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在921震災之後成立臺大醫療體系,在鹿谷鄉重建災區民眾的身心健康。如今震災已隔一年,政府某些重建措施與進度遭受許多質疑之時,臺大醫療體系的鹿谷鄉身心重建工作卻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實屬難得。醫學院區在921震災之後因應震災之救助,在醫療型態、醫學教學及基層醫療單位的合作方式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本文即在介紹醫學院在這方面的努力,也藉此提醒震災的復健仍須各方面持續的投入與支持。
民國89年8月臺大醫學院社區醫學研究群在溪頭舉辦「臺大醫療體系共識營」,有來自全國各地五十多名醫師參加,共商如何為災區及國家建立適當醫療照顧體系。
謝博生院長數度前往鹿谷社區,了解災區醫療重建問題,以及整合性健康照顧體系推展情形。
去年921震災發生後,謝博生院長以臺大醫學院院長及臺灣醫學會理事長的雙重身份,與臺大醫院李院長,及聯合報發行人張作錦先生於10月2日共同舉辦研討會以醫學與醫療服務的立場討論災後心裡社會重建及協助災區醫療救援工作,以期早日撫平創傷。其後即積極投入鹿谷與竹山地區的災後醫療與心身復健之實際行動。
謝院長認為,震災發生後,災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親人死傷,家園破碎的問題;而工作喪失,生活形態的丕變,社區瓦解及經濟困難問題更非短期可以解決。以醫療的觀點來看,人的重建更形重要,這方面的重建包含身體的健康,更包含人文、教育、社會服務、產業、生態、景觀及環境保護的社區健康。以醫學教育而言,在震災發生後,正是強化「災難醫學」的研究與教學的好時機,可以結合醫療支援於醫學教育之內。鹿谷與竹山兩地因與臺大實驗林關係密切,臺大對這兩地的救助更加責無旁貸。依據謝院長的理想與規劃,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應經由邀請兩地的基層醫師形成臺大醫療體系,為災區民眾做整合性的健康服務,執行社區健康改善計畫。不只對人,也需進行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健康化。為達到這個目標,需有垂直與橫向的醫療整合,並需尊重地方的意願,保有地方特色,結合地方的力量建立整合性的健康服務系統。
圖謝院長伉儷捐助的醫學院專車,提供本院師生災區服務及教學工作,深入社區,協助重建。
為了激勵重建意志及振興災區產業,醫學院與當地鄉鎮及團體合辦年節系列活動,圖為鹿谷國小聖火隊出發前與鄉鎮長及本院同仁等人合影,左二為謝博生院長。
臺大醫院李院長在震災發生後也立即帶團至埔里現場救援,也討論過地方醫療體系崩潰後如何重建的問題。他覺得在醫療體系的重建上,醫學院可負責垂直的整合,而醫院則負責橫向整合。結合當地的開業醫師,衛生所或地方醫院相互交換經驗並承擔責任。
基於上述的理念,臺大醫療體系的成立與工作表現在鹿谷與竹山地區已獲得相當大的正面迴響,兩地區的所有基層醫師及三所醫院已共同參與這個體系,並藉著電子病例轉診與視訊會議在臺大醫院與地方醫療單位作垂直聯繫,提高效率,節省醫療人力與資源。此外,臺大社區醫學研究群還負起當地醫師的醫學繼續教育與醫學生之社區醫療訓練,集服務、教學、研究之功於一舉。
由於臺大醫療體系在震災地區發揮災難醫學的研究教學與服務,提供了鹿谷、竹山地區整合性的健康照護,也由於受到臺大醫療體系的鼓勵,激發了當地第一線基礎醫療人才的潛力與熱情,共同參與災後身心健康與社區的重建,補足了政府災後復健的困難與不足之處。
921震災已滿一年,這一年來社會及輿論對臺大醫療體系的貢獻十分肯定。臺灣是個多地震的地方,誰也不敢把握不會再來一次震災,這似乎是臺灣人的宿命。而如何在一次危難之中獲取教訓,進而週全防範及補救之道,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臺大醫療體系在這次震災之後的行動除了有助災民身心健康之復原,更提出一個垂直與橫向整合的具體模式。希望災難不再來,但若再來,我們也會有較完善的回應,有能力化危機為轉機,化破壞為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