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臺灣民主運動終不悔 臺歐外交鬥士張維邦遽逝
行政院顧問、歐洲聯盟研究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張維邦,因心臟病突發,不幸於2002年12月2日遽逝於巴黎,享年65歲。
張維邦1973年10月出生於台北縣樹林鎮。1956年考入臺大法學院商學系。1962年負笈瑞士Fribourg大學攻讀財經與國貿,獲經濟學博士。1967年前往加拿大夢翠歐大學執教,並協助該校設立東亞研究中心,教授日本及中國經濟,期間曾至日本京都講學,聲譽日隆。
留歐期間,張維邦遊歷歐陸各國,大力宣揚臺灣建國之理念,贏得旅歐臺灣同鄉之敬重,被視為臺灣旅歐人士的領袖,早在黑名單之列。由於難敵對故鄉的熱愛,1994年他終於回到臺灣,出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職,並任所長。
執教期間,張維邦結合了學界與企業成立歐盟研究協會之臺灣分會,致力於促進臺灣與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今日歐研協會臺灣分會已是亞洲屈指可數的非政府組織之一。
張維邦此次乃為世界歐研協會理事長會議及世界年會前往法國,未料心疾突發遽逝於旅途,告別式於同年12月21日假耕莘文教院舉行,生前親朋好友齊聚追思這位終生戮力於臺灣民主運動及促進台歐外交的鬥士。(取材自《中央社即時新聞》2002年12月20日;<台歐外交少了一位鬥士-哀悼遽逝的好友張維邦>洪鐮德/文,《自由時報》2002年12月21日15版)
■研發帕金森氏及癌症藥物有成 藥政處處長王惠珀獲王民寧獎
藥政處處長王惠珀二十多年來全心投入藥物研發,尤其在帕金森氏症及癌症藥物卓有成績,2002年12月獲第十二屆「王民寧獎」傑出貢獻獎。
王惠珀是1973年臺大藥學系第17屆畢業生,1975年赴密西根大學安亞柏分校深造,先後取得碩博士學位。期間亦曾在藥廠服務。畢業後在美國工作八年有餘,於1984年回到母系任教,1999年出任長庚大學生藥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2002年轉任衛生署藥政處處長。
王惠珀專研藥物化學,除從事教學,並獲得十多項專利,其中尤以帕金森氏症及癌症先驅藥物開發最為傑出。由衛生署主導之巴金森氏症先驅藥物開發案,最近成功技轉美國知名藥廠IVAX,即是她發明的新藥。
王惠珀認為臺灣的製藥產業必須發展「小而美」的製藥科技,因此多年來,她選擇與產業界合作,協助解決各種技術問題如簡化製程、降低成本,同時取得專利,技轉業界。(取材自《經濟日報》2002年12月26日32版;《民生報》2002年5月22日)
■於免疫疾病臨床研究成果傑出 免疫所江伯倫教授獲王民寧獎
本校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江伯倫教授致力於過敏等免疫疾病臨床研究,去年底(2002)以其在過敏疾病的細胞療法與免疫療法等相關成果,與王惠珀同獲「王民寧獎」傑出貢獻獎。
江伯倫1983年畢業於本校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主要研究旨趣有過敏疾病的發病機制探討及免疫療法研發、全身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探討及療法研發、C型肝炎的發病機轉,以及腫瘤的基因療法等。
江伯倫表示,國內有高達四成民眾患有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及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疾病。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造成人體內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能力越來越低下,而第二型T輔助細胞卻越來越強大;前者與人類抵抗感染的能力有關,後者則是造成過敏疾病等免疫發炎反應的禍首,以致有過敏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但抵抗感染的能力卻越來越差。
有鑑於此,江伯倫將調控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細胞激素基因應用於治療過敏疾病,經過多年研究,已成功以介白質-12的基因促進第一型T輔助細胞,抑制第二型T輔助細胞與IgE過敏抗體,調整免疫細胞走向。
此外,其研究室近日更發現以樹突細胞為主的細胞療法亦極為有效,樹突細胞是可以促進T細胞發育及增生的抗原呈現細胞。這種細胞療法目前發現使用於抗腫瘤成效亦不錯,將是其未來的研究重心之一。(取材自《自由時報》2002年12月21日43版;臺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