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化學系畢業的校友張勝凱先生宣佈捐款新台幣五千萬元,作為化學系興建新館基金。張勝凱說他很感謝化學系,不僅因為個人是系友,也是因為家族企業「三福化工」曾蒙幾位化學系教授的幫忙,一個偶然機會從陸天堯教授口中得知,化學系新研究大樓至少需自籌一億元,於是慨捐五千萬,回饋母系。

攻讀化學 為承父業

張勝凱於民國49年進入臺大化學系就讀,事隔43年,他還記得代號是492311,代表化學系49級。

對於早年求學,他說那個時代考大學有時是身不由己。由於興趣廣泛,高三時的他對於該唸什麼科系,一度猶豫不已,最後選擇化學系,泰半是為了符應父親的期待,因為當時經營「三福化工」的父親希望子承父業。

進入大學之後發現對化學還真的不是很有興趣,於是在課業之外,社團活動成了他大學生活的重心。父親出國經常拍照,耳濡目染之下,張勝凱在高中時就喜歡上攝影,所以大一就開始參加攝影社。在攝影社,他充份享受到攝影的樂趣,也結交了許多好朋友,更學習到人際關係的應對;這些對他的成長都有很大助益。「雖然在學術方面未能有所成就,但大學四年對我的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里程。」他說,臺大四年真的是很有意思。

張勝凱(左一)與昔日攝影社同窗駱錦明(中)和莊明景小聚,笑談當年。

 

移民巴西 自力創業

大學畢業後隨著留學潮到東京大學攻讀研究所,取得食品化學碩士學位,本來計畫在日本創業,但宥於空間不大,難以施展,於是在1973年轉而移民巴西,從此展開個人的創業生涯。

在此之前,他跑遍了東南亞、美加各國,最後決定以巴西做為他移民的終點站。他說巴西有幾個特點吸引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巴西的族群多元而平等,沒有種族歧視。「臺灣有本省人、外省人之分,日本歧視其他亞洲人,美國歧視黑人;但在巴西沒有這種問題,巴西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一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可以和平共處的地方。這裏沒有歧視、沒有分別,大家打從心底接受各色人種,我想這是巴西最吸引我的地方。而且,三十年前的巴西比現在更適合人居住,地大物博,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生活水準更超過臺灣,以當年國民所得來比較,我記得1973年時,臺灣有450元美金,日本1,000元,而巴西已有700多美元。」

當然,巴西的產業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也是他選擇的理由之一。「當時的巴西,由政府扶植的重工業很發達,如汽車、大型農機、飛機都有製造,但由於私人企業不發達,相對地,輕工業很少,仍有許多發展空間;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當年他才31歲,一家五口來到陌生的國家,不諳葡萄牙語,不巧又逢世界石油危機開始,巴西經濟即將進入黯淡期;人生地不熟,似乎也時不我予,不過他表示一路走來尚稱順利,期間多虧臺灣移民的互相照拂,而巴西有全世界最多的日裔商人,對留日的他而言,不啻如魚得水。

張勝凱在巴西創業最初從事糖蜜素的進口貿易,三年後即自行斥資生產,並逐漸將產品拓展至紙尿布、衛生綿、飲料及塑膠製造等,多角化的經營模式極為成功,打破美商艾伯特藥廠、嬌生衛生用品等大財團在巴西的壟斷市場,其亮眼表現讓產業界為之欽服。

攝影同好 終生摯友

此次回臺,張勝凱特別撥空與當年攝影社幾位同好聚餐敘舊。當晚出席的有臺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攝影名家莊明景,以及幾位攝影社年輕社員和現任指導老師蔡榮豐等人。

張勝凱回憶,駱錦明、莊明景和當晚未現身的協榮航運董事長黃美雄,都是攝影愛好者,後來也成為極要好的朋友。這幾個人在當年合力舉辦了臺灣第一個國際攝影沙龍,開大學社團舉辦大型國際攝影活動之先例。「四十年前的臺大,社團不多,我記得比較有名的有大學論壇社、晨曦社,通常只有十分之一學生會參加社團,而當時攝影社已經有200多人,在當時稱得上是大社團。我們在大三及大四時共辦了兩屆國際攝影沙龍,我們幾個人是前後期社長及籌備主委。那個時期可說是攝影社有史以來最具活力的一段時期。當時舉辦的場地在學校附近的美而廉西餐廳,這家餐廳在四十年前是很重要的一個沙龍場地,每個月都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或戶外攝影活動。」

雖說熱衷攝影,張勝凱謙稱他和駱錦明一樣,玩票性質居多,他笑說「攝影也是一種社交活動,更是交女朋友的機會(駱錦明的另一半就是箇中同好)。不過,莊明景就不同了,他從那時起即全心投入,所以後來成為專業攝影家也是可以預期的。」

即使是業餘,當年他們參加各項攝影比賽總是無往不利。張勝凱曾一舉拿下救國團所辦模特兒攝影比賽(這類比賽在當年也是開風氣之先)的金、銀牌,其他大學的攝影社,除了師大的鄭松溪和東吳的吳東昇可堪匹敵以外,幾乎所有獎項都被臺大攝影社所囊括,由此可見他們當年的實力。

推敲起來,攝影社除了靠同儕相互激盪,有好的指導老師更是關鍵。「有三位老師對我們影響很大,一是郎靜山先生,一是張才先生,兩位都是早期攝影界大老,郎老師是沙龍派,張老師是寫實派;還有一位湯思泮先生,則是評論家(《攝影天地》的主編)。其中,張才以寫實取勝,平實地表現庶民的生活,我覺得對我們是很好的訓練,讓我們了解到攝影不能只在意結構的美感,而要能思考如何表現影像的生命,讓照片看起來有內涵。一般人或許對張才感到陌生,他的傳記近日剛出版,大家可以透過這位臺灣攝影藝術前輩的作品,回味臺灣早年社會的樣貌」。

未來教育 適才發展

張勝凱對於化學系老師在學術研究所投注的精神感到佩服,但自嘲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所以和老師的互動不多。「臺大七十週年校慶時,化學系邀請系友回娘家,李遠哲院長在我之前演講,提到當年為了做實驗,晚上都窩在校舍樓梯旁一個小倉庫裏睡覺,半夜常被其他聲音吵醒,醒來發現老鼠在他的身上爬來爬去。他這樣用心做研究,得到諾貝爾獎實至名歸,更表示除了才能,後天努力還是很重要。反觀我不是可以規規矩矩做研究的人,往往分析出來的結果和別人都不同,到了大四做攝影社社長,更是忙得團團轉,常常為了社務丟下做了一半的實驗不管,還因此差點無法畢業。化學系日前為系慶來訪,我告訴他們本科讀不好別洩氣,因為既然能進入化學系就表示這個人一定不笨,只是人各有志,只要順著自己興趣去發揮長才,不論是在學術界、企業界都能有所成就」。以他為例,年輕時也湊熱鬧去留學,現在的體會則是:不必勉強自己。若時光倒退,他不一定選化學系。

早年臺灣的教育體制僵化,升學不是考慮個人興趣,而是以社經地位來衡量,也就是因為如此,一般人直到高中、甚至大學畢業了,都還不清楚自己的志向為何。有鑑於個人的經歷,張勝凱在經商有成之餘,在巴西創辦了「仁德國際學校」。這是一所包含了幼稚園、國小、國中到高中的完全學校,所招收的學生遍佈各個族群,華裔只佔其中十多個百分比,然不論祖籍在哪裏,所有學生都要同時學習中、葡、英三種語言,還有其他語言供學生選修。

張勝凱在巴西創辦未來學校,期為兒童提供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圖為他在校園內與小朋友合照。

 

張勝凱表示,這是一所未來學校,他要讓不同智能的小孩能在這所學校裏得到最好的發揮,培養他們理性批判、獨立思考及語言溝通的能力,讓他們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能夠及早自我發掘,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要這些小孩活得幸福」,他如是說。

惟有宗教 淨化人心

成長在六0年代、處於戒嚴時期的臺灣,年輕的張勝凱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十分敏感,不免質疑人生的目的為何?這也許是他創立未來學校的潛在因素。「我覺得應該要為社會做點事情,而社會不公的根源就在政治,所以我大學四年最多的朋友是臺大法律系同學。」不想坐觀社會的不公不義,他在大學時期即參與很多政治運動,後來留學日本也一直持續著,因而被國民黨政府列為黑名單。直到移民巴西忙於事業,才逐漸淡出政治活動,但對臺灣的關心則未曾稍歇。

曾任世界台商聯合會總會長,張勝凱在任內積極促進世界各地台商組織的交流,建立網路聯絡系統,並促成台商子弟建構聯合體系。他認為海外台商對臺灣向心力很強,即使政治立場不同,不論執政黨是誰,還是支持政府的;這是海外台商共同的基本態度。

現在的張勝凱少了年輕時的憤世疾俗,頂上光鮮的他看來像個修行者。16年前,張勝凱一度身體有恙,看遍中西醫皆罔效,後來在朋友引薦下去練氣功,病痛緩解了八成以上。「我在練功時,體驗到許多科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如超能力,於是找了很多書來看,最後從佛教得到解釋,所以後來皈依了佛教」。

1987年,他開始練氣功,修身養性,同年臺灣解嚴,政治步向民主;他認為早年的政治運動已功成身退,現在臺灣最需要做的是提昇人心的層次。在追尋信仰的道路上,他發現佛教闡揚的自利利他喜薩道,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心靈歸宿,所以多年來他在巴西致力於推廣佛教,希望更多人能和他一樣,找到心靈的歸宿。他相信惟有健康的心靈,才能善用財富,才有利他行為,也才會有富足的人生。

愛極了攝影的張勝凱,與讀者分享他的四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