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報報

未來大學:臺灣大學的新篇章

作者:文.圖/王泓仁教務長

臺灣高等教育承載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對迅速變遷的時代以及樣貌多元的學習者,傳統各系分開的課程、上課限於實體教室的方式已不能滿足所需。當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常態,產學之間以及畢業/在校之間的邊界需被打破。2019年,臺大啟動了「未來大學計畫」,這不僅是一場教育的變革,更是我們對於未來學習的深刻思考和規劃。透過師生、校友、業者、家長等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及發想,本校致力於建立一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鼓勵跨域及終身學習。

「未來大學推動基地」連結校內單位,共同構思未來大學的樣貌。

 

未來大學在臺大
2019年起,「未來大學在臺大」引領校內各教學單位的討論與創新,2023年本校進一步成立「未來大學計畫辦公室」,結合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學習規劃辦公室、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進修推廣學院等多個單位,不僅持續深化校內的教育創新,也帶動臺灣校際間的討論與交流。計畫辦公室於去年舉辦3場「未來大學論壇」,分別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密涅瓦大學的專家學者,與國內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等26所學校共同探討臺灣高教的創新之路。在今年,我們也規劃了一連串活動,希望帶動臺灣高教的持續創新進步。

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首位畢業生,透過彈性規劃自己學習的步調與方式,迅速回應變動快速的社會和議題。

 

打破系所藩籬
面對未來科學與社會快速又多元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打破系所藩籬的跨領域學習,這也成為臺大「未來大學」的主軸之一。我們不僅改變制度、提供選擇,讓跨域學習更容易,也增加輔導措施,協助同學善用制度與資源,鼓勵自主探索學習。

例如,教務處鼓勵各教學單位設置「領域專長」,引導學生進行專業探索與跨域學習。領域專長是由四到五門課所組成、議題明確、課程由淺入深的學習模組。每一個領域專長就像是一個課程樂高積木,透過教學單位的設計與規劃,學生可組建成具有核心能力的穩固建築,讓學生儲備多元紮實的「學力」。領域專長的設置,也能協助學生把有限的選修學分,做精準的跨域學習,獲得有系統、有專長的跨域知識。截至去年底,領域專長的學系覆蓋率已高達81%,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都領有領域專長證書。

透過會談協助學生自我覺察,提供、媒合資源並引導學生做決定,幫助學生開展實踐途徑。

 

近年本校更致力於推廣彈性學制,包括校學士、院學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讓學生藉由幾個領域專長的組合,突破既有學系架構,定義自己的學位。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志趣,系統性地結合跨院、系課程,為自己設計專屬的校學士或院學士學位,整合多元跨域的知識,以回應並引領快速變動的世界。目前本校為校學士學生提供第二導師及核心導師群,建構完善的輔導機制;並建置「校學士基地」專屬交流空間,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學院為單位的「院學士制度」,則已經有社會科學院、醫學院、工學院及生命科學院響應,學生可以「雙主修的形式」在本學系以外,學習同一學院其他學系的課程,讓本校的學生嘗試學習更多不同領域課程,從而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

由業師經驗分享及主題演講,啟發學生連結學科專業與職場知能。

 

學生以修課方式探索陌生領域時,常因擔心學習成績可能不理想而裹足不前。為了鼓勵學生勇敢踏出去,臺大提供「探索學分」制度,以彈性計算成績方式,減低學生對成績的焦慮。在此制度中,每位同學在大一及大二時,共有6個探索學分可使用。學生修習跨域課程時,若是修課成績不如預期,他們可以申請此課程的成績以「通過」(若原成績及格)或是「取消」(若原成績不及格)認列,而不致影響學期總成績的分數。這項彈性做法可以減低學生的成績焦慮,鼓勵他們在可容錯的環境下展開自主、探索的學習。

面對變化迅速的時代,大學不僅要深思教育的永續發展策略,學生個人亦需規劃其發展路徑。本校教務處於2021年建立了全國首創的學習規劃辦公室,陪伴學生自我實踐,點亮學習路徑。進入大學後,多數學生需要時間探索各種管道,對於校內提供的資源也無法逐一掌握,透過學習規劃師一對一會談與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使他們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向。

打破產學邊界
學生在校的學習路徑與畢業後的生涯息息相關。教務處去年開創了「大師給問:未來職涯巡航」、「職場走讀:暑期企業探索」課程,邀集包含ESG全球社會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大學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達電子、Yahoo奇摩、P&G 寶僑家品等企業高階主管進行主題演講。藉由系列講座及業師個人生命經驗的分享,幫助大一、大二學生加強產業認知,鼓勵他們及早規劃未來職涯,並將產業發展與個人修習課程進行連結。由於過去企業實習以開放給高年級學生為主,我們希望學生在大一、大二時就先建構職場前景,因此在暑期辦理「職場走讀:暑期企業探索」課程,提供學生至產業場域深度參訪、實地驗證,並與業師座談或近距離見習的機會。我們也竭誠歡迎所有傑出校友返校分享個人職涯豐富的經歷,共同參與塑造臺灣未來人才的重要使命,為母校及國家貢獻一份心力。

左:搭配VR設備於教案中,沉浸式教學增強學習體驗。
中:數位學習中心舉辦VR體驗講座,提供教師詳細、專業的教案設計流程說明。

右:導入IoT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技術,支援多螢幕投影,營造參與式教學環境。

 

打破教室限制
未來學習的模式有無限可能,教學場域也應隨之改變。本校自2020年以來積極建置「未來教室」,並配有大型觸控螢幕、無線投影伺服器、影音環控系統、遠距會議系統等設備以支援多情境的教學需求。根據師生反饋,未來教室的使用滿意度高,尤以討論互動密集、分組報告的課程更適合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有別於傳統教室的固定式桌椅、黑板,未來教室支援靈活彈性調整;且桌面、牆面皆可自由書寫,多台螢幕畫面間可一鍵相互傳送,拉近師生、小組互動距離。目前校內五棟教學館已建置3間未來教室,並有超過50間院系已建置自己的未來教室。

此外,本校去年成立VR推廣中心,將虛擬實境(VR)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今年更進一步拓展為XR(延展實境),更為體現沉浸式教學法的優勢。由數位學習中心定期舉辦VR體驗講座和教案設計工作坊,帶領教師自製教案來輔助教學,如:護理系的遺體護理教案和急救教案、體育室的網球教案等,均獲得學生十分正面的回饋。可見沉浸式的體驗不僅讓學生身歷其境學習,更能夠充分吸收教師傳達的重點,大幅提升教與學的成效。

「未來教室」配有可書寫桌面,小組討論過程隨手記錄。

 

打破畢業/在校邊界
學習並不限於校內,對於計畫至校外場域學習的學生,本校D-School推動「探索學習計畫」協助學生實現創業、偏鄉服務、田野研究等計畫。透過一或兩學期的時間,學生在每學期提出預計執行規劃,還能認列2學分,並且保留在校學生身分,不用休學。探索學習計畫打破在校限制並輔以陪伴式引導,它的特殊性現正持續擴展國際能見度,而學生的社會參與也發揮了社會影響力。

對於已經畢業的校友,本校進修推廣學院推動「NTU AR」校友返校學習專案(A代表「校友 (Alumni)」,R則是「返校及充電 (Return and Recharge)」),讓校友也可透過「身份驗證」修讀「免費線上課程」。我們提供逾百門線上課程,其中也包括跨領域課程,讓校友能透過線上學習再次與母校連結,於臺大進修推廣學院數位學習網Tronclass、臺大Seed Online、臺大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等學習平臺進修。為鼓勵校友返校充電,本校也提供「隨班附讀」第一門課免費修讀,透過在校生與校友的混齡互動,為雙方帶來多元觀點與討論,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

臺大學生跳脫休學框架,善用「探索學習計畫」,挑戰實現無動力橫越太平洋的理想。

 

未來大學在臺灣
「未來大學在臺大」至今已經累積不少成果,計畫辦公室今年將彙整教學創新成熟的方案,出版成系列手冊。手冊內容將根據本校學生的需求,建立在地化的「臺大模式 (NTU Model)」供國內外大學參考,樹立臺灣高等教育品牌。我們今年也將推動「未來大學環臺列車計畫」,與國內各大學校院建立對話平臺,促進臺灣高等教育的討論與創新。今年10月,我們將與臺灣高等教育教學專業發展學會(TPOD)共同舉辦國際研討會,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探討高等教育議題,以提升臺灣在國際教育界的影響力。

我們相信未來大學不只是臺大的新篇章,也是臺灣教育的新局面。希望透過本校的反思討論以及跨校的合作對話,將未來大學的理念帶到全國,促成臺灣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Glocalization)。我們正邁向「未來大學在臺灣」的願景,也邀請您一同想像臺灣教育的未來。

王泓仁小檔案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特聘教授(2007/8-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2018/8-2021/7)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系主任(2010/8-2012/7)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8-2007)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2012/ 1-2018/1)
科技部經濟學門召集人(2012/ 8-2015/7)
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1991 
研究領域:效率與生產力模型,貨幣政策,總體實證
學術榮譽:
教育部學術獎,2022  
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勵(三年期),2003,2011  
國立臺灣大學連震東紀念講座,2009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3 
行政院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