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鮮師

與世界一起成長的教學

作者:鄭芳婷

5月底,溽雨初夏,文學院剛剛送別了印度黃檀。老樹染了褐根病,但直到最後一刻,仍然開展著百年枝枒,像是史前巨人,總對著來訪的師生溫柔照拂。我那幾天常常過去,站在樹下,像是依著家人,想著十幾年前的我在此上課時的情景,那時沒有想過樹會離去,更沒有想過我將在這裡,成為站在講台上的人。

  這個學期很長,因為忽然暴起的本土疫情,臺灣忽然又進入了跌宕。但與去年的狀況不同,這次雖然確診人數快速衝萬,但大多數人已不再像去年那般惶惑不安、抱頭鼠竄,這一次,大家有了多一些底氣,不再末日似的囤貨囤糧,而是慣性地架起遠距鏡頭,在知曉必要資訊後關上媒體,寧願保留最後一點點的歲月靜好。

  早在學期初,我與同學們說好,如若疫情有變,我們隨時可能改為遠距,因為博雅教室的空間一旦坐滿,實在難以維持防疫距離。戴著口罩的同學們看不見臉,大家眨著眼睛點點頭,都能體諒。實體上課的時光總是美好的,大概在加退選完成後不久,同學們發現窗外竟有個鳥巢。鳥巢雖不甚細緻,但內部空間寬敞、誠意十足,巢裡有隻黑冠麻鷺凝神端坐。好像觀世音啊,同學說。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人拉長了身體看,但沒有人走到窗邊,就怕驚擾了嬌客。
啊!有蛋耶!同學低聲驚呼。

  原來,這是位黑冠麻鷺媽媽,媽媽正在孵蛋,蛋一共有三顆。她豐滿的身軀蓋住了蛋,只有在風吹來的時候,從肚腹羽毛揚起的縫隙中可以看到晶瑩碩白的蛋。我們給了她稱號,就叫博雅姊。姊的表情很溫柔,靜靜地在窗邊陪伴著我們上課。隨著週數更迭,我們全班一起見證了博雅姊孵出了蛋,滿頭炸毛的幼鳥一臉懵懂,可愛的讓人轉不開眼睛。好幾次,我笑著叫同學回過頭來回過頭來!可是,我們也發現,博雅姊一點也沒有放鬆的意思,反而表情肅穆,原來,在她的肚腹下竟還有一顆未孵化的蛋。

  過了一週來看,蛋依舊完整。同學們都很擔心,想著要告訴她,這顆蛋可能不行了,妳要有心理準備啊。可是我們終究沒有說,因為姊看起來就沒有要放棄。她孵著蛋,意志堅定。同學們看著她,也靜了下來,窗外卻風起了。
又過了兩週,蛋終究是沒有孵出來。

  博雅姊卻忽然放下了。她展開雙翅,讓兩隻小鬼頭躲在下面,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們躲在溫暖的羽毛裡,睡到盹龜。小鬼頭長得很快,不到又兩週時間,已經是青少年體型,炯炯有神的眼睛、光滑油亮的毛髮,與台下同學們如出一轍。也大致是在這個時候,疫情終於燒進了生活。

  改為遠距上課後,同學私下來信,說也曾再去原本的窗邊探視,但是已經是鳥去巢空,覺得落寞。我則回信說,現在校園人少了,姊肯定跟兩個孩子四處開心地散步哪!後來雖然再也沒有恢復實體上課,但我和同學們只要想起這段時光,都滿是珍惜:曾經有隻黑冠麻鷺陪伴在我們的生活裡,她堅毅地奮鬥,也有甘心放下並繼續前行的膽魄;而我們身處動盪的時代,也努力地生存,鍛鍊著自己與外界事物共存共榮的勇氣。

  這是「在地酷兒文學與網路社群文化」大學部通識課程。課程講義裡艱深的生態酷兒理論,最終與窗外博雅姊的生命經驗相互呼應。

  這門課,從我加入文學院迄今已開設十次,每一次的收穫都有所不同。大家常說的教學相長,其實不只是同學與老師之間,更是師生與外面的世界之間。這些年間,我和不同班級的同學們一起走過風風雨雨,釋憲後的擁抱與哭泣、公投過後的巨大傷痛、疫情、戰爭、生命的逝去與新生。每一次的課程,都遠遠超出課程講義劃定的範圍。同學們常常在期末報告的尾端,偷偷加上給我的訊息。曾經有一位同學這樣說:「我覺得自己能在長大的過程中,遇見像妳這樣的溫暖的大人,真的是太好了,謝謝老師。」在螢幕前的我竟然淚流滿面,我想我也原諒了那個曾經全力以赴卻仍然害怕無法讓同學振作的自己。

  在教學履歷上,我仍然是資淺的老師。我一生懸命地拼搏,每年都在調整每一堂課程的內容編排與進行方式。由於離開美國已久,我無事便讀英文,盡力維持英語授課的品質。我常常編製各種研討會、期刊、職涯方向清單講義,巴不得將我所有腦袋裡的資訊都交到同學手上。我在深夜或凌晨,與同學信件往返,歡樂地討論著Judith Butler的理論困境,大家都捨不得去睡。或是在除夕當天,和同學視訊模擬研究所口考,我一臉嚴肅地演著外國教授,倒是同學忍不住笑場,直說完全猜得到我在演哪一位。

  我的所有努力,都萬萬比不上教學所帶給我的快慰,每當知曉同學拿到文學獎、發了論文、申請上研究所、找到鍾愛的工作,或是終於和家裡人說開了一直以來的心結,我都開心地不得了。曾有一位同學申請博班連連失利,在這段難熬的時間裡我不斷鼓勵著他,他也未曾放棄,當好消息終於傳來,我和他都感動地哭了,他不僅申請上國外頂尖的博士班,還獲得不菲的獎學金。

  在這樣的教學工作裡,我感覺非常幸福。

  也因為仍然是資淺的老師,我更明白自己需要持續地進修與磨練。我很感激台文所每一位同仁在這條路上給予我真心溫暖的支持。常常在傍晚昏暗的國青三樓長廊,我會看見同仁也還在研究室邊備課邊吃著便當,我們彼此打氣、分享資訊與資源,從來都是一個充滿情感與團結的社群。能夠在此,與同學、老師還有這個世界一起成長,是我最深厚的福氣。(本專題策畫/臺文所黃美娥教授&公衛學系郭柏秀教授&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生科系鄭貽生教授&婦產科施景中教授&農化系李達源教授)

鄭芳婷小檔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表演博士,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劇場、酷兒批判、島嶼論述。論著發表於TDR/The Drama Review、Asian Theatre Journal、《戲劇研究》、《中外文學》等國內外期刊及各藝術評論雜誌。開設課程包括:在地酷兒文學與網路社群文化、女性主義理論選讀、臺灣酷兒戲劇專題研究等。迄今獲兩次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及一次教學傑出獎。