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作者:

臺大百年校慶倒數中,今年慶祝95週年。雖是在日本殖民時期所創建的大學,然從學科、講座的設置到師資的敦聘與培訓、以及校園建設,無不經過縝密的規劃和籌備。雖只有17年,臺北帝大為臺大奠下一定的根基。本刊在2019年展開迎向百年的學術傳承講座,在2020年出版文政學部第一本論文集並辦理發表會後,一度因COVID-19稍有延宕,2023年,終於要出版第二本,此次聚焦在理農學部,也在校慶期間舉辦三場發表會。


在抱著喜悅迎接和慶祝母校百年同時,且讓我們深自省思這所大學在教學、研究的成果和表現是否不負社會的期待和肯定,放眼未來,要為臺灣、為世界、為人類、為萬物的存續和幸福而努力。請看陳文章校長開講臺大前身歷史的意義。


我們想要甚麼樣的大學?未來的大學該是如何?吳誠文校長點出阻礙大學學術發展的問題是,學生和教授的生涯發展目標不一致。他指出三個前提和三個責任,請看本期「我們想要的未來」專欄。


讀臺大真好。從地質系轉政治系的葉匡時,在政治系和台風社學習領導統御,深受家國情懷鼓舞,雖未從軍,但也在政治學領域踐實理想。葉佳宏從植物系轉會計系,不是興趣,而是出於職涯考量,更從就讀EMBA,獲得創業啟迪而舞上雲端。臺大EMBA提供了一個多元且尊重差異的學習環境,並且有著非常特殊的人際交流平台。這就是臺大。在自由學風下,甚麼可能都有。才畢業三年的楊珞庭認為臺灣的臨床護理環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惟仍不減她對護理的熱忱投入,這要感謝臺大,她求學路上的啟蒙老師。


臺大真是個好地方!張素真不只轉系,二進二出臺大,雖然還是沒取得學位,但是臺大給了她能夠誠實追尋自我的土壤,找到了她甘心樂意奉獻畢生的志業。你在臺大的第一年會這樣格格不入嗎?陳佑誠也和張素真一樣,很有主見,對"沒興趣"的科目不屑一顧,熱衷於社團和球隊活動,玩得盡興,卻也吃足了苦頭;經過一番寒徹骨,讓他更了解自己,開始逐夢的起點。


在各大學中文系授課的陳俊啟,畢業自外文系,受惠於系上札實的中國文學課程,分享了在學時如何獲益於老師的身教與言教。而法律系科班出身、始終如一的曾宛如,比較了法律學系在新舊校區與時代變遷下的變與不變。現任臺大副校長的她表示,要以其法律專業協助臺大提升法遵概念和行政效率。以上精彩內容,請看本期「我的青春紀事」。


如果人生還可以重來,你會選擇再念臺大嗎?人的一生,是所有選擇疊加的結果,不能重來?從量子世界的疊加狀態來思考存在與不存在的哲學會得到甚麼樣的結論?請看張慶瑞教授的討論。


臺灣的健保受肯定,但臺灣是福利國家嗎?古允文教授從跨國比較研究凸顯出臺灣社會福利發展受限於特有的經濟體系,是時候可走出自己的路了。而葉明叡教授則是比較健康、長照與幼照的差異,認為除了政治因素,傳統文化也影響了社福制度的制定。


楊雅惠從國考來解析臺大人的公職傾向。如有心改變世界,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公共服務也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醫療廣告氾濫,真假難辨,糾紛不斷,當真無法規範?翁乃方律師告訴我們其實有法可管。一般人平日應多涉獵法律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腫瘤已遍布全身有希望治癒嗎?淋巴癌,可以。本期邀請姚明醫師以其專業權威為讀者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