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蹤

農為邦本.經綸濟世~農業經濟學系

作者:文・圖/張宏浩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見證了臺灣農業的蓬勃發展與變遷。自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同時設立農學教室,到1945年成為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部改制為農學院,並設立農業經濟學系。農業經濟學系在臺灣農業發展的多個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致力於實現福國利民的使命。

臺大農經系農村服務隊歷史悠久。

簡史及現況


農業作為臺灣早期最主要的經濟產業,農業經濟學系的設立反映了對農業發展的重視。隨著時代變遷,農業經濟學系也不斷調整方向,擴大研究範疇,以符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於1950年設立農村社會經濟所研究農村社會和經濟問題,1987年成立博士班培養高階農業經濟人才。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但上天賦予農業擔負糧食供應的重任並未改變。為因應此一變化,本系於2007年開設高階農企業經營管理在職碩士專班,滿足社會對於農企業專業經理人、全方位食農政策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能充分結合理論與實務,落實農業專業發展。同年並開設國際碩士專班,配合國際農業合作政策,推動國際化,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

孕育臺灣現代農業與經濟發展推手的搖籃


「若不是農經系的專業訓練,我無法做中華民國的總統。」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臺大八十校慶時提及其在農經系受到扎實訓練。李前總統是臺灣民主推動者,同時具備卓越的農業經濟專業。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中華民國副總統和總統,期間推動了多項重大農業政策改革,如取消肥料換穀制度、促進觀光農業和提出「八萬農業大軍」政策等,為臺灣農業的現代化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把這份榮耀歸給他的母系──臺大農經系。

前總統李登輝於系友回娘家活動返農經系時合影。


自1949年起,臺灣實施耕地三七五減租政策、公地放領(1951)以及耕者有其田政策(1953),開啟了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年初期,臺灣農業開始轉型,擴大農產品種類及提升外銷,擺脫單一米糖輸出模式。到了1960年代成長減緩,工業生產超越農業,農村人口外流,同時間土地爭議浮現,引發了農業危機,面臨肥料換穀制度、農產價格波動、金融體制不合、公共投資缺失等問題,當時李登輝、許文富、王友釗、毛育剛等臺大農經系學者均力主均衡發展。1978年前臺大農經系教授許文富先生擔任農林廳長,推動農民團體辦理蔬菜之共同運銷、毛豬交易管理、菸草種植管理、提供低利貸款予農民購置機具等政策,強化農民組織並增進農民福祉。1972年政策加速農村建設,1973年國際糧食與能源危機爆發,而臺灣稻米產量減少,政府取消肥料換穀制度,導致糧食供應不足,米價暴漲。為維護農民權益,1974年政府成立「糧食平準基金」,實施稻米保價收購,此舉讓1976年有高達271萬公噸的產量。1984年起實施「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六年計畫」,鼓勵轉作及休耕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1995年,面對經濟成長和WTO挑戰,政府推動農地釋出方案。1997年,因應國際貿易要求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2000年,時任農委會主委的前農經系教授陳希煌先生修法,開放自然人買農地,促進農地市場交易機能。2002年臺灣加入WTO後,臺大農經系的多位教授及系友持續扮演重要角色,負責代表臺灣進行農產品行銷、貿易管理、農業經貿談判等業務,並提供諮詢服務和進行模擬分析。並在李登輝前總統先生指示下,設置「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在國際貿易中積極維護臺灣農業利益。2004年實施國土計畫法,前農經系教授林國慶先生亦提出了農業生產區保護機制。一系列措施為了促進農業區的完整性,解決土地資源競用問題。2016年啟動「大糧倉計畫」,鼓勵休耕地轉作雜糧。2017年提出「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推動轉(契)作與多元化利用。臺大農經系教授和系友在推動著臺灣農業永續發展上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

洞洞館為許多系友的回憶,1964年落成,直至後來農經系遷至農業綜合大樓。


臺灣農業成功發展的關鍵之一是健全的農民組織體系,包括農會、漁會、農業合作社以及農田水利會等。這些組織在各地層級推動農業生產、供銷以及金融等業務,對於農業產銷、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前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恪元先生等在農業合作思想與組織發展方面提供了寶貴貢獻,前臺大農經系教授許文富先生長年擔任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要職,前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先生亦長期深耕臺灣農業金融領域等;除了農業政策,面對農村人口外流與城鄉發展不均的挑戰,系友們亦積極參與農村建設、發展以及再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展現了專業影響力。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臺灣農業經濟研究由關注一級產品生產、價格與運銷,逐漸轉向追求民眾健康、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新議題。政府推動安全蔬果標章、有機農業法、產銷履歷制度等,提倡「學校午餐及國軍副食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等等,皆由農經系教授及於任職產官界之系友們運用農業經濟專業,提出相關政策來提高學童及民眾農產品消費安全,促進國內農業發展,維護長期糧食安全。

深入偏鄉農村服務


臺大農經系長期關注偏鄉教育及經濟弱勢學生問題,故早年即成立農村服務隊,由學生自發自動組成,每年暑假至偏鄉國小舉辦營會,為偏鄉孩童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也落實農業教育下鄉之理念與服務精神。近年臺大農經系積極透過對偏鄉招生及特殊專才的入學方案,為優秀學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

2023年於農經大講堂舉辦「農業與環境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貴賓合影。

邁向國際化


臺大農經系於2007年開設國際碩士專班,為臺大領先開設之全英文學程,此外長期與國外各校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世界知名學者演講,2023及2024年分別舉辦「農業與環境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及「永續農業政策高峰圓桌會議」,邀請美、日、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學者交流分享。近年並積極與其他國家農業部門或學術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藉由分享資源、技術和經驗,推動跨國合作研究,解決農業領域面臨的共同挑戰。此外,農經系教師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的服務並於著名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也成功將臺灣農業經濟成果分享於國際學術界,提高本系的知名度。


臺大農經系超過一甲子的歷史,累積了豐富的學術實力和專業知識,培育眾多對臺灣農業及各界發展卓有貢獻的人才。面對永續發展與減碳趨勢帶來的新挑戰與機遇,臺大農經系將積極扮演引領者的角色,協助臺灣農業向永續發展方向轉型。(本專題策畫/生農學院副院長王淑珍教授)

張宏浩小檔案
臺大農經系教授兼系主任,為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與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術研究領域涵蓋農業與公共政策評估,農家經濟分析、與食品消費與健康。發表多篇著作於國際農業經濟主流期刊,有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Land Economics, Food Policy等。亦曾擔任幾個國際知名農業經濟期刊主編以及編輯委員,包括Food Policy, Applied Economics Perspective & Policy,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gribusiness以及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等。曾借調公平交易委員會擔任委員,現任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