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類:「臺灣大河小說開創者」鍾肇政
鍾肇政先生於1948年就讀臺灣大學中文系。代表作品有《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高山組曲》、《八角塔下》、《魯冰花》、《怒濤》等。他的作品以臺灣文史地為背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是臺灣第一位大河小說創作家,對當代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鍾肇政先生在推廣文藝欣賞,鼓勵創作亦不遺餘力,創辦《文友通訊》、主編《臺灣文藝》與《民眾日報》,以及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與《臺灣作家全集》,被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的領導者。曾受聘為總統府資政,並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等卿雲勳章、國家文藝獎、臺美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總統文化獎等獎項。除長年筆耕不輟,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任臺灣筆會會長、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客家電臺董事長,也因此又有客家民主運動導師之譽。
在11月15日校慶大會上,他代表致詞時以個人經驗鼓勵有志於文學者,不要怕退稿,要越挫越勇如他。當年因完全聽不懂課程,入學臺大中文系2天即忍痛說"bye bye"。楊泮池校長表示,鍾肇政先生雖未畢業,但他心繫臺大,在臺大校史館留言「我愛臺大,永遠永遠」,而他自學有成,有目共睹,這份精神令人敬佩。臺大以包容的心看待所有學生,即使沒有畢業證書,也是臺大人,因此獲選傑出校友。(攝影/許哲瑋)
◆人文藝術類:「傷痕文學始祖」陳若曦
陳秀美女士,筆名陳若曦,1961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62年赴美國何立克學院進修,之後轉入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研讀並取得碩士學位。陳女士在學生時代即展現了文學創作才華與推廣的熱情,與同儕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被視為新秀小說家。
1973年,陳女士完成代表著作《尹縣長》,以深邃的思想與精巧的文字描繪文革運動,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傷痕文學,曾獲《亞洲周刊》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1995年陳女士返臺定居後,持續以行動關心社會議題,作品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屢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等。陳若曦女士一生秉承知識分子的風骨,用文字傳達追求真理與自由的堅持,足為典範。
◆學術類:「金屬材料科學權威」劉錦川
劉錦川院士於196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隨後赴美國深造,於1964年、1967年分別獲得美國布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碩博士。隨後擔任美國田納西州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院資深研究員、金屬材料部主任、和研究院資深院士,現任臺大材料系特聘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大學傑出教授。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當選中國國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當選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院士為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在於揭示金屬間化合物的脆性本質,貴金屬合金的晶間斷裂、大塊金屬玻璃的玻璃形成能力理論以及新型納米鋼的組識和性能,提出精湛的研究成果。獲頒多項國際獎章肯定,包括:冶金材料期刊金質獎章、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總統獎、布朗大學工學院傑出校友和金質獎章、國際貴金屬學會的首屆亨利・阿爾博特獎、榮獲美國金屬學會院士會員,並4次獲工業雜誌選出的IR100發明競賽獎。
劉錦川院士孜孜不倦的研究態度,帶給材料科學領域長遠的貢獻,獲推崇為材料科學界的權威,實至名歸。
◆學術類:「當代數學家」張聖容
張聖容院士197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數學系,隨後赴美進修。1974年在柏克萊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傑出女數學家獎,1998年起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張院士豐碩的研究成果,對於調和分析及幾何分析做出重大貢獻,並且開創了「四維保角幾何」的新領域。對數學發展造成深遠影響,對於理論物理的進展也提供了關鍵性的分析工具。
2008年張聖容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士,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士。201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為當代獲頒數學領域最高榮譽的臺灣科學家之一。張教授對於提升國內數學研究發展亦不餘遺力,經常利用寒暑假返臺發表學術演講。並多次獲邀參與國家理論科學中心、臺大數學系及其他學術單位的評鑑與交流活動。張聖容教授以國際知名的卓越貢獻,引領國內數學研究往前邁進,實為臺灣學術研究樹立了新的標竿。
◆學術類:「核醣核酸剪接大師」鄭淑珍
鄭淑珍院士,197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系,1983年獲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而後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病毒實驗室、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88年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2012年當選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2013年獲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鄭院士以酵母菌為模式系統,探討訊息核醣核酸剪接反應的分子機制為研究主軸。其研究成果對核醣核酸剪接反應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並創造出新的實驗工具及條件,使得剪接體組合的路徑能作更詳盡的分析。
鄭院士以其開創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獲獎無數,2003年有庠科技論文獎、2005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2007年教育部學術獎、2010年第三世界科學院生物科學獎。並且參與多項重要研究計畫,包括科技部尖端計畫、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科技部學術攻頂計畫。
◆工商類:「臺灣化工產業推手」陳顯彰
陳顯彰副總裁,1954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工系,服務於臺灣肥料公司,參與建置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液氨尿素肥料工廠。1960年加入南港啟業化工公司,1965年擔任臺北美商華斯威公司副主任化學工程師。1969年受聘為臺北萬源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次年升任總經理。1979年為大連化學工業公司敦聘為總經理。現任長春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副總裁。
陳顯彰主導開發許多世界級化工製程技術,使長春集團及大連化工躍於全球領先,獲國內外專利權79項。此外,亦運用所學投入化工業公共事務,曾任臺灣化學工程學會、臺灣石化公會、責任照顧學會、臺灣化學科技產業協進會等常務理事、臺灣區合成樹脂接著劑工業同業公會及臺灣化學工程學會理事長。長期關心化工教育,積極協助學術界培養人才。在產、官、學界具有重大貢獻。
◆工商類:「國際標竿企業家」蔡明忠
蔡明忠董事長,1978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學系,1979年取得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富邦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
蔡董事長是金融創業家,帶領父親所創立的富邦集團不斷創新突破。旗下主要子公司包括富邦人壽、台北富邦銀行、富邦銀行(香港)、富邦華一銀行、富邦產險、富邦證券及富邦投信等,皆居於領導地位。以靈活的經營與併購策略,建立臺灣最完整的跨業經營金融集團。版圖已跨臺、港、中、越,朝向「亞洲一流金融機構」的願景穩步邁進。2009年獲頒《歐元》雜誌「大中華區金融業卓越貢獻獎」個人成就獎。蔡董事長的父親,已故富邦集團蔡萬才總裁,亦為本校傑出校友。蔡董事長的獲選也締造父子同獲殊榮的佳話。
蔡明忠董事長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的實踐家,堅持「誠信、親切、專業、創新」的核心價值,成立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富邦藝術基金會、北富銀公益慈善基金會,長期回饋社會。蔡董事長帶給臺灣正向的力量,影響深遠,是為企業家標竿及典範。
◆工商類:「高科技業研發楷模」王文漢
王文漢博士,1981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分別於1985、1989年獲荷蘭電機工程碩士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並以其經典學術論文著作,榮獲ACM SIGMETRICS(國際計算機性能績效會議)最佳論文獎、ACM/IEEE ISCA(國際計算機架構會議)歷年最佳論文獎、最具影響力論文獎的殊榮。
王博士於1991年加入英特爾公司,從事Intel Pentium Pro平臺架構設計及分析工作。為該公司Intel Xeon處理器產品線開發,帶來關鍵性的貢獻。使得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普及化。憑藉其卓越的技術研發、管理與溝通能力,於2013年升任英特爾企業副總裁暨英特爾實驗室執行總監,成為全球華人於高科技產業之典範。
在功成名就之餘,王博士不忘飲水思源,致力於推動與世界頂尖大學之研究合作及協助臺灣產業人才培育。2009年與陳良基副校長合力讓臺大成為全球12個英特爾頂尖大學研究中心的一員。
王文漢副總裁肩負全球資通科技之研發重任,建立跨產業、政府、學術之生態系,持續推動科技研發,實為華人於高科技產業之研發楷模。
◆社會服務類「全方位醫界典範」韓良誠
韓良誠醫師,196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並於1981年獲得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博士學位,行醫至今55年。深受父親韓石泉醫師身教影響,並且為達成「全人醫療」(Holistic Medicine)的理想,身為基層醫師的他積極參與各學會的學術活動並累積學分,陸續取得內科、消化系、心臟、老人急重症學等專科醫師資格證書,而於1973年設立臺南地區第一所加護病房。1990年以及1993年,分別赴夏威夷大學老人醫學部門,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並取得哈佛大學「老年醫學教員受訓結業」資格證書。隨後,與成功大學合作,於2006年爭取成立臺灣第一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老年學研究所」,成為臺灣老年醫療的重要推手之一。
除了奉獻於醫療工作,韓醫師也積極投入中學教育領域,以「不支薪、不領車馬費、完全奉獻全人教育」的精神,長期擔任臺南光華女子高級中學董事長達41年,獲教育部頒發「弘道獎」。此外,以義務領袖、理事長之名,參與臺南市與全國YMCA的社會服務工作,致力於老人服務與婦幼福利工作達43年之久。
韓良誠醫師,潛心投入醫療服務、持續研究進修,也長期投入社會公益,堪稱是全方位醫師,足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