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種種不同的生命,在地球上也有豐富的物種繁榮演化。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就對生命的起源有很大的興趣,特別是因為生老病死的緣故,對自己的生命更積極研究介入,近百年醫學研究蔚然風行。

隨著五十年來對生命物質基礎的研究,由物理、化學、生化學者已證實生命現象乃是種種化學巨分子的互相作用所致,而這些巨分子是由更小的單位(如核苷酸、胺基酸等)以特定的次序組合而成,而組合的次序,則按照生物「基因體」內的核苷酸密碼為模板來排列,所以基因體內的密碼就是各種生命的最終資訊,無論是動物、植物、人或細菌,甚至病毒均是如此。不同的只是基因體的大小或複雜程度,比如人類基因體有三十億密碼(含五萬個基因),大腸桿菌約三百萬個密碼(含近千個基因),而病毒的基因體很小,約二千至十萬個密碼。

要了解生命複雜的全貌可能得以人類基因體來研究,但是要了解生命基本而必要的功能,病毒卻是最好的材料,它把複雜的生命簡約保留下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本質仍然一樣,好像一華足以代表一法界。我個人研究對象是D型肝炎病毒,它是最小的動物病毒(只有一千六百個密碼),而且只包含一個基因,可以說是最小的生命基因體,由於它是只含有一個基因,這個基因或許是一把最好的鑰匙去打開了解生命的奧秘。單一基因(蛋白質)如何指揮、調控細胞來複製D型肝炎的密碼?如何去表現?如何去終止複製?好像一個主控室一樣,它支配了一個最簡單生命整個過程,見微知著,成果或許可用來了解其他更複雜的生命。秉持這樣的想法,這幾年來我的實驗室仔細的分析,這個主控基蛋白,發現它藉著不同的化學修飾(如磷酸化或乙醯化),而得以發揮出迥異的功能,但仍只是看到整個生化過程的一角,愈研究就覺得不明白的現象愈多,所以D型肝炎病毒仍將是個人未來二、三十年的研究主題。

單純的病毒,自然的展現生命的風格,它解除了多餘的添加物,只留下唯一的必要,幾乎就是老子《道德經》中「萬物得一以生」的表現。研究之餘,尋思病毒生命與先賢智慧的共通處,更覺得回味無窮。

箭頭所指為D型肝炎病毒之電子顯微鏡影像。(陳培哲 提供)

 


賀 陳培哲教授榮獲美國HHMI國際研究學者獎助

美國醫學界極受重視之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於7月26日公佈2000年國際研究學者名單,全球共有20個國家45位學者獲獎,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培哲教授為東亞地區唯一獲選者,將自今年9月至2005年8月,每年獲得研究經費獎助。陳培哲教授以研究肝炎病毒及肝細胞癌著稱,尤其在D型肝炎之分子病毒學研究,更是國內數一數二,已達國際頂尖水準。HHMI此次獎助之主要關鍵在於進一步研究「D型肝炎病毒抗原之乙醯化過程」。

HHMI為美國除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外,資助醫學研究金額最龐大之組織;以往僅美國頂尖學者獲獎,近年逐漸擴大至國外優秀學者。(取材自《臺大校訊》2000年8月9日587期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