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Covid-19疫情讓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直衝雲霄,而令多所大學陸續新設所謂的半導體學院,臺大的「重點科技科技研究學院」也在2021年12月24日,由蔡英文總統和本校管中閔校長正式揭牌。針對半導體三大領域,目前開設6個碩博士學程,未來也會跨院系所合作其他重點領域之學位學程。該院已獲台積電、力積電、聯發科技及鈺創科技等企業承諾持續十年挹注業師與資金,加上政府賦予之彈性空間及國發基金捐款等,期集產官學之力,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人才。關於臺大科技學院的誕生,請看本期校務報報專欄。

  臺灣早年的煤業盛極一時,由於缺乏防護,導致礦工集體罹患了塵肺病,但你可知,塵肺病不是礦工獨有的職業病,由於空污嚴重,存在環境當中的各種揮發性有機氣體隨著呼吸進入人體都可能致病。林靖愉教授從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發現,兒童的體內都存在這些有害物質,長年暴露在其中將對兒童健康產生危害。而楊孝友教授從花蓮石材勞工的職業性肺病發展出吐氣診斷方法,並應用至肺癌及乳癌等診斷。請看兩位教授如何分別以暴露體學及呼吸體學的應用研究來解決問題。
  

  臺灣的農產豐富,但可知這地力是經過前人改良和培育而成。1928年,臺北帝大成立,第一批來臺任教的教師當中有位助教授足立仁,首開臺灣第一個「土壤微生物教室」,開啟以科學方法改善臺灣河畔荒地。他認為好的土壤是長期耕耘產生的,人才培養也是如此,人格者,不是人為產生,而是連接在古老的耕耘上。請看張文亮教授為我們介紹這位富有冒險精神的教育家。

  本刊於2019年以張文亮教授專講,展開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計畫,雖在疫情期間,仍於2020年辦理並出版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2021年則於雙月刊帶狀刊載理農學部各個講座發展史。2021年另出版國際小兒骨科大師郭耿南教授回憶錄,並於今年1/26舉辦新書會,透過這本書,牽起不同世代的連結與傳承。精彩的內容請見校友情與事報導。
現在大學任教都必須有博士學位,可知博士學位是從歐洲發展出來的,而在中國,博士之稱出現於戰國晚期,且是官銜,最有名的博士官即漢朝的五經博士。李弘祺教授漫談博士名銜與內涵的變化,有意思。

  專精經濟學的楊雅惠教授則漫談華爾街崛起兩百多年來的起落,幾次金融海嘯以及越形擴大的貧富差距引爆的對立,引人深思。

  醫療是為拯救生命,然而高額的手術費用卻會讓好的技術遠離民眾,如機器人微創手術,而2016年問世的Senhance高智感手術系統能打破此一藩籬。本期邀請張孟霖醫師為大家介紹這項醫療福音。

  馬偕牧師,是傳教士,為臺灣人拔了兩萬多顆牙,是醫師,非信徒又稱他博士。這位集醫者、教育家和冒險家多重身分的外國人,1872年來臺迄今150週年,全國各地以及加拿大陸續展開各項紀念活動,可見其影響力。臺大也有馬偕的DNA,他的孫子柯設偕是臺北帝大第一屆學生,柯設偕的兒子柯威霖畢業於臺大機械系。臺大校史館推出馬偕來臺150周年世代傳承特展,與您分享從臺灣到國際、時空阻擋不了的愛。展期自即日起到8月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