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143期編輯室報告

作者:林秀美

8月28日,臺大舉行新生開學典禮,管校長表示,臺大已設計出230個領域專長的課程模組,每年提供超過1300個交換學生名額和109個國際雙聯學位,如此豐富的資源,他期勉大學新鮮人要把握機會,自主選擇,認真實踐。

  9月,迎來大學新鮮人,也有校園新鮮師。校友雙月刊每年都有這麼一個同名專題。今年有6位老師分享他們的教與學,教學資歷從兩年到十多年不等,來自各學科領域,教學方法或許迥異,實則理念相通──幸福、溫暖、熱情、夥伴和跨領域──這些關鍵字,在每篇文章都可看到。

  黃筱鈞老師從電子工程轉進系統生物學,展開她在生命科學的探索之旅,享受單純因有興趣做研究的幸福,也以這樣的熱忱來引導學生作為科學家應有的獨立研究的態度並樂在其中。魏子堂老師回溯了個人學習如何在百般挫折中能循序漸進地深入藥理學領域,並且能堅持所愛,終能覓得「幸福」,關鍵是有師長親人的支持和學生一同打拼。
這就是鍾嘉綾老師所說「與志同道合的學生們一起完成有意義的事」,與植病系「一見鍾情」,深深著迷於微生物世界的多采多姿,因學生時期在實驗室學習感受到溫暖的經驗,鍾老師很珍視同學為志同道合的夥伴,和他們一起探索未知,解決農業問題。永遠保持熱情,這是每位老師對自己深切的期許,鄭芳婷老師分享她如何在通識課程讓學生理解艱深的生態酷兒理論,學生們為她的溫暖感動的回饋,讓她深刻體會教學相長是師生更是人與世界的一起成長。看著校園裡的黑冠麻鷺為生存努力地奮鬥,這些年疫情也鍛練著我們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勇氣。

  ”Don’t just aspire to make a living, aspire to make a difference.”法律學背景的李柏翰老師在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任教,在全球衛生文化能力課程給學生創意的人權教育,和學生們走進部落,不僅談健康,更談殖民主義、威權體制與轉型正義,從而反思自己是誰。

  線上授課缺少互動,考驗著老師的教學技巧乃至熱情,愛上教書的郭乃菱老師比較了不同課程在視訊的應用,卻意外發現疫情明顯催化了年輕學子對未來的徬徨無助,需要更多的開導和關懷。

  AI發展神速,應用在智慧醫療,可大大造福人類健康福祉。王宗道教授分享臺大Taiwan CVAI團隊開發心血管疾病自動診斷AI模型,本著讓智慧醫療產品成為公共財策略,不但應用於我國健保系統提供民眾防治資訊,也已為全球其他國家研究中心所使用。

  人類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歷史進步論者主張近代文明始自文藝復興,是再生的時代。李弘祺教授討論此一主張的形成過程以及受到的挑戰,文藝復興不再被標榜是人類文明全面的進步,然文藝復興精神──敢於追求創新的勇氣,則是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

  在迎向臺大創校百年,我們也試圖從學術傳承當中找尋臺大精神,2020年出版文政學部研究論文集,期能於2023年出版理農學部。本刊也將陸續刊登臺北帝大時期講座教授的譯文,本期為物理學講座河田末吉教授的回憶。
FB人氣作家施景中教授帶大家回到30多年前臺大學生宿舍,當時已年近50的木造建築已不復見,景緻全然不同,然透過活潑的文字躍然紙上,充滿趣味。 

  本期保健主題由楊博智醫師介紹肝膽胰手術的進展,讓我們看到影像學檢查的進步,不論是對傳統和創新手術的精準度都大幅提升,從而增加了患者的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