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開講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П: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 校長序

作者:陳文章

2028年,臺灣大學即將迎來創校百年。對臺大、乃至對臺灣來說,是歷史性的一頁,具有多重意義。

臺大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大學。西方的大學經過千年發展才趨於成熟,直到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主張結合研究與教學,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一百年後,日本領有臺灣不久,開始籌設臺北帝國大學,所有師資人選都是在日本完成學業後,再分派至德、英、法、美等國家進修或取得博士學位。由教授主持的講座肩負研究與教學,享有獨立自主。雖說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為日本南進政策效力,然不容否認的是,臺北帝大對臺灣和東南亞地區開展前所未有的田野調查與科學研究並累積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開創性,更是知識的寶庫;這可從《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П: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論文集》一書得到充分印證。

當然,累積和大量儲藏系統化的知識只是大學的目的之一,大學的首要使命在培養人才。從柏林大學所強調的「研究與教學合一」可知,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不單是知識的接收者,還要成為真理的探究者,因為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影響國家發展至鉅。據統計,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臺籍畢業生不到40人,他們進入社會服務,各有所成,產業界如林挺生先生,開創大同公司盛世,眾人耳熟能詳;更多是留在臺大成為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本論文集提到的劉盛烈教授,是第一位博士,承繼著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對追求知識的一貫熱忱;劉盛烈教授稱之為「理悅」,個人深有同感。二戰後,臺北帝大被接收成為臺灣大學,不少日籍教授本著教育的使命留任,甚至服務至退休如高坂知武教授,讓臺大在動盪時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所以,臺大在迎向百年之際,要回首創校之初的奠基過程,然後展望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發表「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指出人類面臨的諸多衝擊,期待教育成為「一個必要的理想國」 (the necessary Utopia);雖然教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卻是滋養和諧社會、減少衝突的最有效途徑。而在「仁川宣言──面向2030年的教育」論壇則進一步主張──確保受教機會平等以及養成終生學習能力──兩大核心理念。作為傳遞和創新知識,發展和分享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文明進步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本身就是實踐SDGs的重要場域。本著教育為公共財,臺大當以保障弱勢族群為優先,培養受教者終生學習的能力,也是符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百年臺大將以此自勉,與全體師生和有志者合力規劃共同的未來,建構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校園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其所學和才能,達成人生的目標與成就生命的意義,為實現全人類自由、和平與正義的理想國而努力。

祝臺大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