍前夕剛好看到黃勝雄醫師的介紹影片,提到黃醫師放棄美國高薪到花蓮門諾醫院服務,致力於提升東部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等弱勢族群的醫療水準。黃院長是史懷哲精神的最佳實踐,也符合我「安身立命的知識分子」的人生方向,讓我又重新思考行醫這條路的可行性。

於是退伍後我閉關苦讀9個月,順利考取學士後醫學系。由於找到了方向,也比較篤定,我很認真地投入醫學浩瀚知識的研讀。然而畢業時名列前茅的我,並沒有選擇皮膚科、耳鼻喉科等等比較賺錢的科別,而是比較有社會人文關懷的精神科,並順利申請到臺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訓練結束後回到家鄉台南的醫學中心服務,後來也克服萬難完成了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的學業,延續了我對研究的興趣。同時也到學校教書,並順利升等副教授。我時常感念兩位指導教授:高醫神經外科洪純隆教授以及中正大學心理系蕭士朗教授,有幸成為兩位老師的關門弟子,是很大的榮幸與福分。

寫書斜槓──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擔任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以後,臨床工作很忙碌,加上做研究寫論文、在醫院教導學生以外還要到校授課,總讓人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我仍本著初心,在行有餘力時,寫文章、接受媒體採訪、參與電台及電視節目及其他公民活動,以社會心理的角度與專業善盡知識分子的責任,期能讓臺灣變得更好。

與此同時,我也投入精神科一個特別的新領域:「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關注這個被忽略的成人疾病,幫助這群潛在患者。

一直以來,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重點都在搶奪人們的注意力,網路時代更明顯。但就算沒有這些讓人分心的東西,有些人本身似乎就很難專注,如容易分心、時間管理不佳或者性子很急,很多事只起了頭,沒法子做完。這類狀況很可能與成人ADHD有關。國際上有不少成人過動症的名人,包括美國游泳名將「飛魚」菲爾普斯、美國搖滾樂團「魔力紅」主唱亞當李維、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等。

ADHD的核心症狀是注意力缺失、過動與衝動。過去被認為是兒童常見的疾病,長大後會改善;但近幾年追蹤研究卻發現,高達六成的病人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且以注意力不足為主。據估計,約有4至6%的成人可能有成人ADHD的診斷,然而被發現的卻佔極少數。在十幾二十年前,歐美國家開始注意這個成人疾病時,臺灣醫界及社會大眾還鮮有人知,我應該是臺灣最早投入的成人精神科醫師之一。2004年在因緣際會下,我診治了第一個患者,同時也發現他們缺乏適當的求醫管道。後來在2012年我開辦了全臺首個成人ADHD特別門診後,患者蜂擁而至,且高達三分之二都是從外縣市來求診,甚至有一位自香港遠道而來。迄今仍有台積電及艾司摩爾的外籍工程師來看診。

在成人ADHD特別門診裡,有許多個案是從小就有症狀,卻不曾接受過評估治療。這些一直沒被發現的「隱藏病人」,可能因為成績不錯、一般人比較不認識ADHD,或是沒有明顯過動症狀而被忽略,加上幼年時有家長、老師從旁協助,尚可讓他們按部就班不至於混亂;但進入成人期必須自行承擔各種角色與責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任務時,ADHD注意力及執行功能不足的窘境就會顯現出來。

所幸,成人ADHD是可以治療改善的疾病,而且效果不錯。除了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也是重要的一環。許多患者會問:「除了藥物,還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嗎?」但可惜的是,目前國內投入成人ADHD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的相關專業人員仍然不足,在門診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先閱讀相關書籍或文章,之後回診討論,較為事半功倍。

然而我發現,國內有關兒童青少年患者及家長看的ADHD書籍不少,但針對成人的卻寥寥可數,不是年代久遠就是國外譯本。國內本土的書籍,尤其是有參考性、專業性的內容極為缺乏,或難以引起患者興趣。於是我想,何不自己「下海」?將我投入ADHD多年的研究臨床資料及閱讀經驗整理出版,提供給廣大患者(或潛在個案)及關心他們的家人、朋友等都能受益的參考工具書。

約莫十年前就有寫書的想法,當時在朋友牽線下也跟某大出版社接洽。可惜的是,他們評估的結果認為我當時的知名度不夠,主題也不夠吸引人,說穿了就是在商業考量下被打回票。幸運的是,2019年有機會跟聯經出版社接觸,他們表達出高度的興趣。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2022年4月順利出版《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完成我多年的心願,同時也解鎖了斜槓人生的小小成就。感謝陳信昭醫師、陳豐偉醫師、王意中心理師特別幫我寫推薦序。

書出版後雖因疫情取消了簽書會,但出版社仍安排網路宣傳、電台及電視專訪、錄製影片、甚至配合醫院安排新書記者會等,對我這個「新人」來說,都是新體驗。尤其幸運的是,有一天收到聯經出版社永芬主編通知:「狂賀!恭喜黃醫師的大作入選2022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書籍!」

入選固然欣喜,然我更期待透過這本書,讓不了解成人ADHD的大眾可以有正確的了解,不再誤解他們;更重要的是,讓本書成為陪伴患者的「完全求生自助手冊」,讓他們能幫助自己解決困擾許久的人生難題,早日找回生活的秩序,通往幸福的下一站。

黃隆正小檔案 
Charles Lung-Cheng Huang, MD/PhD
現職: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2011~)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人精神科主任(2019~)
高雄醫學大學醫藥暨應用化學系合聘副教授(2021~)
專長:
成人ADHD;心身醫學&心理治療;職業精神醫學;社會精神醫學;藥物濫用&成癮醫學;神經認知&社會認知科學 
學歷:
臺灣大學化學系(1991)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1999)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2013)
經歷: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聯合診所 & 駐廠醫師(2011~)
衛生署南區精神醫療網責任醫院負責委員(2009~2010)
雲林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顧問(2008~2010)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慢性病房主任(2006~2010)
高雄醫學大學社會暨社區健康發展中心研究員(2006)
臺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2006)
成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臨床指導教師(2003-2006)
臺灣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總醫師(1999-2003)
書籍著作:
《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2022,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