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邁入二十一世紀臺灣大學伴隨臺灣的歷史走過無數個風風雨雨的寒暑。面對國家積極改革的今天,臺灣大學站在培養無數國家未來人才的觀念,積極投入校園整體的規劃與改革。除了凝聚過去臺大人所認同的共同記憶之外,本校的環境營造將以人為本、生態自然保育、生物微氣候等觀念帶入校園環境之中;希望藉由新的環境理念建設新的大學校園環境,進而培養出國家更優秀的人才。
有鑑於此,臺灣大學提出「藍帶」與「綠帶」融合的觀念,藉由綠色東西軸向的生物長廊、與南北走向的藍色親水生態廊道,企圖將臺大校園斷續面重新縫合;隨著舟山路、國立編譯館與原子能委員會的校地回收等環境條件成熟,本校陸續推動鹿鳴廣場改建計劃、椰林大道人本交通計劃、校門口開放空間整頓計劃、傅園與植物標本館之植物散步道計劃等開放空間整頓計劃,以及此次因緣際會得到瑠公農田水利會的資助,得以有機會推動瑠公圳(臺大段)親水空間之復原及活化利用,透過自然景觀的營造,將水路結合教學研究、生態教育及觀光休閒等複合式功能,加強校園內失落空間的使用率,並使其成為校園之一部份。
另外,本校意圖將臺大校園內的零散綠地重新貫穿整合,如管理學院中庭、醉月湖畔等點狀綠地串聯,建立校園內景觀生態網絡觀念,意圖重塑校園新風貌、創造具有細部質感的校園外部開放空間,希望可以對創造寧適自然及美麗的校園環境提供正面積極的貢獻與意義。
瑠公圳風華再現
感謝瑠公農田水利會給予臺大經費,資助臺灣大學共同建構山水台北的夢想。藉由瑠公圳復育計劃的推動,臺大校方對校園內部環境的改善有以下幾點願景:
一、創造校園內的生態廊道
臺大集結了各領域的專長與多樣豐富的資源,結合本校教授的專業與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對於水路生態復育與施做的研究與經驗,水源池植栽將由本校農場負責、導入專業,並與臺灣大學自然保育社同學共同進行長期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期待能在校園中重新串聯都會中的生態廊道。
二、傳達歷史意義
瑠公圳曾是灌溉台北的大動脈,在歷史層面上尊重原有水路、使用模式或空間尺度,讓行人經過停留時,體驗瑠公圳的來龍去脈。
三、校園多重環境體驗
過去舟山路未回歸之前,管理學院的同學常常戲稱自己是「臺大的邊緣人」,存在著與總區間隔離的感覺。舟山路回收之後,這樣的情形已漸漸改善,藉由臺大瑠公圳路段的規劃,將臺大校園南北貫穿,並提供校園空間多重環境體驗的機會。
一期設計目標
1.回復瑠公圳於新店溪碧潭取水意象,突顯一期工程水源池之意涵。
2.保存並復原美化現有校內僅存的瑠公圳遺址,加強歷史解說教育。
3.利用灌溉水圳與水生植物生態環境的結合,推行農田水利與水質淨化之教育。
4.以此為基礎逐步推動小椰林大道及醉月湖區的圳體復原工程。
5.結合本校豐沛的資源以及教授的專業、農場的能力,進行植栽工程,並與臺大自然保育社同學共同進行長期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
分區設計概念
依整個設計目標,各分區設計概念如下:
1.水源池取水口區
展現瑠公圳取水閘門口之意象,並利用自然塊石草坡收邊,突顯自然水源生態環境以及具備瑠公圳取水歷史解說教育的意義。
2.瑠公水圳解說紀念道
舊圳道復原及美化、瑠公圳遺址紀念碑及水圳發展歷程解說教育、污水截流及圳體修復。
3.瑠公湧泉及水道區
展現出水口湧泉意象,開挖水道,強化舊圳道與水源池關係。另外並設有瑠公圳圳體開闢歷史解說教育。
4.水圳水質淨化解說區
以自然生物環境,淨化水圳廢水,融入生態環境教育、水質淨化解說教育設計、植物淨化解說教育設計。
5.瑠公水源池區
配合水圳取水設計,逐步推動二、三期的水循環利用系統,並設有水生植物展示教育、自然池岸設施,以突顯自然生態之水源環境。
6.瑠公橋
結合水圳開挖,展現橋體及水道特色、強化整體空間視覺焦點。
7.眺景平台及休憩空間
提供師生及民眾眺景及休憩活動之空間,並有解說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