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惠專欄

相隔七世紀

作者:楊雅惠

若干年後,數十年後,若干世紀後,人類歷史上將如何記載今天這一場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過往曾有若干疫情,尤其是14世紀襲捲歐洲的黑死病,相隔七世紀,年湮代遠,黑暗情境原只隔世遙想;而今21世紀,突然惡毒流竄,近在街頭巷尾,防不勝防,恐慌無助的氣息密布,令人把7世紀前的黑暗時空拉近了,如同跳越時間巨輪的隔閡,彼此訴說悲哀與無奈,互遞著期望救星的呼求。

當年黑死病發生,醫療知識技術欠缺,人們利用宗教儀式、巫術咒語、靈異草藥以飲鴆止渴,延誤病情。不少女巫被指控罪魁禍首,遭受火祭,百口莫辯,烈火中含冤殞命。患病者皮膚泛黑,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沮喪地孤獨別世,乃是人間煉獄黑暗時期。諸多的苦痛中累積經驗,啟動了公共衛生防疫知識之思考檢討。當時醫生戴上鳥嘴鐵罩,即今日之口罩的觀念。當時地中海城邦規定:貿易船隻必須停泊隔離40天才能上岸,今日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英文,就是源自義大利文的「40」(quaranta giorni)。16世紀時,米蘭主教規定神職人員必須隨身帶著拐杖,與信徒隔著拐杖之遙互動,因此「一根拐杖的長度」可謂「古代版的社交距離」[1]。數世紀以來,醫療日益進步[2],從傳統醫學到現代醫學,從超自然神秘到客觀體系,從全觀到微觀,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顧,均強調「人本醫療」的觀念。此與14世紀開始蓬勃發展的文藝復興時期之標榜「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價值,有所呼應。

今日對於醫療人力之檢定,有著更嚴格的把關程序,我國醫護人員畢業時,便需通過國家考試以取得懸壺濟世的執照,每年6月執行國考的鳴笛響起,猶如擺渡者划著舟船載送考生渡過江河,從此岸前往對岸,踏上新的路程。然而今年6月,適逢Covid-19疫情嚴峻,行止受制,猶如江浪擋帆,波濤阻航,是否就如《明律·兵律三·關津》所云:「如遇風浪險惡,不許擺渡」?然而對岸的人一直焦急等候,期待此岸的旅客攜著糧草支援,不可能無限期就此蹉跎停步。國考機構、考區試場、各處人手,眾志熱線協商,揮汗心焦,屏息觀察,好不容易抓到風浪稍靜的片刻,調整時程,齊心備好舟船,高舉防疫大旗,凝神上路。今年作為醫師國考典試委員長的我,緊張冒汗地鳴笛,小心地巡視考場。終在揭示榜單那一刻,完成今年的任務,欣慰地為名單上的優秀青年送上祝福。醫界生力軍,送你們上路了,偌大的白色巨塔挑戰,尚在前頭等待。

每個朝陽夕照、和風拂葉的日子,溪魚悠遊,枝頭鳥鳴。這美麗的大地,原是你我振臂徜徉,牽手逐笑的樂園。忽地平地一聲雷,藍天變色,烏雲密布,病毒惡霸大軍迅雷不及掩耳地,搶走了人們自由呼吸的空氣,污染了世間通連的管道,更利用親友群聚的場合,肆虐發威,不分老少,步步進逼,迫使人們必須作出無奈的選擇:若想保有性命,就遠離親疏,選擇孤獨吧!

不得已地,家家戶戶關起大門,孤獨的色彩染滿大地。空曠的大地感受不到腳印的關注,寂靜的餐廳感受不到賓客的喜悅,緊閉的旅舍感受不到過客的追夢,落寞的校園感受不到學子的成長。不再握手言歡的人間,市場上的叫賣聲音寂靜了,原本隨著叫賣聲音叮噹叮噹起舞的貨幣,曾熱烈數算著多少成交時刻的單純笑容,現在貨幣止舞了,單純笑容凍結了。至於在此戰役中不幸傷亡的性命及其家庭,以及營運及生活落入困境的企業與員工,又豈是一句孤獨,便能道盡悲悽?

回溯過往七百年來疫情,尚發生15世紀美國天花、18世紀末海地黃熱病、19世紀非洲牛瘟等等。疫情次次沾污了活躍的氣息,付出了無數生命犧牲,然世界並未停止運轉,人類從未向病毒舉旗投降,一直在尋求突破與成長,不但醫療水準進步打退了疫病頑敵,另在經濟、交通、科技等方面,亦以嶄新面貌一步一步登載新的足跡。

14世紀黑死病發生之前,歐洲原有不少莊園,貴族財團由眾多勞工為其生產,莊主享受祖產庇廕的優渥生活,食衣住行皆在莊園中獲得滿足,社交場合穿著高貴服飾,舉起酒杯高談闊論。一旦遭逢黑死病,無數勞工性命被奪,人力缺乏,有些莊園便喊出高資招引勞工跳槽,工資水準上升。各莊園因人力減少而無法自行生產所有產品,只好各自選擇若干產品,與其他財團莊園彼此互相交易,於是乎,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轉型為相互交易的市場經濟,啟動了資本主義的價格運作機制。

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全球洲際距離縮短了,15世紀至17世紀之間,歐洲船隊出現在廣闊的大洋上,縱橫經緯。在藍天白浪上,駕著大船橫渡大洋的數位重要航海家,包括葡萄牙王子亨利、哥倫布、麥哲倫等團隊,以及明朝七度下海的鄭和,頂著夢想開航,對著大海立誓。大航海的目的,有著種種因由,或許為了尋找新領土與財富,宗教傳道之趨使,國家威力之宣揚,香料資源之尋找,神祕地方之探索。人類征服大海尚不滿足,接下來征服天空,1903年萊特兄弟造出世界第一架飛機,劃出人類飛行歷史,不到約百年,已可在幾小時內,穿過白雲,跨越彩虹,來到風土迥異的他國。大海與高空不再隔離各國,飛行航班全年無休,全球五大運河整年運轉,經濟與貿易隨之快速緊密相通。

緊密接觸,乃是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溝通之錀。古老的部落,豐年祭神,祈雨求福;新潮的都會,街頭摩肩擦腫,酒席交頭接耳;忙碌的花花世界,繽紛的都市鄉鎮,嘉年節慶,家族團圓,鄰里攜手,無時無刻,皆在群聚。但是,一旦群聚在疫情中被迫停止,人間千言萬語,情誼如何傳遞?經濟活動,市場如何交易?柴米油鹽,生活如何持續?難道又要回到那人間煉獄的黑暗時期?

幸好,聰明的人類創意充沛,不斷研發科技,無論環境如何挑戰,生活總在更新的型態中變革而維繫下來。歷史上數度工業革命,營造了多元的生活型態。18世紀60年代以來的第一代工業革命,在瓦特發明蒸汽機時鳴笛。第二次工業革命,愛迪生發明電燈與留聲機,電力、鋼鐵、化學、交通工具問世,步步開展。產業由勞力密集型態慢慢轉型,發展出機械工具為主的資本密集型態。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更突破空間時間限制,電子計算機、網際網路等數位化的科技革命,隔空傳訊,瞬間運算。接著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各種科技,使物理、數位和生物等領域科技之間界線難分,人工智慧、虛擬實境亮相。未來尚有第五次工業革命,因應各種環境限制,變革人類生活型態。

一年才有一次鵲橋七夕相會的牛郎織女,應是自嘆生不逢時,萬萬相像不到可以隨時藉由網路來個空中相會,道盡相思。傳說天生異稟的順風耳與千里眼,應是慶幸生在古代,否則生在現代則敗給了電話與視訊,無可炫耀。數千年來,人們藉著傳說創造了多少神話人物,常是把無法達到的夢想安置在神話故事中,今日都在科技進步後逐一實現。未來的世界,想必尚有諸多改變,變化之大,意外到瞠目結舌,天惊石破。
相隔7世紀前的歷史告訴我們,在那醫療科技都比現代落後的年代,能在黑死病之後,世界浴火重生,轉進文藝復興的時代,孕育出絕世創意的文藝鉅作,以及活力十足的經濟能量。今日無論肺炎病毒如何狠惡,污染了空氣,卻無法污染網路。數位科技的高超魔法,滴水不漏地擋住肺炎病毒,讓人類擁有了不少自在的空間。雖然狡詐的病毒,千面幻化,魑魅魍魎,狐搖訕笑,而尚在奮鬥的人類,披星戴月,尋找解方,絕不會撐起白旗,總有一天,九轉丸成,智斷敵跡,雲破天開。

晨曦中,來到山中踏青,林間尋松,羨慕那溪魚依然群聚,秋蟬依然高啼,綠葉依然搖曳。對著穿透林隙的陽光,捕捉閃閃的希望,殷切地等待解禁的號角響起,等待人間的改變,等待下一刻的嶄新面貌。今年8月後臺灣疫情趨緩,門窗逐步開放,呼吸透氣的空間慢慢伸展。這一場世紀大疫,已在當代歷史上登錄首頁,將來回顧時,應是病毒遲早會有一天消退,把活躍的舞台交出,還給多元多藝的人間,只是舞台上劇碼將會改變,在改變與進步的鑼鼓中,尋回舒暢與喜悅。目前全球疫情未清,吾人惦記苦痛的受創者,感恩醫護人員的辛勞,也期望無懼世界早日歸來,帶著新的景象蒞臨。

註:
[1]參考「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研之有物」,2020-5-7,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andemic-medicine-of-history/
[2]參考「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護─2500年來的醫療史,只有這件事沒有變」,周恬弘 2017-11-21,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22/article/6351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
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