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紀事2

以自由校風形塑國家的未來

作者:楊弘仁

我1986年師大附中畢業,應屆考上中山醫學院,重考上臺大醫學系。家父則是在1958年建中保送臺大醫科,他在我考上臺大之後送了我一段話當禮物。他說:「恭喜你走上成為醫師的道路!但是醫師的養成訓練是畢業後才開始的,你未來七年應該好好享受校園生活,走遍天下,學業只要及格就好。」

我很驚訝地記住了父親的話,並把它翻譯成「由你玩七年」,這是我的臺大青春歲月的起點。

杜鵑花城1987-89

臺大本來就是菁英薈萃之地,男11舍(現臺大體育館)更是集其大成。我在此地開始學會謙虛,因為我的學長同學們不是只會讀書考試,這裡根本就是十八般武藝的紫禁之巔!

1989年六四隔天,我開著紅色福特Sierra駛入椰林大道,映入眼簾的是兩排藍底黑字的「悼」字,徹底震撼了我的心靈!我第一次體會到329青年節的熱血精神,心中燃起改變世界捨我其誰的火種。

這是我在臺大校園學到的人生第一課。

緊接著就是野百合運動,「中正廟」成為我們這個世代的民主教室。我雖不如學長同學們的激進,卻也深刻體會到青年的時代任務。時隔30年,當時的悸動仍迴蕩在心中。

當然,年少的輕狂和浪漫仍是我的主要記憶,師大音樂系的漂亮女鋼琴家成為我的初戀情人,我也當上傳統醫學研究社的副社長,以及醫學系學生會的活動部長。就這樣,我在校總區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

這就是臺大!以自由奔放的校風形塑這個國家的未來。

楓城1989-91

我的最初印象,是幼稚園時跟著爸爸到紅土網球場看他打球,我在角落玩著紅砂土然後有大哥哥教我打籃球。等我大三時,醫學院已經很不一樣了!

舊建築只保留了二號館和圓形教室,整個楓城變成一座巨大的黃色城堡,我們在城堡裡學習基礎醫學。

我對大三大四這兩年的印象,就是上不完的課和考不完的試。這裡是對學子們最大的考驗:偌大漆黑的講堂坐滿一百多個優秀的醫學生,老師認真地讓一兩百張幻燈片行雲流水地飛過去,大部分聚精會神聽講,也有不少同學不支倒地呼呼大睡。感謝偉大的共筆制度讓全班同學以最有效率的團隊合作方式狼吞虎嚥廣大深奧的基礎醫學。

一輩子忘不掉的,是大體解剖的期末跑台。早上七點半,只看到一整群英雄好漢穿著實驗室白袍,紅著雙眼臉色蒼白(大家都沒睡覺),像待宰羔羊等待著地獄般的試煉。

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大體,生理,神生,神解,微免,寄生蟲,藥理,病理,公衛,流病,環醫….即便我已脫離臨床醫學近30年了,熬夜聽著貝多芬和馬勒,共筆奮戰的景象仍歷歷在目!

課業雖重,浪漫不減!大四時我為了一位經研所的氣質美女,K完四人幫的經濟學上下冊,差點就去報考經研所碩士班。後來,她沒有成為我的太太,卻當上我們的獨立董事,我也因此對經濟學著了迷,引導我走上臨床之外的道路。

醫學殿堂1991-93 

我的父親是臺大醫院訓練出來的優秀外科醫師,我從小在醫院裏長大,來到這個醫學的殿堂,自然如魚得水般地自在優游。

大五大六是所謂的克拉克(Clerk, 見習醫師),我們穿著短白袍,開始被稱呼為醫師,因為太多東西不懂而心虛,反而促使我們認真學習。我們開始接觸病人,每天看著走路有風的大P(教授)們展現大師風采,給我們有為者亦若是的熏陶。

這是醫師養成的開始,我們深深以臺大醫院的一份子為榮,因為,這裡是醫治全世界最困難疾病的聖殿。

每天從晨會(Morning Meeting)開始,小醫師們報case,被師長們「電」得金光閃閃,然後低頭拾起掉落滿地的自尊心。醫師的訓練是學徒式的,每天從病人身上,從教科書上,從師長口中,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跟著教授巡房,上刀,做檢查,病例檢討會,值班,寫病歷,雖然辛苦,但非常充實。我們也從病患和家屬的尊敬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親炙大師風範是莘莘學子最大的福分,臺大醫院聚集了臺灣最優秀的醫師和科學家,臺大醫學生就是如此得天獨厚。我們不但學習如何醫治疾病,也學習如何安慰病人和家屬,更學習如何與一群優秀的人合作共事。

展翅1994

我是第54名考進臺大,第93名畢業。這除了是父親金句「由你玩七年」的實踐之外,更是母校臥虎藏龍的實證。有同學玩得比我兇,成績照樣頂呱呱,真是不可思議!

雖然吊車尾畢業,可是出了校門還是很厲害的!我選擇到外院當實習醫師,知識和能力明顯高於同儕。畢業後到哈佛大學攻讀公衛碩士,第一次期中考就拿下全班第二名!這都歸功於母校絕佳教育環境的孕育和栽培,個人的努力實在愧不敢當。

結語

有人問,臺大和其他大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是最厲害的教授們,教導最聰明的學生們,訓練出國家最優秀的人才,是這樣嗎?

我認為,臺大之所以為臺大,在於這是一個訓練leader的地方!我們以四面八方最優秀的人才之姿進入臺大,學成之後,自然要回到我們所來之處貢獻所學。不止如此,我們要回到所來之處,扛起領導之責。

這才不枉費我們在臺大的青春歲月!

共勉之!

 

楊弘仁小檔案
    1968年次,1987年進入臺大醫學系,學號B76401035。父親楊敏盛亦是臺大醫科校友,創辦桃園敏盛醫院。1994年畢業後赴美留學,於哈佛大學取得公共衛生碩士,並師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取得企管碩士。1998年返台協助父親打造敏盛醫療體系。
    父子二人為感念母校栽培之恩,於2015年決定興建捐贈母校「敏盛護理健康大樓」,座落於徐州路與紹興南街口公衛學院舊址,預計將於2025年完工啟用。
    作者的兩個妹妹怡真和怡珊也分別是財金系和政治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