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我國公共衛生之研究、發展與整合,並配合國家社會需要,協助政府解決公共衛生問題,領導我國公共衛生教學及研究,臺灣大學於民國82年成立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係由原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成立於於民國50年)及公共衛生學系(成立於民國61年)擴編而成,這是國內大學第一個創設的公共衛生學院。除公共衛生學系外,公共衛生學院目前設有「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所」、「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環境衛生研究所」、「預防醫學研究所」及「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原公共衛生研究所)」共一系六所,各所均設有碩士班及博士班。

公共衛生學院成立至今,因校方並未分配建物空間,多年來一直借用醫學院14樓、15樓、聯教館部分空間及原管理學院商學館(現公衛新址)使用,合計樓地板面積僅有4,060平方公尺。相較於教育部訂定之公私立學校使用面積最低標準,其符合率僅達27%,再加上目前所用空間多屬於醫學院,空間不足一直是影響公衛學院長期發展之主要因素。

92年9月4日陳維昭校長主持開工典禮。(左四維本院王榮德院長,左五為衛生署陳建仁署長)

 

多年來,興建一棟屬於公共衛生學院的建築一直是歷任院長及全院師生的理想。公共衛生學院籌備建院案,於79年11月7日在孫震前校長主持之公共衛生學院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院地點,可利用商學系舊館及第十六宿舍現址(即林森南路、紹興南街、徐州路及濟南路所圍成之範圍),87年10月2日在陳校長主持之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八十七學年度第一次會議決議原則同意規劃興建,並於89年2月25日八十八學年度第三次會議決議同意變更公衛大樓設計案,以自籌三分之一配合款(臺大醫院支援)之興建構想書報教育部審議。這期間透過公共衛生學院歷任院長林瑞雄教授、王秋森教授、陳建仁教授、王榮德教授的努力及畢業校友李應元博士、陳其邁立委等人的協助,公衛學院同心協力、契而不捨的精神,終於獲得教育部相關長官的認同於90年7月9日同意補助兩億八仟萬元,另外由於臺大醫院李源德院長和醫學院學陳定信院長的支持,也讓學校自籌三億六仟萬元的款項有了著落。經過九十一年度核定學校自籌伍佰萬元先行辦理規劃設計之後,總務處於91年元月經二階段評選順利甄選出技術服務廠商來辦理規劃設計書,並於92年3月經過兩次招標後甄選出隆豐營造執行公衛大樓營建工作,公衛大樓工程在歷經超過十年之規劃推動時程後終告正式啟動。這段規劃、設計、招標的過程之中,公衛學院內來自工程背景李芝珊(化工系校友)和王根樹(土木系校友)兩位教授的技術溝通,以及陳振川總務長(土木系教授)專業業上的堅持,對公衛大樓工程興建的順利啟動功不可沒。公衛學院再次展現其跨領域整合來解決問題的特性和能力。

公衛大樓為一地下二樓、地上十樓之建築,總樓地板面積28,420平方公尺(其中公用空間10,233平方公尺)。建築設計考量整體環境及日後使用效能,在規劃設計時即考量綠色建築之需求,在綠化、保水、節約水資源、節能、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方面特別考量,在經過審核後,並已順利取得基地綠化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等四個綠建築標章。

依現有建築設計,公共衛生學院大樓地下一、二樓設置檢體儲存區、機車及汽車停車場等設施(包括88個汽車停車位及465個機車停車位);地上建築部分除公衛學院各系所外,包括醫學院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系所亦將遷入。大樓地上一層為行政辦公空間及300人大型教室,一樓亦提供優質開放空間與綠地供各單位共同使用;二層為教學空間,包括不同容量之教室及研討室,提供法學院、社會科學院、醫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教學使用;三至七樓為公衛學院、醫學院及醫院之研究室及討論室、八樓至十樓則規劃為實驗室。整體建築預定於93年年底完成建築體工程,並於94年夏天遷入使用。

92年12月9日工地現況。已完成地下一層開挖及支架設置。

 

公共衛生學院大樓模型。

 

由於該基地鄰近法律暨社科兩院學生宿舍,為免本案工程施工中之噪音、灰塵等環安衛問題影響社區同學,本工程於承包商評選時特別加上環安衛執行計劃內容項目,並且於施工期間將成立監督委員會或監督小組,邀請該區宿舍學生代表參與共同監督承包廠商。另外要求承包商將各項施工情況、進度上網公告週知,以利共同監督,建立本校工程施工範例。公衛大樓施工概況及相關文件均至於總務處營繕組網頁,隆豐營造並建置公衛大樓施工網路平台,設置網路攝影機,供關心本案人士隨時瞭解施工狀況(網址: http://ntu331.lfc.com.tw/index.htm)。這種施工管理方式是國立大學校舍興建的首例,這一個社群參與營建管理模式可以建立,要歸功於陳振川總務長的居中協調以及公衛、法律、社科三院院長師生之間理性的溝通和妥協的結果。

公衛大樓之興建,不祇對亟需空間之公衛與醫學兩院有益,有效疏解醫學校區目前空間嚴重不足的現象;同時也對法、社科兩院提供較充裕之空間,來改善提昇教學品質與生活環境。期望公衛大樓工程施工順利,兩年後提供醫學校區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也讓臺灣的公共衛生教學研究成果可以在新建築的穩固基礎上,在新世紀的發展中達到亞洲第一、世界前十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