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林文雄、柯澤東、劉宗榮、林子儀教授等多位系主任用心擘畫八年有餘,法律學院終於在1999年8月1日正式成立,成為臺大第十所學院,也象徵著臺灣法學教育一個新的開端。
法律學院現有學生約1,200人,專任教師39位。目前院長身兼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第一任院長廖義男教授,本校法律系畢業,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副主委。前瞻法律學院的發展,院長表示,為迎接3C時代的來臨,未來幾年將以開辦學士後法學教育、成立整合型研究中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規畫新院區和加強系友聯絡等,作為院務工作的重點。
廖義男院長攝於院辦公室。
新經濟衝擊傳統法學教育
臺北帝大時期以「政學」統攝法律、政治、經濟三科,改制為臺大後,三科分立為三個學系,同隸於法學院之下。
法律學系設有法學、司法、財經法三組,長久以來以基礎法學、刑事法學、民事法學、公法學等為課程架構。惟近年受所謂3C科技「電腦、通訊、電子商務」和生物科學發達,以及全球化趨勢衝擊,衍生了智慧財產權、隱私權、新科技介面之管理制度、人倫規範等新課題,在在挑戰傳統法律關係;有鑑於傳統法學教育內涵已然不合時宜,因此有必要規畫新課程、培育新師資因應。
除調整原有課程,現正積極規畫學士後法律研究所,預計於明年招生。廖院長進一步指出,臺大學士後法律研究所與政治大學、東吳大學不同,後二者是在既有研究所設置甲、乙班,臺大則是新設,招收非法律系畢業生。修課分兩階段,第一階段81個學分,其中必修71學分為大學部課程之濃縮,另選修10學分,為法學新趨勢和跨科際整合型課程,前者如「智慧財產權」、「消費者保護法」、「公平交易法」,後者如「環境法與生態環境」、「醫事法規與醫療」、「語言文化與法律制度」等,學生可依個人所學背景選修。修畢此81個學分,可獲學士學位;續修進階班課程,修畢105個總學分及撰寫碩士論文,則可取得碩士學位。
促進整合提升整體學術水準
教學之外,廖院長上任以來即亟思如何提升研究水準,在成立主題研究中心方面已獲共識,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亦多所嶄獲。
臺大法律學系教師受教背景多元,廣泛來自美、日、法、英、德等國,現有39位專任教師當中即有34位擁有博士學位;此種多元化背景為世界其他大學少見。基於此一優勢,廖院長期透過研究中心的設置,整合相關領域,加強研究合作。宥於空間有限,目前先規畫公法、民事法、刑事法、財經法、科技資訊與智慧財產權等五所研究中心,以共同授課、申請計畫、接受委託等方式進行整合型研究,若成效不錯,兩、三年後或可升格為研究所。另,當年受政策指示成立之「大陸法制研究中心」和「犯罪防治中心」,也會在既有基礎之下強化研究功能。
對外,法律學院更致力與世界一流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除已與德國漢堡大學簽定合作協議,與日本名古屋大學、北海道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校也在積極接洽中,預期兩年內會有結果,此舉有助於擴展臺灣法學研究的宏觀視野。
法律學院一景(法律學院提供)。
建立院史凝聚校友向心力
法律系畢業校友累計近萬人,人才濟濟,在產、官、學界均卓然有成,尤其對推動國家法律之制定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秉著法律人的職志,並有鑑於法學教育及研究對於建立法治社會之重要性,1990年,王仁宏教授等30位校友共同捐助了新台幣一百萬元,成立臺大法學基金會。迄今,基金數額已增至兩千多萬元,支援系務發展貢獻甚多。
法學基金會成立之初,經常舉辦餐會連繫校友情誼,惟仍侷限於小眾,如何強化母系與系友間互動的深度與廣度,則是需費心經營的。廖院長認為首要之務應該蒐集、整理系友通訊錄,建立完備的資料庫,俾便聯絡。至於如何吸引校友「關愛的眼神」,從而樂意奉獻,則端賴募款企畫的巧思。
喚起共同的歷史記憶可以是凝聚向心力的第一步。除了能鑑古知今,歷史還是集體成長的過程;因此,法律學院已編列預算,計畫將歷年法律系所在教學、研究的重大發展與成果加以記錄編纂,建立院(系)史。透過院史的整理,一來重現法律學系七十年的成長軌跡,同時也在勾起校友共通的情感,進而凝聚其對母校的向心力。
新院區勾勒學院新願景
在籌畫法律學院成院之初,即決定未來院址將遷回校總區,當時立法院也通過24億元的預算。然事隔多年,教育部實施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制度,規定自籌款必須達到三分之一,加上校園規劃委員會迄未敲定新院址,因此新院區目前還停留在「有聲無影」的階段。廖院長期望院址能儘早確定,則院方可著手規畫事宜。他也提出新院區的理想藍圖:一個擁有先進通訊科技配備,又不失人性的教學與研究的空間。
臺北帝大時期,日本政府不鼓勵臺灣人攻讀法律;二次大戰後,大陸地區的法律教育工作者隨著國民政府遷台,進入臺灣大學任教,在威權的氛圍下為臺灣法學教育播種;廖院長認為臺灣民主法治教育有今天的成果,應歸功於前人的慘澹經營。數十年來,不斷有校友自國外學成歸國,接棒法學教育;公元兩千年後,本著過去深厚的傳統,法律學院自許再創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