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長陳文章教授在今年畢業典禮致詞時強調,臺大要培養的是在各個專業領域具影響力的領袖人才,並以近年遴選出百大貢獻事蹟為例佐證,臺大人能為社會貢獻最大的力量。而兩位國際學衛生宋美娜和戴薇珊則以感性分享回應了陳校長的期許。來自韓國的宋美娜進入臺大讀書圓夢,並且透過社服,讓他明白自己的存在意義;而戴薇珊認為臺大人有責任延續善的循環,這是臺大校訓愛人的真諦。
生農學院綠色健康研究中心,就是秉此初心設置的研究單位。中心主任陳惠美教授以XR科技開發虛擬自然療癒,證實可促進高齡者、行動受限者身心健康,隨著科技更新,未來可望創造出逼真的五感體驗,並針對病患需要研發促進健康的產品。而余家斌教授分享臺大跨國合作計畫,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期透過讓人們更多接近自然環境,活力老化,並復育自然與人為生態,營造健康城市。
入選百大貢獻事蹟的地震防災科技研究,也是應用研究造福人群的典範。臺大土木系推動成立國家地震研究中心、協助修訂耐震規則,黃世建教授研發破壞強度預測模型,針對老舊校舍予以補強,累計1萬7千多棟,並協助推動私有建物補強計畫。蔡克銓教授研發制震新技術「挫屈束制支撐」,大幅提升建築結構耐震性能,累計超過250件工程應用,並技轉國內廠商,節省外匯數十億元。張國鎮教授研發「多功能滾動式隔震系統」,主要應用在高價值資產防震如高科技廠房、博物館、應變中心及通訊公司等超過200案。以上技術應用在2024年0403花蓮地震都得到驗證。請看三位老師分享研發歷程。
連載洪三雄和陳玲玉關於校園民主運動的開展,在我國退出聯合國的1971年達到高峰,臺大法言社開風氣之先,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並召開「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洪成完、林正弘和陳鼓應老師發言支持,這三位老師都是「殷門弟子」。潘光哲博士說,殷海光先生是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和自由主義的象徵人物之一。斯人已遠,但這位杜鵑花城裡的青年導師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生生不息。2024年入列臺大百大貢獻事蹟代表人物,當之無愧。
殷先生說,知識分子應以究極知識和真理為追求,為人類趨向良善的生活而致力。所謂「烏托邦」的世界,按其字義,是不存在的地方。張慶瑞教授本期探討量子AI科技會帶給人類的是美景抑或是噩夢?關鍵點在於階級對立能否消弭。
殷海光先生說得很白:「自由的倫理基礎有而且只有一個:把人當人」。
因疫情COVID-19,臺大50重聚成了55重聚,不過學長姐們持續捐款累計可觀,今年母校特於重聚會上頒贈獎牌致謝。請看翁定台校友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