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你內心的聲音走

Listen to the little voice from within.

Your life’s dreams won’t be left unfulfilled.

從小至今,大家都依循一條既定的路途,讀書、升學,無不是依照父母的期許或社會既成的規範,這一路走來,極少人脫離這軌道而行。現在終於來到一個段落,踏出校門,眼前是一片可盡意揮灑的人生空間,是否有勇氣自主地走出不一樣的天地?夢想是不是渺不可及?企圖要建構的未來會是何種面貌?這一刻大家似乎惶恐猶豫居多。事實上,夢想是能落實,而未來也不需戒懼,答案就在這裡:跟著你內心的聲音走,你將有一個豐富的人生旅程。  ……洪茂蔚,寫於中興大學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院長任內

人生走來路平順

自嘲大學四年玩的多,書唸得少,所以才要繼續讀書。受當時留學風潮影響,洪茂蔚走上學術之路,如今回首,沒走叉之餘,他感到「最幸運的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馬斯洛(A. Maslow)曾說“Obviously the most beautiful fate, the most wonderful good fortune that happen to any human being, is to be paid for doing that which he passionately loves to do.”,這句話最能表達我的心境,我想人的幸運不過就是如此」。

1981年從臺大經濟系畢業後,洪茂蔚赴美深造,1986年取得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經濟學碩士,1990年取得Northwestern University財務金融的博士學位,隨後進入加拿大著名學府McGill University任教,1994年返回母校國企系服務。1997年獲國科會管理學傑出研究獎,這是臺大管院創院以來首位獲獎者,1999年獲得李遠哲院長所主持之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卓越的研究表現,令人為之亮眼,而於2000年為中興大學敦聘擔任「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創院院長。

學術行政初體驗

洪院長直言,當年興大向中研院李遠哲院長探詢,透過經研所胡勝正所長的推薦而找上他。有人以為太年輕就投身學術行政工作是浪費生命,他本來意願也不高,由於胡所長一句「小孩子是新的比較好」,他決定試試。

短短兩年任內,這個學院誕生了七個系所及EMBA碩士在職專班,效率之高,讓國內其他大學欽羨不已。「中興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創系。由於許多次領域我不熟悉,我透過各種管道搜尋國內各該領域的人才來撰寫企劃書,從校方到教育部,經過無數次溝通、協調;得以在兩年間陸續成立七個系所,很不簡單,算是達成階段性任務。此後教育部祭出總額管制,很多學校新設系所的困難度增加許多。目前已增至九個系所,堪稱是中部地區大學管院的龍頭。」

洪茂蔚院長(左三)獲頒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受獎人合影。(管理學院 提供)

 

擘劃臺大管院藍圖

2004年2月,洪茂蔚以「追求卓越,成為亞洲一流、與國際水準的優質管理學院」為願景,當選臺大管理學院院長。在他的「院務構想計畫書」中,他提出擴展組織、加強國際合作、持續獎勵教學與研究,以及爭取國家重點等策略,打造臺大管院的競爭力與永續發展。

催生科技管理研究所

和中興大學比較,臺大管院歷史悠久,系所較少,員額較多,不過要成立新系所很不容易,科技管理研究所即籌備經年,歷經數任院長仍無法如期掛牌。「臺大有1800位專任教師,其中管院師資才86名,而管院現有3700個學生,師生比居全校之冠;規模小,可見度很高,貢獻度也最大,單是EMBA學費就為學校增加很多收入,但卻未獲得相對支持。」對於政府將生物科技、奈米機電等視為重點發展領域,而將科技管理排除在外,洪院長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在製程之外,決策、行銷,甚或財務管理,都是提昇產能不可或缺的一環;科技重要,科技管理也很重要。由於教育部實施總額管制,必須有特殊計畫才能有員額,導致科技管理研究所延宕多年;他希望任內能爭取五至七個員額,催生科管所。

規劃英語教學program

日前《金融時報》公佈全球百大MBA,入榜的華人MBA分別在新加坡、中國上海及香港,對於此,洪院長指出,百大沒進不只有管院,臺灣的大學在各領域都要加強,至於管院,「最大的問題是英文。前述三家管院都有英文program,而我們只有零星課程採英語教學。我們的缺點在於英文不如前者普及,而這是整體社會結構的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除非像中歐國家一樣,砸大錢,聘很多英文老師。」為解決上述問題,管院已針對擴大實施英語教學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目前的規畫是從MBA當中擇一班施行全面的英語教學。之所以只選一班,洪院長表示「如立刻全面實施,風險太高,怕像教改一樣,落得大家不滿意,可是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目前職員也沒辦法全部使用英文;所以先抽樣一、兩班做示範,採漸進式,再作評估。快者今年9月就會實現」。

洪院長強調英語教學不只為英文而英文,也是為了交換外國學生及老師。「英文不是惟一,但有英語program,可以促進國際化,增加和其他國家交流的機會,不論來自荷蘭、德國,還是加拿大,不管幾個月,我們都能handle。現在課程太散了,要更有結構才行。但要漸進,不能重蹈教改困境,我常批教改『立意非常好,可是結果並不一定如想像中好』;這個實踐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有四十名學生,十多位老師,要邊走邊學」。

培養具競爭力的學生

「我們的目標是教育出最好的學生,對社會、對經濟有貢獻,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為以,我們的課程要隨著時代腳步調整,和世界同步化。當然,英文不是國際化惟一要件,更重要的是視野,所以我們鼓勵學生交換,把握機會多接觸各種文化。現在學生遊學的很多,英文能力普遍來說都不錯,我想臺大學生的能力沒問題,我們要做的是給學生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在面對全球挑戰更具競爭力。至於他們進入社會後表現如何,就要看個人的成就動機了,動機強者在業界功成名就,即或不強,在其他領域也能過得很快樂」。

設立教師發展專用款項

雖然臺大管院未入列全球百大,不過洪院長很篤定地表示「我們大多數領域都是臺灣最好的,尤其近年新進師資越來越好。目前的研究水準固然和國際有一段距離,不過已接近百大」。洪院長進一步分析,著重量化的領域如會計、財務等距離較近,而質化領域較遠,此乃學科和文化使然。「因為我們的教育訓練偏重量化,描述訓練較少,加上描述要能活用英文,這對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本來就有先天上的困難」。未來如何提昇研究水準?洪院長認為要務之一是延攬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陣容,二是要營造更優質的研究環境。「由於我在國外教過書,知道臺灣的大學給教師的支持很少,我們沒問哈佛、馬基爾是如何支持老師的,就說要成為哈佛、馬基爾。薪水差很多不用說,其他周邊支持差更多,我們連出國都很缺乏彈性,但是不能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客觀地來看,我們的老師在這種環境下算是做得不錯,薪水只有香港四分之一,以每單位成本來計算,說不定我們還遙遙領先」。

管院對於教師研究發表有多項鼓勵措施,已行之有年,洪院長表示將再接再勵,向校方爭取EMBA經費之彈性運用,並向企業界及校友募款,作為「管院教師發展專用款項」,支持老師專注於研究及教學專業上之發揮。

爭取納入國家矽島專案

有鑑於管院可見度高,影響力大,但是所分配到的資源卻十分有限,身為院長,洪茂蔚表示,將於內閣改組之後向新政府建言,爭取成為重點,期能將管理學納入國家矽導專案。「我們的聲音當然有點自私,但也是整個社會資源應有合理分配的想法」。他以金融為例指出,臺灣金融業之規模不亞於科技業,是臺灣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但國家對財金的投資等於零,和圖館系、歷史系一視同仁;而科技業除了晶片製程,產品的選擇、流通與應用都需要決策與管理,才能有效提昇整體產值。何況,「管理所需要的錢不多,因為我們不需要設備,我們需要的是mind,只要適當的資源,適當的support,我們就可以做得很好;我們要讓決策者聽到這些聲音」。

期待:躋身世界百大

至於兩岸學術態勢的消長,洪院長有著極大的憂慮,他曾表示若未來三、五年內不能急起直追,臺灣不僅會落後,還可能拉大距離。由於臺灣經濟景氣,出國留學人數遞減,再加上學術環境缺乏彈性機制,相較於對岸出國留學人多,人才聘用薪資彈性高,兩岸在管理學的競爭優劣立見。「現在大家常說『臺灣是資本主義的地方而用社會主義在run,大陸是社會主義的地方,卻用資本主義在run』,這句話用在學界也十分貼切。」臺灣要如何因應此一態勢?他主張應從全面檢討教師薪資結構、放寬教師員額比例等方面著手,只要持續努力提昇研究水準,兩岸學術差距不致太遠,甚或還能在某些領域保持領先。

對於未來三年,洪院長的自我期許是「溝通再溝通」。東西方的大學架構不同,「國外MBA以院為單位,但臺灣以系為單位,這是文化差異,中國人有中國人做事的方法。所以我的工作主要在溝通,讓每個次領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洪院長期能將多年來於院務行政、學術研究及教學上所累積的經驗,結合管院同仁的智慧與熱情,戮力以赴,創造共同的未來,帶領臺大管院躋身世界百大之列。(本欄本期策畫/會計學系林世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