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天地

淋巴癌(Lymphoma)──即使癌細胞遍佈全身也有機會治癒

作者:姚明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在2015年初被診斷出罹癌,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的邊緣區B細胞淋巴癌第二期,接受6次標靶搭配15次放射線治療,在滿65歲生日前夕完成治療、達到疾病緩解。卻在準備跨越5年存活之際,被告知「葉教授,應該是淋巴癌復發了!」此時的淋巴癌侵犯肋膜、腹膜腔和骨髓,已是第四期。正逢新冠疫情,獨自接受二線6次化學搭配標靶治療,期間經歷化療的不舒服及3次的細菌感染,淋巴癌終歸緩解。葉金川在網路專欄分享,挺過淋巴癌後,現在生活的目標是如何好好的過每一天,讓每一天充滿活力,過的有意義、有價值,在有限的生命下,好好享受美好的每一天2
圖1:淋巴結腫大是淋巴癌最常見症狀,不過大都是良性反應,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圖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828592031461732547/
 
什麼是淋巴癌?
淋巴癌(Lymphoma),也可以稱作惡性淋巴瘤、淋巴瘤,源自於淋巴系統的癌症。淋巴系統是人體的免疫大軍,幫助對抗外來的病毒及細菌,然而當淋巴細胞發生惡性變化,出現過度增生或調節失常,就會成為淋巴癌,甚至侵犯骨髓或破壞身體其他器官。
 
淋巴癌以細胞型態可區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簡稱HL)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簡稱NHL) 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癌是以第一位發現此疾病的Hodgkin醫師來命名,在顯微鏡下可發現此疾病的組織切片有特殊變化,是一種名為Reed Sternberg的細胞;若沒有發現此細胞則歸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超過九成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NHL。除了上述兩大類外,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與國際共識分類法(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ICC)依據細胞型態、細胞表面免疫標記、基因與染色體變化、臨床表現等,又將淋巴癌分成數十種的不同分型;因此,淋巴癌可算是淋巴腫瘤的總稱。
 
根據衛福部民國10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當年新增病例數近3,500人,是血液惡性疾病人數最多的一種。其中何杰金淋巴癌220人,以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非何杰金淋巴癌3,118人,好發族群分布於60-75歲之後的年長者居多。
 
六大症狀要注意,以「腫」最常見
許多淋巴癌病人,一開始是意外在頸部發現腫塊;也有些長在胸腔、縱膈腔,出現持續咳嗽、喘等問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當身體有發炎反應,即可能出現淋巴結腫,若腫塊有疼痛反應,有可能是發炎引起;若是不痛的腫塊,且不斷增長或持續存在,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後續的症狀多與癌細胞引起體內的免疫反應有關,像是發燒、盜汗、疲勞、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或是因為腫瘤大到壓迫或造成阻塞,影響到正常器官功能,像是肝脾腫大、肺積水、吞嚥或呼吸困難、鼻塞等等。
 
淋巴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根據臨床症狀的表現,歸納出「燒、腫、癢、汗、咳、瘦」最常見的六大症狀,當身體不明原因出現下列症狀,就要多注意。六大症狀如下: 
1.燒:不明原因、體溫約在38℃~39℃的反覆發燒 
2.腫: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2公分以上且不會痛的腫塊 
3.癢:持續性皮膚癢或出現紅斑 
4.汗:夜間不正常排汗 
5.咳:持續咳嗽或喘不過氣 
6.瘦:沒有刻意減重下,體重半年內減輕10%以上,且常覺得疲倦。
圖2:當身體不明原因出現「燒、腫、癢、汗、咳、瘦」,就要多注意。https://www.pinterest.com/pin/294915475613000983/
 
 
分類複雜,一步步確認診斷與分型
原則上當醫師發現病人的淋巴結硬塊大於2公分,且持續存在超過三個月,在確認沒有其他傷口或感染後,醫師就需要安排做切片檢查。
 
淋巴癌的診斷主要是靠切片取得淋巴組織,取得的檢體送到病理科醫師手上後,會先經過處理和染色,依檢體內細胞型態、表面抗原、染色體等檢查的結果,綜合判斷淋巴癌的類型,約莫3-7天可以看結果。有些淋巴癌很複雜,會建議加入進階的基因檢測,像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惡性度B細胞淋巴癌,可檢測是否出現MYC與BCL2或BCL6基因重組;小淋巴球性淋巴癌(SLL)、被套細胞淋巴癌(MCL),應考慮進行TP53基因突變分析。有時複雜不典型的淋巴癌檢驗結果常需要多專家共同判讀,甚至要反覆切片,有時可能需2-3週才會有結果。
 
除了上述檢驗,會加上血液生化檢查、骨髓穿刺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如X光、正子攝影、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進一步了解腫瘤的大小、癌細胞遍佈範圍有多廣。由於,每種不同淋巴癌侵犯骨髓的比例不同,有些特殊狀況可使用正子攝影取代,醫師會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進行骨髓檢查。
 
根據上述檢驗與正子攝影結果,現行會採用2014年新發展的Lugano classification分期法,分期原則源自於Ann Arbor系統,讓醫師了解癌細胞侵犯的範圍與疾病嚴重程度,做更精準分期。
第一期:單一淋巴結或鄰近的淋巴結群受侵犯;
第二期:有多處淋巴結受侵犯,但皆在橫膈膜的同一側(上或下);
第三期:橫膈膜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或合併脾臟侵犯;
第四期:癌細胞已經侵犯其他器官,肝、肺、骨髓、骨頭等。
有了診斷、分期,有些分型的淋巴癌可根據IPI(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預後評分系統的標準:年齡、體能狀態、LDH數值、期別與是否超過2個以上淋巴結侵犯,來預測整體治療結果。
 
根據疾病類型、分期及預後評分來規劃治療方式
淋巴癌依癌化細胞的來源可區分B細胞(占85%)、T或NK細胞,及依細胞侵襲程度區分侵襲性(高惡性度,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主、被套細胞淋巴癌次之)或和緩性(低惡性度,以濾泡性淋巴癌、邊緣區B細胞為代表),不同分類的治療精神與原則截然不同。淋巴癌的治療與有別於固態腫瘤,不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多數的治療以全身性的化療或是搭配標靶治療為主,有些和緩性淋巴癌若腫瘤負荷量不大時,可採行觀察性追蹤(watchful waiting)即可;某些淋巴癌與病毒、細菌感染有關,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病毒、抗黴菌、抗細菌的藥物)來治療。淋巴癌的分類太多,各類如何治療無法一一涵蓋。
 
何杰金氏淋巴癌(HL)的治療以全身性的化學治療為主,最常使用的藥物配方是ABVD(Adriamycin、Bleomycin、Vinblastine、Dacarbazine);若腫瘤太大,會針對腫瘤處做局部放射線治療,加強治療效果、減少復發機會,整體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高達九成。好好接受治療,不僅可長期存活,康復後的生活並不會受到治療的影響。因為罹病年齡較輕,建議在化學治療前,和醫師討論生育能力保存的問題。近期針對高風險的HL病人第一線亦可搭配健保給付的抗CD30標靶藥物Brentuximab vedotin(雅詩力,Adcetris)治療。對於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復發難治的病人,一般二線治療後會給予高劑量化療併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若評估為高復發風險者,可搭配使用抗CD30標靶藥物Brentuximab vedotin;仍有少部分病人二、三線治療仍無效的話,目前健保有給付免疫檢查點 PD-1抑制劑(如:Nivolumab、Pembrolizumab)的免疫藥物,治療效果良好。頑固型病人也有機會藉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癒。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HL)治療方式比較複雜,確認診斷時,需先了解屬於侵襲性或和緩性的淋巴癌。侵襲性的淋巴癌,會以化學搭配標靶治療為主;和緩性淋巴癌,可能可以選擇觀察性追蹤,目前研究認為當腫瘤負荷量小時進行治療並不會有效延長病人生命。最常見NHL的化療處方以CHOP(Cyclophosphamide、Hydroxydaunorubicin (Doxorubicin)、Oncovin、Prednisolone等藥物)為主,若為B細胞淋巴癌,治療再加上CD20單株抗體標靶藥物Rituximab(如:莫須瘤,Mabthera)稱為R-CHOP;T細胞淋巴癌若帶有CD30標記,可搭配使用標靶藥物Brentuximab vedotin增加療效。當疾病治療效果不佳,二線治療和何杰金氏淋巴癌一樣,以高劑量化療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也有其餘藥物Bendamustine(普癌汰,Innomustine)、Obinutuzumab(癌即瓦,Gazyva)、Polatuzumab vedotin(保癌寧,Polivy)及使用在T細胞淋巴癌的化療藥Pralatrexate(服瘤停,Folotyn)等。
 
以最常見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第一線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的R-CHOP處方,根據不同期別給予不同次數的療程。約有三至四成的病人,第一線治療後有殘存細胞或復發,二、三線治療包括高劑量化療併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新一代標靶藥物,甚至是免疫細胞治療。
 
「治癒」仍是目標,保持樂觀就有機會看見希望
淋巴癌近年治療以標靶藥物進展最為顯著,標靶藥物類型有阻斷訊息傳遞、針對表面抗原而發展出的藥物,表面抗原的藥物除了最早抗CD20的標靶藥物Rituximab,已有第二代Obinutuzumab;新的抗CD19藥物Tafasitamab、也有抗CD79b的單株抗體藥物複合體Polatuzumab vedotin;還有最新抗CD20與CD3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Glofitamab,Epcoritamab等,可用來治療部分B細胞淋巴癌。阻斷訊息傳遞則有:使用在濾泡性淋巴癌阻斷PI3K訊息傳遞的PI3K抑制劑,如Copanlisib;用在某些B細胞淋巴癌的BTK抑制劑Ibrutinib、Acalabrutinib、Zanubrutinib等,及已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的免疫調節劑Lenalidomide,上述部分藥物已通過健保有條件給付使用。此外,第三線治療有已通過臺灣衛福部核准的CD19 CAR-T免疫細胞治療,可用在部分B細胞淋巴癌,不過費用昂貴。目前仍不斷有許多新的藥物及組合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以期對特定族群病人有更好的療效。因此,加入臨床試驗也是一個重要治療選項。
 
醫療科技與時俱進,未來治療淋巴癌將不僅更有效提升存活率、同時也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病人生活品質,只要病人身體狀況良好,治療仍會以「治癒」為目標。記得與您的醫療團隊多加討論您對治療的期待,找到最合適的治療。
 
註:
1:本文部分節錄自《一本讀通血癌》天下生活出版,2016。
2:葉金川(2021-12-29)。與淋巴癌為舞。取自: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5493
 
姚明小檔案
臺大醫院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細胞治療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專長血液學、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