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自問,什麼叫做好的藝術作品?有的人說,畫圖應該畫瓷器就像瓷器,畫陶器就像陶器。也許在沒有相機的時代,這句話是對的。可是現代的科技進步,我只要用一台很好的單眼相機配上恰到好處的鏡頭取景,打上特別的燈光,再用很好的印刷工具印出來,這樣不但有特別的光影,又有很好的構圖,而且百分之百符合上述的要求。這樣為何還需要辛苦的去畫一件作品呢?這時我們又會問:那麼畫圖是為了什麼?一件傑出的作品豈不是要自己畫得舒服,別人也看得舒服,這就對了。
我現在要介紹的這一位畫家,在繪畫方面剛好就符合上述的定義,但人生的結尾卻走得不明不白。
常玉的人生
1901年10月14日,常玉出生於四川南充的家。
常玉家境富裕,長兄常俊民經商有成,開設四川最大的絲織廠「德合絲廠」,二哥常必誠於上海經營一心牙刷公司,常玉負責包裝設計。1910年隨四川名書法家趙熙學習書法。1917年入上海美術學校就讀。1919年赴日時,在東京展出其書法作品,獲當地雜誌刊載推薦。1920年,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勤工儉學」計畫,常玉隨著這股留學熱潮前往巴黎學習藝術,開啟了他一生居留異鄉巴黎的藝術不歸路,僅於1938年短暫回國,繼承長兄的遺產,除此一直長居巴黎,並客死異鄉。
藝術生涯
常玉不像同時期的徐悲鴻進入正規美術學校,接受嚴格美術課程訓練,他在當時巴黎自由的藝術環境中,選擇大茅屋工作室及附近的咖啡屋自由創作。1925年入選獨立沙龍及杜勒麗沙龍。1927年漸以其素描及油畫,成名於巴黎。1929年,當時的大收藏家侯謝(P.H. Roché)即購藏他40張油畫及近百件素描、水彩。1930年名列Edouard Joseph編撰之『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第三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常玉結識美國攝影家羅勃‧法蘭克,法蘭克不但與其交換工作室,並為他安排於紐約Passedoit畫廊舉辦展覽。常玉在紐約旅居兩年,因其任性且『淡泊名利,一意孤行』,使他自絕於畫商及巴黎的商業行徑,致使他晚年潦倒落單、孤寂以終。
1963年,教育部長黃季陸邀請他來台辦展覽及教學,並預先付給他一筆錢。他想說先將作品寄來台灣展出,在這之前他想去埃及玩一玩,可是他用中華名國的護照,卻拿不到埃及的簽證,於是他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找他們,沒想到他們說你把護照留在這裡,我給你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你就可以辦簽證了。果真,埃及玩得成,但中華民國的護照也拿不回來了,因此就沒得回台教書。而這些寄到台灣的作品,他想要也要不回去。
1963年,常玉與教育部長黃季陸見面,黃部長問他說:「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常玉:「不記得,大概六十歲了。……只要身體好,過得快活,也不覺得年紀有多大。」當時黃部長勸常玉回台任教,常玉感嘆的說:「從前一個人過得愜意,不需要成家。一個人愛畫就畫、愛玩就玩,很自在,不覺得孤單。去年冬天因為房頂玻璃破了,漏風雨,我把梯子放在桌子上去糊窗子,不小心摔下來,不省人事,幸好門房聽見人梯摔下來的聲音很大,將我救起送醫。那時起就感到一人生活的孤單了。」
常玉之死
1966年8月常玉死於瓦斯中毒,死後二天才被人發現。常玉生前是在一家越南餐館工作,這家店老闆被警察局通知常玉逝世,便好心的在巴黎郊區為他租了個墓。常玉的墓,很小,只用簡單的水泥鋪成,在偌大的墓園裏,沒有特別的標示,甚至墓碑上,也沒有寫上常玉的名字,只有警察局死亡檔的編號。
雙玉交輝
民國8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首度舉辦「雙玉交輝──常玉、潘玉良畫展」(1995.10.13-1995.12.2)。兩位客死異鄉的中國畫家,在巴黎圓了他們的「藝術」之夢,潘玉良一生坎坷多采,最後作品回到安徽家鄉,而常玉的晚年作品在一連串的巧合與「意外」的安排下,於民國57年(1968)由教育部撥交國立歷史博物館保管。
1998年1月,蘇富比台灣區主席衣淑凡小姐與常玉的朋友羅勃‧法蘭克和臺北西畫部專家吳日曦、巴黎同事Helen Szuday Mori四人一同前往常玉墓前弔祭,站在晚景淒涼、逝世無人引祭的常玉墓前,她與法蘭克都掉下了淚。
中國人總有“葉落歸根”的傳統,衣淑凡問法蘭克,要不要把常玉的墓運回四川,法蘭克說,常玉喜歡巴黎,就讓他留在巴黎好了。不過,當年那位越南餐廳的老闆只訂了30年租約,30年過後,如果無人續租,只能再延二年,如果真的無人認領或續約,則將被丟棄。
常玉1966年逝世下葬到那年,正好是32年,衣淑凡說:「常玉一生,好像老天爺安排好的,就在他的墓將被遺棄時,法蘭克和我們出現了。」
大家提議,是不是將墓地買下,以免30年後,如果無人再來續租,又將面臨被遺棄的命運。
但瞭解常玉的法蘭克說:「這不是常玉要的,常玉的一生,總是過著有今天沒有明天的日子,誰知道明天會怎樣﹖」
於是他們只為常玉墓園再續租了30年,不過把常玉的墓重修了,並且在墓碑刻上了“常玉1901-1966”的字,常玉的墓終於有了名字,而且是中文的。
衣淑凡小姐多方查證了解,並專訪他已96歲高齡的前妻瑪素‧夏綠蒂‧哈蒙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 de la Harmonyer)後,由他們的結婚證書證實了常玉生於1901年。
哈蒙尼耶也談到常玉生前的點點滴滴及對常玉的懷念,當她得知國立歷史博物館將為他舉行百年紀念展時,心中更是充滿喜悅與期待,雖然年歲已高,加上身體狀況不允許她前來台灣,但回憶起常玉當年送她的翡翠飾物,仍可感受他們之間的深厚情感。
鄉關何處
2001年10月13日至12月2日,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百歲紀念展。
羅勃‧法蘭克用紀念他愛女Andrea Frank所成立的基金會(The Andrea Frank Foundation, Inc.)協助修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常玉的畫作一批。
羅勃‧法蘭克於美國耶魯大學設置常玉獎學金,贊助中國海外學生攻讀藝術相關課程。
2004年6月16日至2004年9月13日,巴黎居美美術館展出「常玉──身體語言」回顧展,一共展出101件,包括鉛筆、水彩、水墨、油畫和雕塑等作品,這是常玉度過大半人生的法國,第一次為常玉舉辦作品大展。
與馬蒂斯、費南拉傑、畢卡索、及海明威、亨利米勒一起,常玉被歸為巴黎蒙巴納斯藝術家群中的一個。目前繪畫界稱常玉為中國傳統畫進入現代的代表人物。
從醫學的角度談常玉之死
1966年8月常玉死於瓦斯中毒,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由於一氧化碳與體內血紅素的親和力比正常時的氧與血紅素的親和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紅素較氧合血紅素的解離速度慢3600倍,當一氧化碳濃度在空氣中達到35ppm,就會對人體產生損害,導致身體出現缺氧的情況,可以致命。而由於碳氧血紅素呈櫻桃紅色,因此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人士的皮膚會呈現這種顏色。
一氧化碳中毒後,先是嚴重頭痛,接著是噁心、嘔吐和呼吸急促,之後中毒者會精神錯亂、肌肉無力,一用力就會覺得頭暈。因此中毒者經常無法移動很遠,也就無法逃出中毒環境。最後喪失意識和昏迷。結果導致死亡,死因可能是心律不整,以及心臟和腦受損。
猜想巴黎的空間應很擁擠,常玉應是將家中的熱水器安裝在室內,當瓦斯燃燒時,由於通風不良,以致累積到對人產生危害的量,最後發生意外。
我的生命一無所有
常玉的作品,完全顛覆了傳統,大筆的揮灑、構圖簡單,但線條又是如此的剛勁。這是現代人喜歡他作品的原因。而我最喜歡的是下面他講的這一段話:
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
我只是一個畫家。
對於我的作品,
我認為毋須賦予任何解釋,
當觀賞我的作品時,
應清楚瞭解我所要表達的…
只是一個 簡單的概念。
參考文獻:
[1]張天鈞 《藝術與人生》,力大出版社,台北 2015。
[2]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史博館,台北 2001。
[3]陳炎鋒著 《常玉》,藝術家出版社 1995。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一氧化碳中毒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椅子上有貓。1939,油彩畫布,73 x 50 公分,私人收藏,台灣。
圖2:黃底紅桌上的瓶菊。1940-1950,油彩畫布,62 x 92 公分,私人收藏,台灣。
圖3:四裸女。1950,油彩畫布,50 x 73 公分,私人收藏,台灣。
圖4: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