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涔教授接任臺大第十任校長 6月22日隆重舉行交接典禮

6月22日下午三時本校於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校長新卸任交接典禮,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李嗣涔教授,在教育部長杜正勝致送校長聘書及監交下,從陳維昭校長手中接下臺灣大學印信,宣誓就任臺大第十任校長。

在教育杜正勝部長監交下,李嗣涔校長(右)自陳維昭校長手中接下台大校長印信,就任台大第十任校長。(攝影/洪培元)

 

台大師生員工及社會各界於第一會議室觀禮。(攝影/洪培元)

 

李校長表示,臺大校長是知識份子形象的表徵,肩負有教育、研究和社會的多重責任,今天接下臺大校長印信,深感「責任重大,使命莊嚴」。李校長隨即闡述未來辦學的三大核心精神與原則-教育卓越、研究卓越、關懷社會:貫徹大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培養「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的臺大人;採取「均衡發展,重點突破」的策略築底、拔尖,努力邁向全球一百大;關懷並促進社會進步,善盡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他期許全校師生員工以「先驅者」的思惟和追求夢想的勇氣與毅力,攜手共進,打造臺大成為國際一的大學。

李嗣涔校長以「教育卓越、研究卓越、關懷社會」為題發表就任演說。(攝影/洪培元)

 

李嗣涔校長代表台大獻花給陳維昭校長。(攝影/洪培元)

 

也是「資深」臺大人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回味當年求學時買冰淇淋的福利社,此時此刻成為交接典禮的禮堂,物換星移,他期勉母校精益求精,尤其在推動大學國際化方面,找出臺大的專長領域發展,以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留學。他也再次宣揚大學法人化目標,希望身為龍頭的臺大能率先實施,成為國內法人化的示範。

卸任校長陳維昭身著與十二年前接任校長當天穿的同一套西裝,他說:不是為炫耀保持身材有方,也不是要向教育部抗議經費不足,使得臺大校長買不起西裝,而是要證明這十二年來,自己全力做好校長職務,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此語一出,博得滿堂采。

生農學院致贈陳維昭校長水晶紀念品。(攝影/李順仁)

 

生農學院教授與陳維昭校長合影。左起:李佳音教授、林達德教授、陳世銘教授、王如意教授、陳院長吳文希教授、蔣丙煌院長、陳維昭校長、前院長沈添富教授、孫岩章教授、周正俊教授及郭宗甫教授。(攝影/洪培元)

 

文學院彭鏡禧院長(右二)代表文學院致送匾額給陳維昭校長,右一為作者傅申教授。2005.6.21(攝影/洪培元)

 

回憶當年參加校長遴選,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問他身為外科醫師參選臺大校長,是否另有所求?陳校長則是堅定地答覆,「既然參選,必當全力以赴,不敢懈怠」。於今回顧就任之初所提「純淨、自主、均衡、卓越」的治學理念均逐步落實,看著臺大年有成長,他很有成就感。陳校長也感謝十二年來,歷任七位教育部長對臺大的支持,並恭喜新任校長李嗣涔,咸信以其豐富的行政歷練,必能帶領臺大達成頂尖大學的目標。

陳校長夫人當天抱著孫子全程參與交接典禮,與陳校長在校長任期的最後一天共譜完美句點。陳校長感謝夫人持家有方,讓他無後顧之憂,於今兩名子女都在各自的志業上有所發揮。

陳校長於1993年當選臺大第一任遴選校長,連選連選兩次,是臺大迄今任期第二長的校長。6月21日下午,即交接典禮前一天,本校師生為陳校長舉行歡送茶會。歡送會召集人、亦是本刊編委的陳汝勤教授(海洋所)推崇陳校長捍衛大學自主,更有「堅持做學術人」的風骨(相關文章詳見本刊第39期)。

 

■93學年度畢業典禮於6月4日舉行

93學年度畢業典禮於6月4日舉行,此係陳維昭校長卸任前最後一次主持畢業典禮,他向全體畢業生致以最深摯的祝福,並勉勵發揚臺大精神,作世界一流人才!

行政院長謝長廷、立法院長王金平、企業家嚴長壽等貴賓均受邀與會。行政院長謝長廷以舞台喻人生,期許臺大的社會新鮮人扮演稱職的角色,同時引領社會進步,深化臺灣的民主機制。

立法院長王金平此次以家長的身份參加畢業典禮,除了感謝師長的奉獻之外,也勉勵同學以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自惕,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則與全體師生分享個人在美國運通工作的經驗,並強調主動融入新環境、勇於面對挑戰,同時不忘關懷他人,以作為變化社會氣質的中堅自許。

畢業生代表國企系何瑞怡致詞末了,脫下白手套,飛出一隻白鴿,象徵畢業生充滿謙卑與自信,展翅邁向未來。

晚間舉辦以音樂劇歌劇魅影為藍本的「醉夜舞魅」畢業舞會,在畢業前夕,以活力和創意,寫下最青春燦爛的動人樂章。(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5號1版/2005.6.8)

2005年畢業典禮集錦。(圖片提供/畢輔室)

 

■校史館6月22日舉行揭牌儀式

本校創校七十餘年,累積豐富校史文物,亟需適當場所陳列展示,從而讓師生校友及社會大眾了解臺大發展軌跡。前校長陳維昭於去(2004)年5月,召集相關單位研商,決議以舊總圖二樓作為校史室,隨即由圖書館及總務處分別進行展示規劃與硬體整修事宜。終於今(2005)年6月22日上午,由陳維昭校長及虞兆中前校長、李嗣涔校長一同為校史室舉行揭牌儀式。

感謝多位本校教授及校友提供展品及老照片,讓校史室內涵更具可看性。目前校史室仍在進行外觀及硬體整修,期將來正式開館後,以最豐富、多元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敬請期待!(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8號3版/2005.6.29)

6月22日校史館於舊總圖書館舉行揭幕。(攝影/洪培元)

 

三位校長(由前而後)-虞兆中校長、陳維昭校長及李嗣涔校長聯袂參觀校史室。(攝影/洪培元)

 

■《臺大校史稿:1928~2004》出版

出版中心於6月16日舉行《臺大校史稿:1928~2004》新書發表會。這是臺大第一本官方校史,該書從本校教育方針、師生育樂活動、校園空間變遷、經費來源變化、國際交流、社會服務等面向,記錄臺大七十餘年來的發展歷程。

《臺大校史稿:1928~2004》一書係前校長陳維昭委任圖書館館長項潔擔任主編,中文系系主任葉國良、教授柯慶明及歷史系教授吳密察擔任編輯,由中文系師生彙整資料,歷時一年編著完成。本書定價900元,新書八折,您可親臨出版中心選購,或郵政劃撥帳號17653341,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本校「社會科學領域」亞洲排名第四

英國《泰晤士報》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所做2004“The World's Top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ies”排名,本校社會科學領域排名42,亞洲排名第4,此一結果,與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相比,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已是一種認同和肯定,也是對社會科學師生的激勵。

此排名始於1986年,主要側重於大學的學術理論研究水平,根據教師學術研究成果被引用率、師生比、外國留學生比例,以及具有國際聲望學者人數等指標,對88個國家的1300名大學進行評比,選出前200名大學。(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5號1版/2005.6.8)

 

■普物實驗展示廳6月22日開幕 臺灣核物理紀錄片今年底殺青

早在1934年,臺大前身的台北帝大締造亞洲第一次成功的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只比英國劍橋凱文迪西實驗室晚了兩年。2005物理年,臺大物理系決定重建原子核實驗室,並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遠流出版社、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合作,拍攝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紀錄臺灣早期核物理發展史。

臺大物理系肇始於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講座教授荒勝文策是京都大學物理博士,也是愛因斯坦的學生與好友,1934年他在臺灣建立核子實驗室,完成了物理史上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隨即被召回日本,創設京都大學原子核實驗室,他所規劃的加速器即京都大學大型原子爐前身。他曾奉日本海軍軍部命令,主持原子彈研發計畫。

戰後,在戴運軌教授指揮下,由許雲基教授率同林松雲、許玉釧、周木春三位技師,重建荒勝文策的原子核實驗室,而於1948年5月完成人工撞擊鋰原子實驗。在儀器、技術與物資都匱乏的窘境中,臺大原子核實驗室的成功,令政府大為振奮,爾後中央大學在台復校及清華大學原科院的成立即由戴運軌教授所促成。(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8號4版/2005.6.29;《自由時報》2005.6.23/A9)

 

■台新金贊助臺大財金所學生獎助學金

台新金控與臺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於5月簽訂「金融菁英計畫」,凡入選者,台新金將先提供寒、暑期實習機會,每個月並給予2萬元的實習津貼,另外,將贊助每人21萬元的獎助學金。畢業後若通過面試,即可進入台新金成為儲備幹部。

 此計畫有效結合企業與教學資源,寒暑期的企業實習將有助於學生提出具體可行之論文研究計畫,也是企業培育未來重要主管人才的絕佳管道。(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3號1版/2005.5.25)

 

■校友陳開憲捐贈「維也納銅管五重奏校歌專輯」

鑫聯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開憲校友(園藝所72年、園藝系68年畢)為回饋母校,捐贈「臺灣大學75週年校慶音樂專輯-校歌、古典、爵士」CD與DVD合計3000套。陳校長特於6月13日致贈感謝狀,對陳董事長事業有成,不忘回饋母校,表達感謝之意。

本套專輯係本校音樂所監製,由「維也納銅管五重奏」(Art of Brass, Vienna)演奏。(取材自《臺大校訊》第798號2版/2005.6.29)

 

■徵人啟事

臺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誠徵專任教師一名(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

應徵資格:具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博士學位及二年(含)以上博士後研究經歷,必須能擔任臨床生化學教學(含實驗、實習),以及生物資訊學或生物技術相關領域之教學與研究。

申請期限:即日起至2005年7月31日下午五時止

起聘日期:2006年2月(本學系可依徵求情況作調整)

申請資料:個人資料(含學、經歷)、最高學歷證書影本、著作目錄、教學及研究計畫、至少二封推薦函(須含推薦人住址、傳真、電話、E-mail)。申請資料須於上述申請期限內送達或寄達。

收件地址:100台北市常德街一號,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李君男主任收

電話:886-2-2356-2799;傳真:886-2-2371-1574

E-mail:ylcheng@ha.m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