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愛玉子研究先驅 黃永傳教授逝世
本校園藝系黃永傳教授於今年4月19日仙逝,享壽88歲。黃永傳教授出身艋舺黃家旺族,1939年考進臺大前身「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就讀,同期有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化學科)和「臺灣眼科之父」陳五福醫師。
黃教授畢業自台南高工,受姐夫徐慶鐘的鼓勵,轉而攻讀園藝。大學畢業後留任指導教授田中長三郎的助手,協助進行熱帶植物圖文資料庫蒐集、建檔工作。(後由臺大園藝系及圖書館整理出版《田中文庫》)。
黃教授是臺灣研究愛玉子的第一人。1965年首先開發出測果膠含量之配位滴定法,從而釐定對果膠之凝膠有重大影響之甲氧基含量的測定法、果膠酯脢之活性,進而確認臺灣土產愛玉子的凝膠原理。
曾任高雄縣農事試驗場場長、省農試所屏東支所所長、省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副教授、臺大園藝系副教授、教授與系主任。在母校服務長達五十年,1988年退休,並獲聘為名譽教授。關於黃教授之學思歷程詳見1998年11月出刊之第8期《臺大校友季刊》,<臺灣愛玉子研究第一把交椅>專文。
■臺灣第一位理學博士 劉盛烈教授自傳出版
本校化學系名譽教授劉盛烈博士日前出版個人回憶錄(2005.4前衛)-我與臺大七十年。
劉盛烈博士,台北南港人,1912年生。1935年考入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化學科,從此與臺大結下不解之緣。1938年畢業獲理學士,留校任無薪給副手,從事純化學的研究工作。1945年獲頒理學博士學位,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人。同年12月獲聘為化學系副教授,展開在臺大四十五年的教研生涯。1983年退休,1986年受聘為名譽教授。
劉教授畢生專注於基礎化學研究,由其所發現證實之新化合物近330種之多。學術志業之餘,劉教授關心國是,主張民族自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曾被推為處理委員會的臺大代表,因長子出生而逃過可能的劫難。
該書對於劉盛烈教授不同階段的求學、教學與研究生涯有極細致之描述,同時對於他在臺大與野副鐵男、徐怔等教授互動的情誼,以及當年臺灣社會情勢也頗多著墨。
本刊曾為了製作臺大創校七十週年理農學部特輯專訪劉教授,得劉教授幫助甚多(《臺大校友季刊》第8期,1998),其後進行「臺大人」口述歷史計畫,得劉教授賜稿,於2002年出版《從帝大到臺大》一書(臺大人叢書Ⅰ)。
■蔡孔雀及曾文賓醫師獲醫療奉獻獎
第15屆醫療奉獻獎日前舉行頒獎,此次七位獲獎人中有兩位是臺大醫學系畢業校友,他們是曾文賓醫師及蔡孔雀醫師。(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提供資料)
◆北港第一位醫學博士:蔡孔雀醫師
北港人,生於1921年,回鄉服務至今已一甲子。1944年畢業於日治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那年台北帝大醫科錄取80人,臺灣人僅30人。
畢業後在台北赤十字病院服務,應父母期望回鄉,到北港糖廠醫務室工作,四年後自行開業,診所取名為「金長味」。看診同時不忘持續學習醫學新知,1961年赴日取得山口大學醫學博士,成為北港第一位醫學博士。
蔡醫師視病猶親,只要病患需要,再遠他也「往診」。光復初期,天花、霍亂等各種傳染病肆虐,他冒著被傳染的危險,親自到病患家裡訪視。不分寒暑、晝夜,五十年如一日,蔡醫師用「心」看每位病人,他說「救人是醫師的榮耀、責任和使命。」,這也是支持他84高齡仍堅守崗位,看診不輟的信念,令人感佩。
◆臺灣烏腳病研究第一人:曾文賓醫師
1953年臺大醫科畢業。留學日本,為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專研心臟血管醫學。學成後回母校服務,歷任臺大醫學院教授、系主任及臺大醫院副院長。
民國五0年代,嘉南地區發生烏腳病大流行,曾院長與臺大醫師組成烏腳病研究小組,投身俗稱「烏乾蛇」的治療行列。一方面醫治病患的腳潰瘍或壞疽情形,另方面走遍五十多個鄉里,探求病因。當發現井水含砷量過高是致病元兇後,他疾呼政府儘速改善飲水。
曾文賓致力於烏腳病的研究四十餘年,已收集一千八百多例個案,所發表的井水含砷量與烏腳病的論文數據獲得國際的肯定與推崇,至今仍是國內乃至全球多數國家採行飲水含砷量的標準依據。明年初他將提出烏腳病研究四十年調查報告。
1986年8月,花蓮慈濟醫院成立,曾文賓卸下臺大醫院副院長職位,與妻子一起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1989年接任慈濟醫院院長,1999年卸任,目前仍在心臟內科持續看診。
曾文賓奉獻醫療超過半世紀,在烏腳病研究之外,成立醫療諮詢服務協會、推廣全民衛生教育、推動全民量血壓等亦不遺餘力,對國內外醫學領域影響至深,榮獲醫療奉獻獎特殊獎乃實至名歸。
■張道炷與黑松汽水
1958年臺大經濟系畢業的張道炷,是國內老牌食品「黑松」現任董事長。今年黑松慶祝成立八十週年,為「黑松飲料博物館」落成揭幕,要讓人們永遠記得黑松陪著臺灣走過的八十年歲月。
黑松食品創於1925年,當時汽水業全被日本人所掌控,臺灣人自產的汽水被視為「三流」汽水。黑松從1931年始以自有品牌販售汽水,1956年引進全台第一套自動化汽水生產設備,從此帶動臺灣即飲包裝飲料市場發展,也為黑松創造碳酸飲料事業的榮景。
惟至1960年代,蘋果西打、可口可樂和百世可樂陸續搶進臺灣,面對外國飲料的激烈競爭,除了重新設計包裝以提高品質形象外,張道炷更成立第一家直營經銷商,拓展行銷據點作為因應。
黑松在八十歲宣示,未來將朝向多角化經營、國際化目標發展,除了定位為專業的飲料公司之外,也將引進國外其他食品,豐富產品內容;同時積極開拓東南亞及中國市場。(取材自《自由時報》2005年4月10日8版)
■中研院2005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12位本校校友/教師獲獎
2005年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日前揭曉,17位獲獎者中有11位為本校校友,一位非校友而為本校教師。他們以開拓新領域的原創性與突破性成果,自150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數理科學組
・王振男(臺灣大學數學系)
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1997)。翌年任教於成功大學數學系,2002年進入臺大數學系擔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偏微分方程、「反問題」(Inverse problem)。此次(1)以研究彈性系統連續延拓之唯一性;(2)重建非均勻且各向異性物體之烈隙;(3)解決控制系統特徵值之重新配置問題等研究論文,獲高度肯定。
・呂及人(中央研究院資訊所)
1988年臺大電機系畢業,1990年臺大電機所碩士,1999年取得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博士學位。1999年8月進入中研院資訊所服務。主要研究為「計算複雜度」(Computational Complexity)、「密碼學」(Cryptogtaphy)等,係計算機科學中極具挑戰且重要的領域。尤其在「亂度淬取方法」(Extractor)的研究成果,獲國際學界高度肯定,具有世界級水準。
・林志民(中央研究院原分所)
1998年取得臺大化學博士後,任職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2001年起擔任原分所助研究員,並為交通大學化學系合聘副教授。專長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研究領域為交叉分子束反應動態。已發展出「三維離子速度成像法」的新方法、提出氟原子與甲烷反應中「反應共振態」的實驗佐證等,為多原子反應動態學研究開啟新紀元。
・林依依(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本校大氣系畢業(1989),英國劍橋大學博士(1995),專長海洋、微波、水色及極地遙測研究。其結合生物地球化學、遙測與氣科學等技術,探討海氣交換作用與颱風之形成與影響,堪稱先驅型跨領域研究,且有突破性成果,屢獲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之報導與推崇。
◆生命科學組
・施修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
臺大醫技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化學博士。1996年回國服務,現任中研院生醫所副研究員。其研究興趣為細胞傳遞訊息及蛋白質修飾對轉錄的影響,特別在DAXX的研究上具有重大貢獻,不僅證明DAXX是荷爾蒙接受體的一個共同抑制因子,更進一步發現其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張鑾英(臺大醫學院小兒科)
1991年臺大醫學系畢業,2002年長庚大學博士。曾服務於長庚兒童醫院,2002年返臺大醫院小兒科擔任主治醫師及助理教授。針對臺灣腸病毒流行病學進行實地調查,確認出腸病毒71型,並進一步探討其臨床症狀與致病機轉,堪稱臨床治療及研究之拓荒者。
・詹明才(中央研究院生農所)
本校農藝系學士(1987)、碩士(1989)及博士(1992)。畢業後即進入中研院生農所服務迄今。研究方向為抗環境逆境基因轉殖及環境逆境訊息傳導研究,以及文心蘭新穎品種的育成與基因轉殖的應用。在逆境生理領域學有專精,於轉殖技術獲致極高成就。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1991年臺大牙醫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2001年進入中研院史語所服務。研究領域為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專攻十八世紀以後西方醫學史、生命科學史,殖民醫學史以及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傳播來華歷史。其研究巧妙呈現東西方對疾病與醫療的不同看法,以及雙方之互動與文化意涵,是少數能從世界史角度同時處理近代歐洲及中國醫學史議題的傑出學者。
・翁堃嵐(政治大學財政學系)
本校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租稅理論、公共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其創意在於將「FATOTA」稅制加以擴展、延伸,並證明其在更普遍的情況下仍具福利增進之效果,另外對稅制中「處罰率」與「稅率」關係之探討,不僅深具學術價值,也具有重要政策意涵,可作為政府設計稅制之參考。
・陳志柔(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1988年本校社會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1997)。研究領域及興趣有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源與社會網絡、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等。從地方制度和社會網絡的角度說明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不同模式,如蘇南以地方菁英為主導,閩南則以宗族為關鍵。其研究對經濟社會學、制度分析與後社會主義發展都有重要貢獻。
・黃宗儀(台師大英語系)
1993年本校外文所畢業,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博士(2001)。2002年進入台師大英語系擔任助理教授。專長比較文學、文化研究、東亞研究、都市文學與理論、全球化研究、電影研究。近作論文探討全球化之亞洲城市-香港、東京、上海等城市之開放空間,及其對中下勞工、消費者所充斥之壓制的矛盾作用,在跨區域研究上卓有貢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988及1994年分別自本校中文系所畢業後,赴日本東大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深造,1998年取得碩士、2001年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明清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禪學史、佛教文化史、文化宗教學。此次以明清之際禪學與文學在思想史、文化史上之交涉關係研究論文獲獎,在領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演示上,都有一新耳目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