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

臺灣文學與文化~結語之後,共同在場:柯慶明教授的文學教育

作者:楊富閔(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前陣子有學生敲我臉書,跟我請教如何鑑賞現代詩作,我立刻把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的一條鏈結貼給了他,跟他說,現在我有事沒事都在『聽』課──臺大的OCW經營的相當精采,而這裡完整收錄了柯慶明老師的『現代詩』、『現代小說』與「中國文學的美感」等經典課程。柯老師的課多年來不僅是臺大通識教育的熱門選項,更是諸多畢業校友回來旁聽的第一選擇。我自己偶爾也會點課來聽,當成背景聲音,尤其老師分析自己以黑野之名的詩作〈再度降臨〉,講得投入動人,格外能夠彰顯作為詩人/學者/教授等多重身分的柯慶明,他對「詩」的寫作、詮解與教學的鮮明特色。當時學生多數不知道柯老師就是詩人黑野,記得一次期末考式,因為是開書考,學生前來求援說找不到黑野的資料,但堅持要分析黑野的詩作,我跟學生說很好啊,柯老師一定很開心,我還補充,柯老師有見過黑野本人。

除了柯老師自己的課程,其實若你現在想念柯慶明,進入OCW的課程選項,輸入新百家學堂等關鍵字,還可以找到更多柯老師的身影:「臺灣文學在臺大」、「崑曲新美學」、「白先勇人文講座」等,都是柯老師生前精心規劃的經典課程。柯老師過世之後,因為協助追思會的籌畫、傳記年譜的編纂,我才回頭去找這些資料。其中民國99學年度第二學期的「崑曲新美學」講座,下午一個節次,正是柯老師登場分析董陽孜的書法藝術,一小時的精采講述,絕無冷場,我也聽得入神。結束之後,你可以看到畫面中柯老師匆匆忙忙從前門離開,像是急著趕赴另外一個工作──而這也是我記憶中柯老師的標準形象,他始終在校園內忙個不停。柯老師是在2010年夏天於臺大榮退的,之後隨即接任「新百家學堂」的執行長要務,致力於整合人文、社會與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人,於數位時代,齊心將教室雲端化、教材數位化與教學國際化,可以說是更進一步落實他從年輕以來的文學信念。現在這些課程,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而持續累積它的點閱次數,所以我常覺得柯老師一直都在,是文學與科學,讓他成了不朽。

柯慶明老師於2019年四月離世,臺灣的指標性學術刊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與《中外文學》雜誌,都在當年陸續推出專輯,前者為「柯慶明教授紀念專輯」,後者定調「境界的追求與再生:柯慶明教授紀念專輯」。可謂清晰、公允與立體的勾勒出了柯老師一生的學術圖像與思想輪廓;若再加上臺大臺文所主編的《永遠的輝光──柯慶明教授追思紀念集》,共計收錄數十篇海內外學人師生的動人篇章。靜心將這些柯老師過世之後陸續問世的文章讀完,我們除了益發清晰看見柯慶明的傳記,對於戰後臺灣人文學界:無論文藝思潮、文學批評,乃至台文系所的成立、國文課綱的建置等各種文學文化現象,也能找到座標,同步參照,共感理解。一張以「文」為核心的柯慶明地圖,於焉浮現在你眼前。

於是我上網查詢課程資料,柯慶明老師退休那個學期,包括合授在內,他共計教了15學分,其中必修的「中國文學史」最後一堂有了錄影與出版,DVD名為《結語:一百年的中國文學史》。現在看來也是彌足珍貴的文學史料。而我比較親近的接觸柯慶明老師,擔任柯老師的教學助理、陪他就醫與回診,恰恰正是老師退休、生病、離世的這個十年,是一個「結語之後」的師生情緣。所以手持這張柯慶明地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走法,在我而言,我看到了柯老師終其一生,如何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了「教育」,如何行動不便、仍然親力親為拄著拐杖,抄寫版書。柯老師有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柯老師將病中生活過成一種日常,不失風格。所以我認識的柯老師,除了學者/作家/教師/編輯之外,關乎「文學」──他也是一名學思而力行的教育家。

是在留意到了柯慶明作為一名文學教育的代表性人物,我們幾位學生藉著陪病與跟課,開始體系性的蒐集柯慶明老師在兩千年後發表在《文訊》、《印刻》等雜誌的文章,繼而留意到了柯慶明學術研究,除了在抒情傳統、文藝美學、現代主義等領域之餘,實有一個涉及文學教育的研究篇幅,一路從上世紀六、七0年代迤邐來到當代。且看早在1967年發發表於《大學論壇》的〈白話文學運動與文白問題的解析〉、1970年發表於《新潮》的〈於無字句處讀書:論文學作品的精讀〉,再到2005年的〈二十一世紀的國文教育〉、〈對國文教育的另類思維〉等多篇文章。我們發現「文」的探究一以貫之在柯老師的學術生命,所以納入柯慶明對於語言符號的本體論關懷,對於柯慶明的問學治學,我們才能得以看得更為立體與全面。

2021年四月,在臺大出版中心的支持之下,師母張淑香教授帶領鍾秩維博士與我,共同編選了《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這本專書分為四輯:「作為志業的文學」、「沉思篇: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行動中:文學教育的願景與實踐」,以及「此中有人:文學評論與文壇憶往」。全書除了輯二涉及現代文學的學術論文是曾經發表,且徵引頻繁的經典文章之外,其餘三個分輯,將近八成,皆是柯慶明教授生前從未結集的文稿。對我來說,這是一本新書,是柯慶明教授生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輯三「行動中:文學教育的願景與實踐」,我們可以看到21世紀柯慶明涉及「語文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對於理解柯老師文學理論的形構,可以說是關鍵性的素材。輯四的「此中有人:文學評論與文壇憶往」則儼然是一部以臺大文學院為中心的戰後臺灣文學史,同時作為賡續、補充柯慶明未竟的學院派文學雜誌的系列研究。我們嘗試建立一個更為系統性的關照,一方面奠基於柯老師的生命史,拈出文學教育作為關鍵字眼,回顧柯老師現代文學的卓越貢獻;另一方面則期盼引領新的讀者,能夠打開文學的感性,一步一步,走入柯老師宏觀、豐饒與實用的文學新世界。(本期專題策畫/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

柯慶明(1946-2019)小檔案
故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長年任教於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學、臺灣文學與文學理論。曾任《現代文學》主編,《文學評論》編輯委員兼執行編輯,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協同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著有《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柯慶明論文學》、《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等論著,以及詩集《清唱》、散文集《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札記》、《昔往的輝光》,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

參考文獻:
[1]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2016)
[2]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3]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4]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5]柯慶明,《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
[6]「柯慶明教授紀念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2期。2019.06.01
[7]「境界的追求與再生:柯慶明教授紀念專輯」,《中外文學》第48卷.第3期。201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