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有感連結產業、文化與空間,以社會企業的體質,帶著公平共享與回饋的精神,探索人與環境共好的方式。」這是「大桌環境整合」的成立宣言。2015年春,一群六、七年級生創業,做品牌設計和環境整合的策略規劃。取名「大桌」,意在強調每一個人有平等發言權,不論職位為何,所有意見都可以充分討論來取得共識。

這支團隊來自臺大城鄉所。從臺灣茶起家,『山不枯』是他們成立後所推出的第一個茶品牌,主張來自中低海拔茶區、100%臺灣茶、無農藥檢出,以及環境友善包裝。第一項主張頗令人費解,產自中低海拔會是好茶嗎?這就是他們要翻轉的,臺灣茶真正的好味道是「人在、茶在、樹在、山在」。

品牌:人與環境共好

「人與環境共好」是他們的品牌精神,不論產品為何。誠如蕭定所說,可以是一種產品、一個活動、或是一項文化政策。以茶為例,他們尋找生產端與土地生態的平衡,通過消費者購買給予支持,從而改變臺灣茶的生產環境。「善待土地與茶樹,才是茶產業的永續模式。」此即環境整合概念的落實。

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激發出「大桌」?有唸建築的佳璇、唸經濟的蕭定、唸生傳的名揚、唸室內設計的賾駿、唸都市計畫的佳軒。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大學、專業背景各異,因著進入城鄉所就讀、先後參與張聖琳教授在坪林的里山實驗,一起見證並推動了臺灣藍鵲茶的誕生,然後一起創業去。

當中最早進入坪林實習的蕭定表示,經濟學比較是在理論層次研究,他一直想貼近人們生活的真實面向,而茶是傳統產業,是反思土地、人與經濟衝突的絕佳切入點。2012年以實習生進入坪林,去日本觀摩里山經驗時,看見日本人復育被農藥毒害的耕地,以「東方白鸛米」成功行銷環保理念,埋下他日後投身社企的種子。

被大家稱呼「阿季」佳璇是學姐,2013年底被張老師找回來,因為「張老師知道我想做一些不是傳統規劃在做的事情」。後來因經營理念差異而決定自創品牌,那時蕭定剛退伍,因緣際會,幾經醞釀,大家決定一起創業,以坪林為起點,實現人與環境共好的信念。

茶經:生態與環境平衡

當「茶園生產遇上地力有限的山頭,如何不枯?」蕭定說:「早期在坪林實作時,我們常常一心想改變環境,卻忘了茶農生計上的思考與擔憂。而臺灣製茶超過百年,在沒有農藥和化肥的年代,他們如何種出健康又好喝的茶?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但有鑑於茶農已習於慣行農法,要立刻轉型有實際上的困難,於是他們為「山不枯」制定兩種栽培標準──減藥及無藥栽培,藉此引導茶農逐步走向友善環境的種作,同時協助農民調整採摘與製作過程,讓茶樹可以更健康地生長。

因此,這群年輕人努力鑽研茶經,要破除你我在茶知識的迷思,比如高山茶。佳軒說:「臺灣的高山茶很貴,因為大家都以為高山茶品質最好,導致土地被過度開發,對環境造成傷害。茶樹的確喜歡濕度高的環境,但真正影響茶品質的關鍵其實是採摘和製作方式,因此,中低海拔地區也能產出好茶。」  

勤於鑽研茶工藝的賾駿也指出:「高山茶是好的種植環境,但不是好的製作環境,因為日光最重要。」佳璇舉例說明,「午時採摘的茶葉,因為露水消退,用來做茶品質最佳,再經由日光進行萎凋更好」。

賾駿慢條斯理地泡著茶回應,「現在臺灣茶走輕發酵,和以前味道不一樣。一般人迷信手採、以為一心二葉最好,其實都是誤解。機採可以在最好的時間內採完,茶葉品質好,又可以抵人力。至於一心二葉,嫩葉適合做綠茶和紅茶,但烏龍茶除了東方美人茶以外,其他都要成熟的原料,配合好的製程,溫潤不傷胃,才是最好。全部採嫩葉會對茶樹造成傷害,因為葉子是營養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以前茶樹生長期有340年,現在只剩下10年」。碩士論文才要完成,已是滿腹茶經。

教育:出自憐憫的知識

有人說,「理想不能當飯吃,但可以讓飯吃起來更香。」「大桌」的目標不只是飲一杯茶香,他們要破除的是根深蒂固的舊思維。這需要時間。所以,他們從企業團體著手行銷,短期先建立企業通路,維持一定的採購量,對茶農能有立即性的幫助,支持他們有動力減藥轉作,而企業的認購對社會大眾也會產生較廣泛的影響力。

即使是帶有濃厚理想色彩的社企,畢竟是公司,不是NGONPO,「我們需要將眼光放遠,把理念轉化成可以正向營運的模式」,佳璇說,「不能靠壓榨自己往前,讓大家得到該得到的,一起承擔公司的發展。」公司現有3個部門:賾駿負責農食產品部,蕭定負責生活工程部,名揚為規劃策略部,平時協力同工,另各自有專案在身。未來3年,坪林仍是重點,因為「大桌」是臺大「食養農創」計畫對地方的窗口。這是一個新里程的開始。剛執行完「山里街訪」活動的名揚認為,「這次坪林茶業博物館重新開張,讓人們從茶博館走進坪林,通過明信片認識在地店家,支持在地經濟。這個活動讓我們更深入認識地方商家。」,蕭定附和,「未來大桌要扮演的角色是,一方面了解地方需求,一方面要清楚資源端有哪些資源,才能做有效的溝通與媒合」。

佳璇說:「臺大給我們機會進入場域,經過這麼多年,坪林已產生許多新團體。我們進入的態度不是搶生意,而是把目標放在怎麼樣整合地方環境與產業。從課程團隊到決定開公司、成立「山不枯」,表面上是賣茶,但更重要的是牽起臺灣茶在這個時代,與土地、與人、生活的連結。」「大桌」的創立,是他們對人與環境共好的信念與追求有意義人生的價值觀的體現場域。

近幾年青年創業夯,而令佳璇感到欣喜的是,從這群年輕夥伴身上看到,他們對富裕的觀念在改變。「以前,富裕就是金錢,現在不僅止於此,或者說金錢的滿足程度不像以前;他們要的是生活和工作平衡,有意義比較重要。」由此可以理解,何以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她認為,這些青創團體若能合作,會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力。

生活:重整破碎的世界

創業動機或許不一,但對他們來說,「有意義很重要」,還有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名揚所說的「跟對的人一起做事」。

學室內設計的賾駿說他不缺工作,問題出在服務的對象,他覺得應該有更重要事可以做,進入城鄉所讀書,讓他找到可以做的事。「過去,城鄉所和臺灣的社會運動很密切,不過抗爭之後常會有蠻大的挫折和損耗,還有退場問題。而張老師為學生思考,畢業後還可以做什麼」。

佳軒唸都市計畫,老覺得這不是她的理想的想像,希望有不一樣的嘗試,誤打誤撞來到城鄉所。投入山不枯之後,終於有了實在的感覺,然而她也強調不會用道德高度來抬舉自己。「我之所以選擇走這條路,只是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而已」。

蕭定看到同學從大二起開始準備各種考試,也不得不提早思考未來。「我們出生在臺灣最富裕的時代,出社會卻是最艱難的時代,有很多理想抱負,但與現實差距大。唸了城鄉所,對於社會有了更多的關懷思考,自己想找的是能實踐理想又能好好工作又可以生存,看來看去只有創業。」是城鄉所給了他實踐力。

團隊當中唯一在臺大唸大學部的名揚,是農推系改名為生傳系的第一屆。他說,他進來後跟著老師下田野研究、認識臺灣農村,得到很大啟發,一直想嘗試與地方有關的事情。城鄉所時期更在實作激盪中學習規劃。在「大桌」執行這次「山里街訪」活動,就嘗試將地方資源整合,用不同以往的形式呈現,迴響很好,小有成就感之後,也在構思如何與在地茶青聯盟,以整合匯聚地方更大的力量。

相對工作經驗豐富的佳璇,先後經過建築師事務所、社區營造的歷練,進入城鄉所讀書,最大的衝擊是接觸到不同理論面向的人,「建築師的工作比較獨立,但都市規劃是團隊工作,所以要作自我修正,理解不同立場。另一個很大的收獲是,認識了張老師和他們。跟小我一輪的人工作,最棒的事情是從他們身上看到不同世代的世界,充滿刺激。我們像一個變形蟲,尋找面對新時代,環境與生活的整合方式,從中建立屬於團隊的價值觀與風格,我非常期待,未來,這樣的組成會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  

聖經裡有謂「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造物者創造了世界,祂看所有受造物是美好的,遺憾的是人們沒有照自然的法度來生活。教育學者Palmer認為,按這種出於好奇心與控制慾的求知模式,大肆發展科技與經濟,到頭來必然將人類帶向死亡。他在《未來在等待的教育》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的是另一種知識,一種發自憐憫驅使的理智,以承擔關懷環境的責任。也唯有按著公義生活,生態才能得到恢復,受造界才能重拾活潑的生氣。這不只是「大桌」這幾個年輕人要做的,也應該是你我要做到的。

 

圖說:

圖1:賾駿手繪茶園地景,印在茶盒內,讓喝茶多了一項收藏。

圖2:從茶起家,源於坪林的經驗與責任,團隊在坪林茶園裡頭。左起:李佳璇、楊佳軒、楊賾駿、蕭定雄、郭名揚。

圖3:透過邁向頂尖計畫,城鄉所得到支持,到日本跨境實習。中為張聖琳教授,左1為楊賾駿,右1為郭名揚。

圖4:草創時期,發揮大桌精神,密集討論。

圖5:到產地坪林與農友溝通,調整茶園農法。

圖6:受邀參加臺大D-School創新設計學院開幕記者會,其中的人文社會組「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得到臺大校長與副校長的全力支持。圖為陳良基副校長。

圖7:舉辦體驗活動,理解自然安心茶,右1為楊佳軒。

圖8:到茶農家談天試茶,滿載而歸。右起:郭名揚、蕭定雄、楊賾駿。

圖9:舉辦山里街訪活動,設計地方商家明信片。

圖10:臺大D-School創新設計學院人文社會組「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其中坪林是課程場域之一,山不枯團隊是坪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